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
摘要:小曲是我國傳統音樂中一個重要的曲種,是經世代勞動人民創作和發展的一種民間音樂形式。通渭小曲是流傳于甘肅定西市通渭縣地區的一種獨具地方風味的民間小曲藝術,使用的伴奏樂器以及其發展歷史,都可謂是尋求通渭及其甘肅地區民間藝術形式和歷史文化傳承脈絡的活化石,對于完善此地古老傳統文化有著及其重要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本文通過相關文獻、文本的解讀分析,對通渭小曲藝術所處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小曲的簡單介紹,引出通渭小曲的來源和構成,并對地域性特點做一介紹,嘗試尋求這該地區理論研究實踐新的方式與發展趨向。
關鍵詞:小曲;通渭小曲;基本形式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4-0022-02
一、通渭小曲音樂
素有 “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等美譽的通渭縣,地處甘肅省中難南部黃土高原之上,南接秦安、甘谷等縣,西鄰武山、隴西等縣,北依會寧、靜寧等縣,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自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縣,至今已有兩千一百余年的發展歷史,因境內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也有學者認為因有通往渭州(今臨洮)之意而得名][1]。條條縱橫交織的溝壑、層層碧海泛舟的梯田、絲絲微風拂過金燦燦的麥浪時散發出絲絲迷人的麥香,在干酷烈日的洗滌下,記錄著一絲絲屬于通渭人的歷史文明,鑄就了通渭人獨特的審美觀念,孕育出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創造了獨具魅力的通渭地域文化 “通渭小曲”“通渭社火”“通渭剪紙”等民間藝術形式,哺育了一大批耳熟能詳的文人墨客。
小曲,也稱小調、曲子。萌芽于隋,發展于唐,興盛于宋、元、明、清。是我國人民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進程中經不斷積累、沉淀、篩選而形成的思想感情的體驗和藝術表達手法的結晶,是廣大勞動人民生活、生產及其個人理想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國民間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深深的植根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楊蔭瀏曾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講到:“經過選擇、推薦、加工的民歌,成為一種藝術歌曲,稱為曲子。”廖輔叔在《中國古代音樂簡史》中指出“曲子的特征不僅發源于民間,而是有樂器伴奏,常常使用長短句形式,同樣,也不只是因為‘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而他的社會基礎更是顯得尤為重要,是從農村傳入城市來的新型歌曲[2]。”通渭小曲隸屬于我國小曲藝術的一個細小分支,是與當地流行的地方小調、眉戶、秦腔、隴劇等地方曲藝劇種相互碰撞、融合而產生的一種民間小曲藝術,通常帶有章節和曲調名稱。
二、通渭小曲音樂的產生
通渭地處古代絲綢之路的要道,外來文化與對當地文化的碰撞、融合是其小曲音樂產生的根本原因。通渭小曲產生的年代暫無確切的史論可考,據《中國戲曲志》載:“其唱腔在承襲明代南北時調基礎上兼收當地農歌而成”《中國曲藝音樂集成》載:“甘肅小曲子的許多曲牌與元、明時期的時令小曲名稱相同”。通渭小曲是在吸收各種民間小調及其未來曲種的基礎上而逐步形成的具有獨特審美風格和韻味的民間藝術形式,當地有“小曲”“小唱”“干囋兒”等俗稱[3]。演唱時大多將單獨的曲調連接或聯合使用,具備套曲形式特點和規律,故而屬于“聯套體”的曲體。當地小曲藝人和勞動人民不斷地對其進行探索和改進,廣泛的借鑒陜、甘、寧、青等地的傳統民歌,并糅合隴東道情、碗碗腔、山歌等各種民間音樂形式題材韻味使其不斷發展壯大。當下當地各種民間傳統節禮中都有其表演的身影。不僅改變了通渭民間音樂文化活動行為方式,更是為其音樂文化賦予了新的活力。
隨著“眉戶”腔體向通渭地區的輸入,大型傳統節禮中的小曲藝術逐漸被秦腔所替代,據有關資料顯示:清嘉慶年代之后,由于秦腔唱腔及伴奏音樂的日趨豐富和完善,多年來“廟會”上的小曲音樂完全被秦腔所替代。至此之后,通渭小曲也回歸于本源清唱形式。但是小曲作為一種當地民間曲藝,深受當地人民的青睞,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是人們茶余飯后,喜慶之余的主要文化娛樂內容,是當地人民思想感情的體驗和藝術表達手法的結晶,寄托著當地人民的美好愿望,經久不衰,百聽不怠。在曲折的歷史發展長河中,這種藝術形式不斷汲取當地民歌、戲曲等音樂形式養分和借鑒未來曲種,逐漸形成今天極具地域特色的“通渭小曲”。
三 、通渭民間小曲音樂基本形式
通渭小曲是通渭勞動人民自發創作的、并以口頭流傳和腳本傳承等方式存活于民間,旋律優美,富有鄉土氣息,內容相對當地其他劇種顯得淺顯易懂,寄托著不斷追求美好未來的通渭人民的心聲。小曲演出時由人聲演唱和器樂伴奏兩部分構成,大多藝人演出時會在原有腳本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觀點,作一些必要的加工和改編處理,從而形成新的富有生機的、極富地方情節的新曲調。經過長期的流傳發展,已完全與通渭人民的生活風俗、勞動生產等各方面融為一體。每逢農閑節慶,或廟會婚嫁時在廣袤之地,或是大街小巷、農家院舍等地處處可聞色彩斑斕、美妙至極的小曲音樂,把酒當歌,徹夜彈唱,好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一)關于曲調、曲牌和腳本。套曲、曲、曲牌子等民稱在通渭小曲藝術曲調中顯得尤為重要。套曲通常是指由多個基本曲調構成的小曲作品組合,并使用一定的“過渡句”將其連接成套,這與元代散曲使用的套數有些相似之處。曲是當地俗稱即為“單曲”,更多是當地社火(秧歌)中音樂借用或是借鑒。我國南方人民在其勞動插秧時演唱的地方民歌又夾雜一些南音曲調故秧歌之稱,所以此地小曲也映襯著南北方文化交融的特點。曲牌子在此地更是流行,即是指一個固定名稱曲牌下所規定演唱的各種套曲或是單曲形式,通常和一些歷史典故聯系非常緊密。
通渭小曲通常是按照“平、關、蕩、月” 進行分類,常使在“宮、商、角、徵、羽”五個基本音調基礎之上加以加花裝飾,其音調有“歡音”和“苦音”兩個基本類型。兼容了流行于陜西眉戶、隴東道情以及碗碗腔、皮影腔、北路亂彈和本地民歌等各種曲調節韻,而形成的小曲藝術。曲調優美、種類多樣、用腔講究、內容豐富獨具地方風味。據目前相關資料統計,現流傳于通渭民間的小曲曲調約有九十于種,其中以“五更鳥、背宮、緊述、慢述”等曲調最具代表性。有曲牌二十余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還數 “大紅袍、柳青、滿天星”等。常在每個單獨的曲牌間使用具備連接性質的曲調,在當地俗稱“過門”。并與開場前的讀白、引子、小結尾等形式聯合行成一個完整的演唱體系。在當下不完全搜尋的小曲腳本可達一百二十于部,最具代表性劇本有《明月樓》《頂磚》《兄妹觀燈》《全家寶貴》《杏元和番》《刺目勸學》等[][4]。涉及內容之廣泛并極具趣味性。大多以以神話故事、歷史傳說或是愛情故事為題材,隱喻著當地人民的質樸忠厚、勤勞善良本質和青年男女間純潔愛故事,寄托勞動人民的向往和追求。簡潔語言、極具泥土氣息的韻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深受當地勞動人民群眾的青睞。是當地人民群眾集體智慧融合產生的藝術的結晶,是當地人民血液中流淌的旋律,是一部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學歷史集。
(二)伴奏樂器及使用法。通往小曲伴奏樂器有弦樂器、吹管樂器、打擊樂器和彈撥樂器構成,其中弦樂器主要有板胡和二胡等在民間有“弦索”之稱謂。其中板胡常常使用反調和平調兩中,而且還可以二者連用。吹管樂器主要有笛子、蕭、哇唔等樂器;彈撥樂器有三弦、揚琴等,其中“三弦”通常使用四種演奏方法即“平、關、當、越”,最為常用的還屬越弦,次之為關弦。打擊樂器主要包括四片瓦、鼓、磬碗、碰鈴、木魚、鑼和嚓等幾種樂器。四片瓦是由兩手分開敲擊,通常是一板二敲與四敲加以混合使用,可以兩手分敲,也可一手連敲,有“滾錘”之效果,樂器磬碗和嚓主要起著把握節奏的重要作用,每當作品結束時,常連續敲擊表示曲終[][5]。
(三)表演形式。特定地理環境和歷史傳統決定了生活于其中人的生產生活方式,生產生活方式又直接影響人的性格氣質,性格氣質經過心理的沉淀表現于人們所創造的語言和音樂。一般的,通渭小曲使用我國七聲音階,套曲是其常用的一種形式。音樂短小精精煉,一般是一段體的結構,每部作品旋律圍繞幾個中心音做加花裝飾的“起承轉合”式進行,音程跨度較小,旋律起伏不大,節拍規整,多為4\2和4\4拍。同時,附點音符的使用在通渭小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其最大亮點之一,有欲揚先抑之功效。在演唱中“幫腔”是其又一大亮點,所謂“幫腔”就是伴奏人員或是觀眾和歌唱者一起演唱。參演的人數更是不受限制,少則五、六人,多則幾十人甚至達到百人以上,演出場所一般為庭院或是村落廣袤人群聚集之地。
四、結語
境內一座座宏偉壯麗的大山仿佛是一位位知識淵博的老人,訴說著自己那已塵封千年的記憶,雖使當地經濟發展顯得有些單調無力,但為人類創造的絲絲燦爛輝煌的文明歷史的封存提供了天然的屏障,盾一般抵擋現代技術的侵蝕,為人類遺留下最為真切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鑄就了此地深厚獨特農耕文化底蘊,養育出具堅韌性、包容性為一體的通渭人,也釀制出屬于這片土地的歌。通渭小曲藝術是當地人民在其歷經千年的發展歷史進程中經不斷積累、沉淀、篩選而形成的思想感情的體驗和藝術表達手法的結晶,深深的植根于當地的傳統文化之中,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一度繁華于都市。仿佛是山澗清泉、隔壁中的綠洲一樣,永恒的存活于這片黃土地之上,充分融入于一段段感人肺腑、動人心扉的優美旋律之中,記錄著一幕幕祖輩遺留下的文化精髓。
參考文獻:
[1] 通渭縣志[Z].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5,第一版.
[2]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3,第一版.
[3] 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甘肅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2,第一版.
[4] 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甘肅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10,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