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美娟
對小學《品德與社會》中歷史事件教學的思考
郁美娟
要讓有時有地、有人有物、有證有理的歷史事件呈現在學生面前,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有如下做法:一、講述故事,歷史事件趣味化。二、對接現實,歷史事件可觸化。三、設計活動,歷史事件生動化。我們努力使歷史事件的學習具體化、形象化,提高孩子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愉快的氛圍中品味歷史知識的芬芳。
歷史事件 趣味化 可觸化 生動化
在《品德與社會》中,歷史內容的教學不是系列排列,而是以散點的形式出現,最終目的是發揮歷史的道德教育價值,讓孩子們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形成基本的道德價值觀和生活觀。由于歷史是人類過去活動的客觀存在,學生感覺遙遠,不容易產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因此,了解歷史事件是學習歷史的好方法,要讓有時有地,有人有物,有證有理的歷史呈現在學生面前。怎樣讓歷史事件清晰地在學生腦海中落地生根呢?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有如下做法:
故事對事件過程進行描述,因為活潑有趣,所以教學效果會更好。《品德與社會》入選了許多歷史故事,這些歷史片段蘊含著鮮活的細節和生動的描述。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中提取出一些精彩的情節和圖片,引導學生走近那些熟悉或陌生的歷史情境,喚起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戰爭何時了》一課中,筆者給孩子們講了一個非常凄慘的真實故事:《爸爸媽媽再也回不來了》。小女孩母親和姐姐早上出去買菜,到了晚上還沒回來,父親去找她們。但是,父親也沒回來,她和哥哥去找,找到的卻是父親與母親、姐姐的尸體。筆者以悲愴的語氣講述這個故事,同時又輔以低沉的音樂,讓孩子們清楚地認識到小女孩的爸爸媽媽再也回不來了,是戰爭讓她失去了父母,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課題。生動的故事撥動了孩子們的心弦,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達到了以情激情,以情動人的教育效果。
易中天在講史時注意內容選擇和使用生活語言,讓觀眾感覺到歷史似乎近在咫尺。在教學中我們也要注意精選歷史故事,再現歷史事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孩子們在專注的聽、認真的看中去感悟,以而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
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必須深入現實,幫助學生對社會現實進行分析,把歷史與時代聯系在一起,這樣歷史事件就讓學生可以觸摸,形成清晰形象的認識。
(一)觀察平日生活,鏈接現實
我們要引導學生了解歷史知識,更要注意引導學生進入歷史,實現“歷史”和“真實”對接。教師要盡量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歷史事件,了解歷史,思考歷史,對照現實,鑒往知來。
在《我們為祖先而驕傲》一刻開頭的教學設計中,播放了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的開幕式中幾個經典的畫面:長達70米的巨大卷軸在場地中央緩緩鋪開,卷軸紙造型的舞臺上演繹著精彩的節目。活字印刷的表演恢宏大氣,凸顯了“和諧”的主題。演員身著艷麗的華服,舉著司南,為海上航行指明了方向。絢爛的煙花在鳥巢上空綻放,讓北京璀璨輝煌!然后讓學生說說這些畫面給世界展示的是什么主題。
在這個片段里,有四處聯系生活的處理:一是播放現實生活中巨大的卷軸,孩子們聯想到紙;“和諧”兩字的組合變化讓人感受印刷術的神奇;演員身著艷麗的華服,舉著司南,告訴我們指南針的作用;絢爛的煙花在鳥巢上空綻放,讓我們猜出最后一項發明是火藥。
教育家贊科夫說:“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 所以,教師應該在備課時充分考慮怎樣使歷史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然后進入教室。這樣一來,歷史就不僅屬于過去也屬于現在,歷史在每個孩子心中。
(二)留心時政熱聞,關注焦點
歷史類題材教學需要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和方法來看待問題,需要讓學生知道現在的生活處處有歷史存在,歷史延續在現實里。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學生會認識社會、留心社會,進而形成積極的態度和社會責任感。如: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五下《南湖游船》的教學:
師: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治國方面有哪些新思想新做法呢?請大家交流一下你們搜集的資料。
生1: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就任儀式上說:“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
師:在將近25分鐘的講話中,習近平9次提及“中國夢”,44次提到“人民”,真正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生2:2015年12月,習近平參加了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關注了全球氣候治理工作,用實際行動呼吁人類保護地球。
生3:政府的防腐倡廉工作十分到位。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令計劃等嚴重違紀的黨員都被處置了。超過14萬人因為違反中央八項規定被問責。
師:政府防腐倡廉工作做得好,社會風氣才會清明。
生4:習近平主席3年出訪19次,足跡遍及五大洲40個國家。
師: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表現出積極進取的外交風格,自信地出現在國際舞臺上。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及時引入國內外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古今對比、中外對照,將點燃學生的思考火花,促使他們的大腦學習更深入和更廣泛。讓教學內容和話題接近現實,及時注入積極因素,以實現時代感和歷史感的融合,才能準確把握歷史與今天的交會點。
教學必須在兒童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學習必須通過活動成為兒童的積極建構。教師應引導孩子們開展有效的課堂活動,給學生一個形象的歷史事件的場景,讓學生接觸它們,思考、體會和感覺。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筆者采用歷史知識教學活動化方式,通如表演、游戲、實踐、調查等活動形式,讓學生體驗到“我在學歷史”和“我知道的歷史”,以產生切身性感受,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來探索、解決活動中的問題。
(一)游戲體驗,歷史與心靈交匯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歷史主題安排具有獨特的意義:沒有歷史,學生的愛國情感只是空殼,沒有愛國的內涵,沒有靈魂。對于學生來說,歷史是遙遠的,陌生的,通過實踐獲得的經驗,使他們能夠進入歷史,獲得一定的歷史經驗,升華他們的道德感受。
在《我們為祖先驕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印刷的深刻意義,筆者讓學生親身體驗。筆者先讓學生使用土豆泥、肥皂等刻印章,學生不太會做,要么刻反了要么筆斷了。從失敗中,他們覺得古老的印刷費時費力,耗費昂貴。然后,筆者精心選擇了“我”“是”“愛”“人”“中”“國”這六個鉛字,讓學生進行排列組合。與以前的字體相比,活字印刷真的很有趣,大大豐富了學生對活動印刷的理解。在課堂上進行了幾次動手實踐,讓學生們在踏入歷史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中華古代文明是多么悠久,我們為祖先而驕傲。本來無聊的歷史教學在實踐經驗中變得生動而鮮活。
(二)延伸課外,歷史與社會交融
道德教育課程應該走向社會現實,我們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進校園、家庭、社會。所以在上課之前,我們要求學生進行調查訪問、訪問參觀等實踐,讓他們在初步的感性關注生活中獲得課堂教學的相關內容,思考生活中的理解;同時,學生在學習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體驗,鞏固和深化,從而內化為自我意識的行為,成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歷史本身的內容廣泛深刻,豐富多彩,適時呈現給學生可以激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興趣。如《品德與社會》第11課中設計問題“人們贊美依戀長江和黃河,你是否知道贊美這兩條母親河的歌曲?”,第13課課后實踐:在家長的幫助下,查找和閱讀跟《史記》有關的讀物,了解故事,舉辦班級讀書會。實踐活動將學習具體化,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中的歷史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要讓歷史“活”起來,“立”起來,“高”起來。我們將努力使歷史事件的學習具體化、形象化,提高孩子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拓寬視野,在愉快的氛圍中品味歷史知識的芬芳。
[1]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印.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S].
[2]李德藻.歷史學科的特征與教學創新[J].歷史研究,2002(7).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開發區青陽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