李 林 王 杰
近代安國藥市管理體系研究
李 林 王 杰
近代安國被稱為“天下第一藥市”,它作為我國遠近聞名的藥材集散地和交易中心,這既有地理位置,廟會文化,藥材加工等因素影響,同樣安國藥市的嚴格管理對于藥市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沒的貢獻,良好的管理對于近代安國藥市的繁榮起到了關鍵的的作用,這些做法對于加強當前集市管理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管理 市場結構 藥市
安國(亦稱祁州)作為舉世聞名的中藥材集散地和交易中心,素有“天下第一藥市”之稱。該地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漢代始置安國,其后名稱屢有變更,唐宋時期稱為祁州,元、明、清時期仍沿用,民國三年(1914年)復改稱安國。時至清朝雍正、乾隆年間,安國藥市已經顯現出繁榮的氣象,廟會的時間和交易的規模不斷擴展。據清代雍正己酉(公元1729年)科進士刁顯祖所作《祁陽賦》記載:“年年兩會,冬初春季,百貨輻輳,商賈云集,藥材極海山之產,布帛盡東南之美,皮服來島夷而販口西,名駒竭秦晉而空冀北。” 可見,藥材品種之多,交易之盛,且藥市亦帶動了圍繞市場服務的其它行業。清末民初,安國藥市更是達到了鼎盛的境地,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日本、朝鮮及南洋各國的藥商成為廟會的“主角”。據1927年統計,安國商戶共有7668家,從業人員18381人,其中廟會期間的外來藥商共有1610戶,從業人員7395人,本地生藥行450家,5100人,中西藥行36戶,242人;主客藥商合計2096戶,12737人,占總商戶數的78.6%,人員占總數的69.2%。可見,安國廟會已經成為規模空前的藥材交易的平臺。
各地藥材商戶的紛至沓來為安國藥市的繁榮不斷注入“營養”,廟會期間各幫藥商滿載藥材的大小車輛、騾馬駝隊絡繹不絕,綿延數十里;街頭巷尾藥材堆積如山,庭院皆滿,好不熱鬧。安國藥材市場交易的藥材品種繁多,種類齊全,既有本地及鄰近州縣的地道藥材,更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幫貨”;既有普通中藥,又有名貴藥材。廟會期間的藥材交易數量和交易金額相當可觀,“境內安國藥材市場極為發達,……,每年四月二十八日(農歷),藥王廟會甚盛,……,商賈云集,交易額頗暢旺”。據1927年統計,“輸出各種藥材達6850萬斤,5585萬元”。總之,安國藥市就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各地的藥商,成為名副其實的藥材交易的集散地和中轉站。

表1 1937年“七七事變”前安國縣對各省每年平均輸出入各種藥材統計表*
安國藥市的繁榮可以說,既有地理位置,廟會文化,藥材加工等因素影響,同樣這個藥市經營管理的存在對于藥市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沒的貢獻,良好的管理對于近代安國藥市的繁榮起到了關鍵的的作用,
安國藥市發展過程中,主要是從無到有,從自發到自覺地建立了較為嚴格的管理制度,這確保了安國藥市的繁榮。隨著安國藥材市場影響的不斷擴大,藥材市場的規模亦逐漸擴大,同時也引也引出了許多矛盾,這些矛盾的解決有時候不好通過官府來解決,所以在官府的支持下,建立了由地方士紳崔、卜兩家為首的藥材市場管理組織一安客堂。當時的安客堂不僅在排解商戶糾紛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而且擔任著。而從在調節藥市糾紛的處理方式上看,能充分照顧外來客商的利益,并無地方保護主義的狹隘行為,這樣則更能招徠各地客商,從而促進安國藥市的進一步繁榮。宣統三年,安客堂改組,更為“商務分會”,民國三年,又更名為“安國縣商會”,民國20年3月,更名為安國工商會,至1931年,藥市公會己有會員192余家,占據全商戶四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安國藥市公會在安國工商界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從清末安客堂建立到“七七”事變上百年間,安客堂、商務分會、商會掌控著安國藥材市場的發展,以此足見其地位之顯赫,正如《藥都安國》中所載:“商會在安國不僅主持廟會,還類似執行權力機關,其權力和威力更有超過當時的巡警之勢” 。同時在交易、生產、從業人員、金融等各個環節形成了比較嚴格的管理制度,這有利于安國藥材市場的健康發展。
首先,在藥材交易管理方面,隨著安國藥材市場的不斷發展,藥市規模不斷擴大,所以官府加強對藥材市場的管理成為了必然,對來往的客商進行登記造冊,同時組織當地德高望重的士紳來協助維護藥材市場秩序,逐漸形成了一些商幫和安客堂。這兩者雖然不屬于政府組織,但是具有很大的權威性,尤其是安客堂,在維護藥材市場經營秩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為保持安國獨特的廟會風格,各貨棧、藥行都認真執行藥商公議的“廟會公約”:藥材地道、公平交易、童雯無欺、一諾千金。由此可見,對于安國廟會的管理,官府并不直接參與,而由公推的地方士紳進行管理,其管理方法得當,贏得了各方贊譽,并形成頗具特色的“廟會公約” 。此外,若藥材交易上出現假貨、劣次品,除對賣主進行嚴肅的處理外,尚輔以經濟處罰。由此可見,對藥材質量管理之嚴格,正是因為有如此嚴格的管理,才為安國藥市贏得了經久不衰的良好信譽。安客堂成立以后,使安國藥材市場的管理具有了統一的非政府組織機構,使得安國藥材市場的交易管理逐漸規范起來,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商戶之間的摩擦。
其次、在生產管理方面, 隨著安國藥材市場的不斷發展,客商對藥材加工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簡單的數量交易,而是向著更深層次發展。從而促進了中藥材加工業的發展,加工技術也日漸成熟,所以對藥材質量的嚴格要求成為了眾多商家的基本原則。據史料記載,鴉片戰爭以來,無論是賣家還是買家,對藥材的選料、切制、炮制等各個環節要求都非常嚴格,特別是藥材市場的商家對藥材質量要求更嚴,甚至很多商家雇傭切藥師,這關系到他的效益,所以即 “物料雖費必不敢省財力,炮制雖繁必不敢減人工” 。因此,大部分商行都會聘用既有比較高的管理能力和很好的藥材辨識能力,而且對藥材加工方面也比較擅長的掌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長期的實踐中,安國藥材的生產管理比較規范,在藥材質量上和藥材加工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安國的藥材以其精湛的加工工藝和較好的產品質量,獲得來自全國各地商家的認可。
再次,在藥行經紀人管理方面,安國藥材市場管理機構—經手工會對藥行經紀人從業有著嚴格的限制,即經紀人必須由安國當地人擔任,同時需要兩家商鋪提供擔保。有意充當經紀人,只有經過法定手續,才能執行任務,沒有登記手續的私經紀人會處以重罰,據史料記載規定“查獲私經紀,例有極嚴重處罰” 。經紀人必須由安國縣人才能充當,主要是因為:第一、經紀人所擔負責任很大,不僅僅是居中介紹的角色,如果由外地人來擔任,一旦出現問題,則可能出現安國商會不能夠及時處理,不利于糾紛的解決;第二、安國本地人隨著藥材市場的發展,對藥材研究的比較到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對藥材的鑒別能力比較強。對藥行經紀人要求有兩家連環鋪保的規定有利于降低藥材交易風險,這是因為在安國藥材市場通過藥行經紀人成交的藥材生意,錢莊、銀號一般記經紀人的賬目,貨款由藥行經紀人負責兌現。如果購買藥材的客商到期不能支付貨款,就需要藥行經紀人代為支付;如果藥行經紀人的產業資不抵債,則由擔保的兩家鋪保代為支付。可以說這種制度,有利于降低商家之間的交易風險、確保藥材市場的金融秩序長期穩定。由此可見,安國藥材市場的管理機構對經紀人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正如鄭合成1931年在《安國藥市調查》中所記載“這都是經紀人素來誠實可靠所致。據說安國藥市之所以如此發達,而且經久不衰,其重要原因在此”。最后,在金融方面,安國的金融比較發達,資本雄厚,“藥市全區共有40家,全藥市銀號資本總數約200萬元左右” 。安國的銀號為適應市場交易的需要又獨具特點,安國的銀號業務齊全靈活、手續簡便快捷,特別是“撥銀子”業務減少了現金的頻繁交易,方便了買賣流通的環節,加速了金融的流通和增值,已經具備了現代期貨交易的雛形。安國銀號通匯方便且范圍比較廣。在廟會結束,各地藥商離開安國回到原地,由于金融系統的便利,藥商所交易的款項一般不隨身帶回,而是由安國的銀號寄存或匯兌,除京、津兩地直接匯兌外,其他遠道客商可以向銀號買匯票。1917年以前,銀號還發行“錢帖子”,流通市面隨時匯兌。這樣的做法對安國藥市的繁榮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近代安國藥市的繁榮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所以鄭合成在到安國調查藥材市場后發出了的慨嘆:“以一個普通的農村社會,商業是竟能有如此巨額的貿易,地方經濟上當然顯得特殊。安國現在有如此巨大的貿易額,可見他在過去的貿易額更大”。當然,安國藥材市場的繁榮發展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較為完善健全的市場管理是維持其繁榮的關鍵,這說明安國藥材市場已經具備了市場的基本要素,對當今中國地方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能夠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1]宋汝彬.安國縣志初稿…續,1931.
[2]河北省安國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安國文史資料(第1輯),1988.
[3]王楷修,張萬銓纂.祁州志[M].臺北:臺灣成文出版社,1976影印版.
[4]牛國楨,陳美健,等.藥都安國[M].北京:工商出版社,1986.
[5]鄭合成.安國縣藥市調查(上)[J].社會科學雜志(北平),1932(3).
[6]河北省安國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安國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7]張利民.近代華北市場的演變與市場體系的形成[J].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
[8]李文海.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
本文系2016年半定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近代安國藥市管理體系研究” (課題編號:2016224)。
李林(1978-),男,河北涿州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