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云
協同護理在初治肺結核患者中實施對患者依從性和自我護理能力影響
郭小云
目的 分析初治肺結核患者給予協同護理對患者依從性、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方法 120例初治肺結核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60例。兩組患者均予抗結核藥物治療,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觀察組實施協同護理,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自我護理能力變化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各項評分及總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為83.33%, 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協同護理能夠明顯提高初治肺結核患者治療依從性, 改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復, 值得推廣。
協同護理;初治肺結核;治療依從性;自我護理能力
結核病為呼吸內科傳染病病種之一, 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造成, 對人體多處臟器有損傷[1]。肺結核患者只要及時診斷, 并積極配合治療, 多數可以臨床痊愈, 但是該疾病治療療程長, 患者依從性較差, 臨床護理至關重要[2]。多數患者確診肺結核后, 醫護人員無法及時監督患者有無規范服藥,需要家屬協同參與共同督促患者規范服藥, 為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本文就協同護理在初治肺結核患者中實施對患者依從性和自我護理能力影響進行分析, 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初治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65例, 女55例;年齡20~65歲, 平均年齡(39.0±9.6)歲, 其中原發性肺結核患者40例, 血型播散型肺結核患者50例, 繼發型肺結核患者17例, 結核性胸膜炎患者13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60例。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抗結核藥物治療, 對照組予常規護理干預, 包括病房環境護理、用藥護理、健康教育等。觀察組予協同護理, 護理方法為:①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護理人員協助患者辦好入院手續、相關檢查, 評估患者身體狀況、疾病現狀、生活自理能力, 督促患者改正不良生活習慣。鼓勵患者獨立完成日常生活事務, 不可過分依賴醫護人員或家屬。家屬不必過于緊張, 為患者提供獨立完成日常生活的機會, 患者獨立完成后予以語言上的鼓勵, 不斷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②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了解患者飲食喜好、飲食結構, 結合治療要求為患者量身定制餐譜, 引導家屬監督患者用餐。鼓勵患者多參加室外活動, 積極發展自身愛好, 認識新的朋友, 向朋友傾訴, 有利于健康心態的形成。對于煙酒等不良生活習慣要予以正確引導勸解, 幫助患者戒煙戒酒。③積極應對疾病。護理人員對患者講解肺結核疾病知識, 讓患者正確認識肺結核, 重點講解積極的心態有助于病情恢復,引導患者加強與醫護人員、家人、朋友的溝通。學會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 通過他人的鼓勵增強戰勝肺結核的信心, 積極應對疾病。④堅持規范用藥。護理人員告知患者應遵循“早期、聯用、適量、規律和全程使用”的治療原則, 一旦確診后要立即給藥治療, 根據患者病情聯合兩種以上抗結核藥物,以增強與確保療效, 并隨著病情的轉變調整給藥劑量[3-5]。患者要謹遵醫囑, 不可隨意更改藥物、停藥或間斷用藥, 督促患者規范用藥。⑤家屬參與護理。護理人員將患者家屬集中在科室宣教室, 通過集體教學的方式, 指導患者家屬掌握基本護理技能, 比如消毒、隔離、監督用藥、不良反應表現等知識, 提高護理能力。⑥加強隨訪跟進。護理人員與患者當地社區居委、社區衛生站聯系, 將患者的情況予以告知,并爭取到當地社區的支持。社區工作人員在患者出院后為其建立檔案、對其進行病情跟蹤、監督用藥, 并定期向醫院反饋隨訪結果[6,7]。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觀察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評價, 評價項目包括患者健康知識水平、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 各項滿分分別是68、32、24、48分, 總分滿分為172分, 得分越高, 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好[8]。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 將依從性評價指標分為主動依從、被動依從、不依從三項,主動依從是指患者無需醫護人員或他人提醒自覺服藥、定期復查;被動依從是指患者需要醫護人員或他人提醒才能遵醫囑服藥、復查;不依從是指經醫護人員提醒仍不遵醫囑服藥、定期復查[9]。治療依從性=(主動依從+被動依從)/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對比 觀察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各項評分及總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組別 例數 健康教育知識 自我概念 自護責任感 自我護理技能 總分觀察組 60 48.40±5.22a 30.20±4.65a 22.70±3.61a 44.60±5.23a 108.00±9.24a對照組 60 36.60±4.23 21.50±3.61 18.70±4.23 27.70±4.78 98.00±9.52 t 13.6041 11.4476 5.5716 18.4759 5.8386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對比 觀察組患者中主動依從患者30例(50.00%), 被動依從患者20例(33.33%), 不依從患者10例(16.67%), 治療依從性為83.33%;對照組患者中主動依從患者20例(33.33%), 被動依從患者10例(16.67%), 不依從患者30例(50.00%), 治療依從性為50.00%;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肺結核患者常因久咳不愈或長期低熱、盜汗而就醫, 通過肺部胸片、痰培養等檢查可以明確診斷[10]。該疾病治療時間長、耐藥性高, 患者依從性較差, 影響臨床治療效果,經過長時間的探索, 臨床醫師發現協同護理模式有助于臨床療效的提高[11]。
協同護理是以責任制護理為基礎, 在此基礎上充分調動患者、患者家屬參與護理過程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協同護理通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積極應對疾病、堅持規范用藥、家屬參與護理、加強隨訪跟進措施, 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積極性, 通過大家共同的參與, 讓患者、家屬、護理人員合作互助, 不僅能夠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還能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12-14]。協同護理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實施護理的過程充分考慮到患者的感受[15], 患者也更容易接受治療。本文通過對120例初治肺結核患者進行觀察, 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各項評分及總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為83.33%, 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協同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
綜上所述, 協同護理能夠明顯提高初治肺結核患者治療依從性, 改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復,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1] 鄒喜榮, 尹鳳鳴.協同護理模式對初治肺結核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與治療依從性的影響.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4, 20(1):59-62.
[2] 楊紹平, 伍倚欣, 馬蘭, 等.系統性護理干預對初治肺結核病人負性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全科護理, 2011, 9(21):1881-1883.
[3] 陳綺美, 李佩竹, 譚守勇, 等.循證護理對提高流動肺結核患者治療依從性的臨床觀察.當代醫學, 2012, 18(5):113-114.
[4] 劉付敏.護理干預對肺結核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10, 16(3):120-122.
[5] 陳建蘭.影響結核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因素及護理干預措施.醫學信息(旬刊), 2010, 5(10):2958-2959.
[6] 邵盛歡.臨床護理路徑在肺結核患者健康教育與治療依從性中的作用.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6(18):124-125.
[7] 李紅花.護理干預對肺結核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效果分析.實用臨床醫學, 2011, 12(4):120-121.
[8] 何仲楠, 柯華, 劉正久.患者家屬參與的健康教育對初治肺結核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臨床誤診誤治, 2011, 24(7):22-24.
[9] 李暢飛.綜合護理干預在肺結核患者治療依從性中的臨床研究.中國當代醫藥, 2012, 19(1):120-121.
[10] 劉俊敏.護理干預對初治肺結核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13, 16(7):1190-1193.
[11] 錢林美.臨床護理路徑對初治肺結核患者服藥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 2016, 22(19):75-77.
[12] 王雪豫, 邵凌云.連續護理干預對肺結核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重慶醫學, 2013, 42(30):3706-3708.
[13] 王良輝, 楊曼軍, 周紅, 等.優質護理對肺結核患者用藥依從性的影響.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18):26-27.
[14] 李亞妹, 王亮, 栗愛珍, 等.健康教育在肺結核咯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體會.河北中醫, 2013, 35(5):769-770.
[15] 楊筱蓉.延續護理在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11):13-14.
Influence by collaborative nursing applied in initial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on their compliance and self-nursing ability
GUO Xiao-yun.
Inpatient Department of Lung, Yangchun City Chronic Disease Dispensary, Yangchun 5296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influence by collaborative nursing applied in initial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on their compliance and self-nursing ability.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initial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Both groups received antituberculosis drugs therapy,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llaborative nursing.Observation was made on changes of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self-nursing ability i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better item scores and total score of self-nursing abilit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better treatment compliance as 83.33% than 5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Collaborative nursing can remarkably improve treatment compliance in patients with initial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d it can improve their self-nursing ability.This method is beneficial for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and it is worth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nursing; Initial pulmonary tuberculosis; Treatment compliance; Self-nursing ability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9.084
2017-03-15]
529600 陽春市慢性病防治站胸肺科住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