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靜榮
拓寬公安院校創新發展之路的思考
——以設置安全防范類非公安專業為例
于靜榮
本文試圖借力當前國家對教育進行改革創新的東風,深入剖析公安高校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難。提出了在培養公安專業人才的基礎上,打造精品,同時依托公安院校的特色資源,打造有公安特色背景的安全防范類非公安專業的品牌效應,拓展公安院校特色專業人才的培養渠道,解決公安專業因招生名額限制吃不飽的問題。以此為公安高校發展創新提供新的思路。
公安院校 創新 發展 品牌 安全防范
近幾年來,隨著全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在發展中遇到的重重困惑與阻礙,越來越凸顯出來,如何能夠突破困擾高校發展的瓶頸,唯有創新,才能生存,只有生存下來,才能發展下去。作為高等教育體制中的公安院校也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剛剛升入本科、有一定基礎但仍然面臨著生存與發展雙重挑戰的公安高等院校,他們剛剛站穩腳跟,更是面臨一系列挑戰,如何進行深化變革,順應時代的需求,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是公安院校必須思考的問題。
2016年1月,公安部協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六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公安院校公安專業人才招錄培養制度改革的意見》,《意見》中就提高公安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明確公安院校辦學定位,突出公安院校辦學特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現在我國的公安高等教育改革,著重放在突出強調了新時代公安教育工作的先導性、基礎性以及戰略性重要地位,努力構建具有公安特色的“大教育、大培訓”的工作體系,但由于地域性和辦學環境的種種條件限制,使得“爭創一流公安院校”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困難,首先是公安類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以遼寧為例,本省公安院校的公安專業畢業生每年約在1200人左右,如按《意見》中規定,每年至少有10%至20%的公安專業的畢業生不能就業,(錄警率最少的省分只有60%左右,)這在普通高等院校可能是較高的就業率,但對于受過專門訓練的特殊畢業生來說,如果他們所掌握的特殊技能不能為社會服務,有些專業還有一定的保密性,則危險性更大。所以,解決這部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對于公安院校的就業工作意義重大;其次,由于各省錄用警察的編制有一定比例,限定了每年公安專業的招生數量,為此也限制了公安院校的發展規模,如何解決學校的發展規模受制于公安專業招生的數量問題,這是公安院校發展要解決的普遍性問題;第三,為了解決吃不飽的問題,少數公安院校在從事公安專業教育的同時,還開展了非公安專業的學歷教育,但有些非公安專業,畢業生得不到社會認可,就業前景不好。這部分畢業生的整體就業率基本徘徊30%--50%之間,遠遠低于公安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堪憂。這又是一個突出問題;第四,警察院校又都是國家多年投入的特色院校,有著雄厚的警察教育資源(人員、場地、設施、文化氛圍等),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培養一些社會急需的社會安全服務類的專業人才,使公安院校發揮出社會職能,擴大警察院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這也是實現“爭創一流公安院校”的目標所在。
厘清上述這四個問題,也就找到了困擾公安院校發展的根本問題,解決這四個問題,也就解決了公安院校生存與發展的大問題,而解決這四個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依照“爭創一流公安院校”的大目標,著力打造公安品牌專業,強化各個公安院校獨自的公安專業特色,抓住重點,亮出品牌。同時,依托公安院校的特殊資源,拓展招生領域,招收與公安類專業相近的安全防范類非公安專業,打造品牌效應,培養社會急需的高級保安、空中安保類的專門人才,拓寬公安院校辦學模式,解決公安專業因招生名額限制,公安院校吃不飽、公安教育資源浪費的問題;同時又可以將部分未就業的公安專業畢業生納入其中,作為安防類專業人才的重點培訓對象,使他們在安全服務領域高質量的就業,更好的服務社會。以此提升社會安全服務行業的職業能力,反補我國的公安保衛工作的有生力量,既讓公安院校發揮出社會職能,擴大公安院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拓寬公安院校特色專業人才的培養渠道。又解決了制約公安院校良性發展的根本問題,為公安院校的創新發展找到了一條可行之路。
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現行的服務產業中,安全服務行業出現了爆棚式的發展,已經成為公安工作的強大推手和社會需要。安全服務領域不斷拓寬,資質不斷提升,水平日趨專業化,是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新興行業。

表1 我國安全防范類企業發展概況
2015年2月,中央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以下簡稱為《框架意見》)及相關改革方案,要推動公安工作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抓住機遇,創新發展,其總體目標就是完善現代警務運行機制和執法權力運行機制,推進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融合。公安院校是我國公安事業的人才庫和生力源泉,如何培養社會需要又服務于公安事業的人才體系,是公安院校的發展方向,也是公安事業植根于人民,保家衛國的大目標。所以,在公安院校設置安全防范類非公安專業勢在必行:
(1)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社會治安形勢,公安機關安保任務壓力巨大,警力資源嚴重透支,警力投入大,每年有近30萬人次的警力投入大型活動安保工作,如2013年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2016年的杭州G20峰會等需求的警力巨大;
(2)社會治安管理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社會治安問題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完善新時期群防群治工作,增強社會治安防控能力,緩解公安機關警力不足的矛盾,進而滿足社會各界不同層次的安全服務需求,最終達到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政治氛圍的目的;
(3)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已于2006年將安保服務人員納入國家緊缺人才培養工程,但由于培養人才的途徑和質量遠遠落后于社會需求,集中表現為安保類企業人員素質較低,服務層次不高。這與外國現代安保業形成了—種較大反差。如美國的安保業從一興起就明顯表現出高質量、高層次的專業化特點,如平克頓偵探社、霍姆斯的防盜警報系統保安公司等。再如日本的安保服務業的綜合性強,服務業務范圍寬。象西科姆保安公司不僅具有防盜、防搶,而且還有防火、防災、防浪費能源,以及老、殘、病人呼救等綜合報警系統。所以,高端安保人才已經成為我國社會急需的稀缺人才;
(4)從遼寧警察學院近幾年承辦安全防范類專業的就業情況來看,安全防范類專業在社會上的需求較大,但由于一般性安保類企業層次、待遇較低,畢業生不愿意去,而高職類的畢業生的能力水平又適應不了高端的安保類崗位,所以,設置安保類專業的層次很重要。

表2 遼寧警察學院安全防范類(高職)非公安專業招生就業情況統計
分析上述兩大方面的因素,對公安院校創新發展的路徑基本明了。就是從實現公安院校創新發展的大前提出發,以解決公安院校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問題著手,將保障創公安專業品牌的基礎上帶動發展安全防范類的非公安專業,將公安專業與非公安專業相互融合、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發展模式實施開來。轉變固有的辦學理念,以此制定相融共生的教學和管理實施方案,創新公安院校發展之路。
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持有的大學教育思想觀念和哲學觀念,本質上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并受教育外部規律的制約。有什么樣的思想觀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思想觀念的轉變歷來是各項改革的先導。
(一)更新教育理念
我國的公安院校教育是以服務公安工作和公安隊伍建設為宗旨的特殊性質的院校,歷來都受計劃體制的影響較大,善于服從和聽令,不善于變革與思考。但是公安院校畢竟也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它在發展過程中也必須堅持注重以市場為導向,以公安專業教育為特色,堅持以教育質量為核心,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積極創品牌、創特色、創一流,銳意進取,不斷創新辦學特色,使學校不斷提高適應社會的育人需求。這必須從教育理念的高度上加以認識。
(二)與時俱進,突出培養目標的創新性
公安院校要認識到創新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轉變以單一的能力、技能、職業教育為目的的辦學指導思想,樹立特色、專業教育和復合型人才發展教育相結合的思想,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大教育觀念,公安高校各級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清醒地看到時代發展對教育和學生提出的新要求,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形成共識,積極投身于學校的創新和發展之中,公安院校才有發展前景。
公安特色是指每個公安院校具有公安特點的辦學風格或特征。突出公安特色有利于公安院校贏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形成符合自身院校專業品牌優勢,增強核心競爭力。
(1)打造“特色型”公安專業。根據《關于公安院校公安專業人才招錄培養制度改革的意見》的目標要求,各公安院校根據本校公安專業設置的實際情況,在公安專業中挑選出本校最具優勢、最具特色的公安專業一到兩個,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培訓,集中優勢資源,發揮本院校的特長,在一兩個專業上拿出成果,搞出尖端。
(2)打造“實戰型”公安精英人才。“實戰型”公安人才主要指,能夠應對嚴峻公安工作挑戰,可以完成公安實戰任務的專業人才。打造精品,爭創一流公安院校,做為公安院校的立校之本,必須注重人才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素質培養等能力的提升。公安教育的實戰性決定了公安人才必須具備這些能力。
(3)打造教師精英團隊。配備合理的師資結構,保持合理流動,結構創新。配備合理的教師團隊,有公安理論專業的名師,有實踐技能的專才,以老帶新,不斷地保持公安專業教師隊伍的理論與實踐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4)為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公安院校在基礎設施上要舍得投入,在原有的基礎上,強化場館的軟硬件設施,形成標準化。能夠符合現代警察實戰性的需要。
(5)在著力打造公安特色品牌專業,抓住重點,亮出品牌的同時,要帶動整體公安專業的質量上一個新臺階,以點帶面,共同發展,實現“爭創一流公安院校”的總體目標。
[1]戚丹.大型活動安保工作社會化路徑研究——以創新社會治安治理機制的視角[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6(06).[2]李富超.新辦應用型公安本科院校教學質量體系的構建——以遼寧警察學院為例[J].才智,2016(19).
[3]郭太生.中國保安業的社會責任問題探討[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2(2).
(作者單位:遼寧警察學院)
于靜榮(1963-),女,漢族,遼寧新民人,本科,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學生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