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彥
特色小鎮建設中環境藝術設計途徑探析
趙忠彥

當前我國正在全國范圍開展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此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小城鎮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然而,一些地方的小城鎮建設陷入“千城一面”、“貪大求洋”誤區,少有鮮明特色。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特色小鎮建設如何才能避免走過去的老路呢?筆者認為,應該通過因地制宜的環境藝術設計,結合當地地理環境、人文環境、氣候環境、生態環境和經濟環境,構建人們宜居和健康、富有特色的城鎮空間。本文對運用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建設特色小鎮途徑進行了論述。
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城鎮建設中需要尋找一種合理的設計理念及方法,在滿足人們生存及生活需求的同時,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環境藝術設計就是將物質環境(包含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用非物質環境(包含政治、文化、經濟及藝術等環境)粘合起來,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狀態。其理念主要是:一是以尊重自然為前提。生態優先、尊重自然是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內涵。它的觀點是主張打破以人類為中心的狹隘思想,認為人類僅是自然中的一分子,對環境由破壞變為尊重,由掠奪變為珍惜共存。二是整體優先。將局部利益放在整體環境框架中進行考察,強調持續性利益。這種設計理念與城鎮建設的持續發展觀相吻合。三是集約化觀點。要求城鎮建設由粗放型向高效集約型發展,追求高效空間,這給城鎮建設中的有限土地資源問題提供了解決辦法,為城鎮立體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讓現代城鎮建設的地上、地下及地面有效連接成協調發展的立體網絡,通過研究人們行為及心理特點來合理安排空間及各種空間關系,以提高其利用率。環境設計還能夠對生態平衡及環境節能進行平衡,降低城鎮建設中的材料及資源消耗,給被動式的設計及有機建材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四是強調人文、自然及藝術的協調融合。它尊重了人的聽覺、視覺、心理、觸覺等的需要,在自然條件、地理條件及氣候條件等基礎上,對植被、道路及上下水等因素進行綜合,從而進行自然和諧環境的創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如何將特色小鎮做好、做精、做美?關鍵是堅持環境藝術設計的理念,結合本地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圍繞時代性特色、地域性特色、文化性特色三大主題構建小鎮特色,培育和建設高品位小鎮。
1.高品位整體環境設計。新常態下建設特色小鎮,主要就是融合產業轉型升級、文化資源挖掘、旅游品牌打造等功能,將其建設成為傳承文化和推進城鄉統籌的平臺,實現產業、文化、旅游、生態、社區功能的疊加,做到“特而強”、“聚而合”、“小而美”。因而,規劃設計時,應對小鎮的經濟、功能以及自然水體狀況、土地面貌、植被保護、文化旅游資源概況等進行綜合考慮,對道路、池塘、廣場、田野、草地、產業等科學合理搭配,開展整體環境設計,強化視覺審美功能。
2.高品位建筑環境設計。高品位的城鎮,其重要標志是建筑具有鮮明的特色。富有特色個性,是城鎮建筑的生命力所在。宏觀上要做好小鎮景觀設計,指導和控制建筑在高度、密度、體系、色彩及輪廓線等方面與山水的融合。利用借景、對景、造景藝術,結合山勢、水形布局,建設小鎮形象中心區。從微觀上對街景、建筑單體,堅持風格多樣化與藝術性相統一的原則,科學地借鑒國外建筑和本地民居特色,在整體色調和色彩協調的基礎上力求層次和造型的豐富多彩,突出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的景觀效應,精心設計,著重美化。對街頭建筑小品要進行精心造型,為城市點睛。按照山麓、水濱等景觀控制帶及城鎮交叉路口、進出口等城鎮節點的控制性規劃,建設城市特色街,開辟納山水于一體的生態型綠色長廊和開敞式迎賓通道。以創造宜人的居住環境與親和的住區氛圍為目標,對住區空間進行合理布局,精心設計建筑單體及附屬設施,保證必要的生態環境、休閑交往的場所及優美的建筑空間,使之成為富有特色的高品質優秀住區。臨水環山,依坡就勢,將起伏的山巒、茂密的森林納入居住區的風景線,真正創造出山脈、林脈和水脈“三脈相通”的綠色生態體系,以及宜人的生活、工作環境和田園化的社區,形成人對家居環境的“親和感”、“依戀感”,營造富有人性的建筑空間和城鎮環境。
3.高品位文化環境設計。小鎮之美,美在生態;小鎮之勝,勝在人文。在特色小鎮環境設計中,要摒棄短視觀念,強化文化意識,加強小鎮文態環境建設。重點對古鎮區、古街、古祠、古園等古建筑進行修繕設計,挖掘整理文物古跡,歷史遺存,以激勵后人;對自然景觀,根據其自然地理條件、民間神話傳說、地域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色加以渲染,注入文化內涵,增加其鐘靈毓秀之氣,使人萌發“有仙則名、有龍則靈”之感慨;對亭臺樓閣、城市雕塑和建筑小品等人工景觀賦予民俗文化,點綴傳統書畫,使其展示多姿多彩的藝術文化,凸顯時代風貌。
4.高品位生態環境設計。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小鎮發展的根基所在。生態品位是強化城鎮本質最重要的指標。環境設計中,倡導使用太陽能、水能、天然氣等清潔高效能源;鼓勵清潔生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倡和發展生態工業。特別是要提倡和推廣生態建筑,室內裝飾使用對人體健康無毒害建筑材料,室外種植能綠化美化環境的植物,地下建沼氣凈化池。禁止侵占自然山體、水面搞礦產資源開采及城鎮開發建設。要有多層次、不同特色的樹木綠化配置。注重生態景觀的利用和保護,護山保水。在此基礎上迎山接水、顯山露水、借山用水、進而依山親水,堅持開保并舉,引山水之景入城,依山傍水建城,達到人與山水相近相親。住宅建筑區應由鋪草植樹的簡單綠化逐步發展到園林化、景觀化,進而追求生態互動的人居環境。按照生態建筑的要求,大興屋頂綠化、墻體垂直綠化。
特色小鎮的建設離不開環境藝術設計。設計中要根據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自身核心競爭力進行,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特色小鎮也不是拍拍腦袋,設計個方案就可以建成的,過去那些成功的特色小鎮,事實上首先都是傳統特色得以妥善保護的結果。未來的特色小鎮規劃還應該避免頭腦發熱、想當然,最需要的是從現有的文化保存、風景保護、地理位置中思考小鎮的前途。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要運用正確的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小城鎮。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藝術學院2013級環境設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