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佳
十年前是光伏行業最輝煌的時刻,蘇美達集團也從光伏貿易開始切入光伏領域。十年間,光伏行業跌宕起伏,經歷滄海巨變。如今很多當年風光無限的光伏企業已不知所蹤,但蘇美達的光伏產業卻成功規避風險,一路發展壯大起來。
“從太陽能電池片、組件,然后到太陽能電站的設計、開發、運維以及轉讓,我們現在全產業鏈打通了”,一手把蘇美達新能源板塊做起來的蘇美達集團總裁蔡濟波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說。如今憑借新技術的突破,蘇美達意欲在太陽能光伏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以貿易起家的蘇美達憑借對市場的敏感嗅覺,在2006年開始進軍光伏國際貿易領域,最多時蘇美達每年光伏設備出口達3.7億美元,進口更是多達10多億美元。
但由于當時光伏行業是賣方市場,產品供不應求,而且沒有研發和制造,很難和客戶形成更深層次的合作。于是,為了爭取話語權及主動性,也基于蘇美達集團從貿易往實業轉型的整體戰略,2008年蘇美達開始組建工廠,進入光伏研發與制造領域。
隨著光伏神話的破滅,之前瘋狂“攻城略地”的光伏企業深陷泥潭,而蘇美達光伏產業卻逐漸脫穎而出。蔡濟波對《英才》記者表示,蘇美達的光伏產業之所以穩健,和其前期沒有在固定資產上大規模投入不無關系。
蘇美達第一期光伏組件廠2008年興建投產,第二期也是兩年之后的2010年開建,雖然當時光伏產品需求旺盛,但是蘇美達在產能上依然進行嚴格控制——即使能賣500兆瓦的產品,但蘇美達的產能也保持在200-300兆瓦,另外的一半在外面代工。
這不僅避免了盲目的重資產投入,也保證了技術上的先進性。
去年蘇美達技術更先進的鹽城東臺第三期項目投產,后續已顯落后的第一期項目也將適時關停。“光伏技術更迭很快,我們的三期項目應該是技術最先進的,如果當時2010、2011年我們就已經擴產這么大,那么如今就擴不動了”,蔡濟波說,“但是由于舊技術效率低、能耗高、成本高,所以新擴產的產能占總產能的比重越低,那么競爭力也就越差”。
此外,光伏電池片環節由于對技術和專業人才要求高,當時初涉此領域的蘇美達便采用和專業公司合資的方式,但即便如此,蘇美達也在電池片領域控制盲目擴產。
蔡濟波始終堅持一個原則——沒有新技術,不擴產。因為他認為,如果技術上沒有突破,只做和別人一樣的產品不僅沒有意義,而且也會增大風險。
如今,經過十多年在新能源領域的運作,蘇美達培養出了一支可以組織、對接新技術的專業團隊,通過多種創新,實現了對市場現有同類產品的優化突破。
“如今太陽能光伏行業要靠技術創新來引領”,蔡濟波表示,擁有創新突破的技術,以及通過借殼登陸資本市場的蘇美達,在“技術+資本”的合力下,力圖在新能源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制造國和消費國,越來越多的光伏從業者把目光轉移到了分布式光伏電站。蔡濟波認為,分布式最符合新能源的特征,而且分布式更能體現管理的精細化,因此蘇美達后續也準備在分布式電站領域“大干一場”。
雖然分布式光伏產業有萬億產值藍海,但專業人士也指出,優質屋頂資源稀缺、部分項目建設質量低下,尤其是中小企業在資金上的捉襟見肘以及缺乏歷史優秀業績的背書,令不少銀行融資機構望而卻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分布式產業可持續發展。
對此,在拓展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電站的時候,蘇美達可以實現從電站方案的設計、審批、建造以及運維全部包攬,并且還保證電站電量,這是很多中小企業所難以具備的優勢。另外,蘇美達還能利用自身在金融方面的資源,幫助業主解決融資問題。
比如某電站造價1500萬元,而企業只需先行出資400萬元。其余1100萬元,可以由蘇美達幫助對接金融機構來進行項目融資,由于有蘇美達對電站質量的背書,金融機構不僅對項目提供融資,而且還不需要業主進行擔保。
除此之外,蘇美達還和國機集團體系內的其他公司協同開發分布式能源項目。今年3月,國機集團旗下成員企業國機精工下屬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以下簡稱三磨)和白鴿磨料磨具有限公司,與蘇美達集團下屬蘇美達能源舉行了“三磨”1MW分布式電站項目并網和白鴿4MW分布式項目簽約儀式。

這個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由蘇美達能源負責電站設計、前期項目銜接工作、融資方案以及運維支持。預計該電站每年發電量可達到100萬千瓦時,80%以上的電量可用于企業自用,此外,多余的光伏電力也可直接上網,并與電網進行售電結算,從而實現項目收益的最大化。
如今蘇美達集團在太陽能光伏領域,不僅可以在國內外銷售太陽能光伏組件產品、做EPC(工程總包),而且還可以做BOT、BT,及運維太陽能電站,另外還自己持有太陽能電站。從工程到組件,從組件到電站的綜合化業務布局,是蘇美達區別于很多光伏企業的突出特點,同時也給蘇美達帶來了覆蓋全產業鏈的多種收益。
“蘇美達在太陽能光伏產業中,有很綜合的收益,這對穩定公司下一步的發展非常有幫助。”蔡濟波對《英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