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林
【解題鑰匙】
一、考點梳理
科普文,即科學普及文章,是帶有一定科學技術含量的文章。對科普文中的信息進行篩選、整合,要充分尊重文本,既不能以平素所積累的知識取代文本事實,也不能以個人的好惡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
所謂“篩選”,指的是從紛繁的語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篩掉次要信息。所謂“整合”,是指根據試題提出的條件,對篩選出來的信息源進行集中分類、重新組合、粗略概括。
二、答題方法
1.整體把握,重點標記。首先要通讀全文,在把握整體文意的基礎上,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理出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關鍵句和關鍵詞——主要包括科普文章重點闡述的名詞術語,對說明新知識、新發現、新理論等形成、發展過程及作用有重要意義的修飾語、限制語以及有指代意義的詞等。這一步,要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為篩選提取與答案相關的有效信息作好準備。
如果缺乏統觀意識,沒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內容重點,容易被局部問題所牽引,出現疏漏。
2.比較辨別,去偽存真。比較法,是做好科普文閱讀題最主要的方法。要及時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位置,順藤摸瓜,確定篩選范圍。有時候可以找到幾處原文,但只有一處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較分析;有時篩選出的幾處原文又可以互相補充。
對篩選出來的信息,要進行比較辨別,要比出有關與無關,較出事實與結論;要分出主要與次要,辨出現象與本質。通過比較辨別,要選取出重要信息,提取出關鍵信息。要把原文與選項對照,辨明正誤。對照時要特別注意范圍大小、程度高低、數量多少、條件與結果、方法與目的、成就與問題、可能性與現實性。
在細心對照的基礎上,再經過一番分析、綜合,就要根據題目要求對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去偽存真。
3.有效整合,規范答題。對從科普文章中篩選出來的信息,要進行有效整合。整合時要緊扣材料中的關鍵語句,重點理解重點段、關鍵詞、中心句;對沒有明顯中心句的語段,要進行綜合歸納。要將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句轉換為抽象的、概括性的語言;要將具體、零散的東西,歸納并梳理成簡明扼要或抽象的要點。整合之后的文字,有可能會照抄部分原文,也有可能來自自己的整合。
有效整合之后,如果是應對選擇題,當即可得到答案。如選項的表達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對概念、文句的理解是否準確,對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對結論的推斷是否正確,對要點的歸納是否全面……通過排除錯誤選項,即可選出正確答案。如果是文字表述題,還得注意規范表述,分條陳述,正確答題。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關于青蒿素,
還有哪些待解之謎
□俞陶然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后,青蒿素成為了公眾關注的一個熱點。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對青蒿素這種“抗瘧神藥”的研究遠沒有大功告成,還有不少謎有待解開。
盡管青蒿素類藥物拯救了數百萬非洲人的生命,解除了數以億計患者的病痛,但令人有些吃驚的是,這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在科學界仍沒有定論。
青蒿素是從植物黃花蒿葉中提取的倍半萜內酯藥物,其化學結構中的“過氧橋”基團,是發揮抗瘧作用的最重要結構。2015年4月,《自然》雜志發表了科學家Kasturi Haldar及其同事的文章,稱青蒿素以瘧原蟲體內的PfPI3K蛋白為目標,抑制其PI3P蛋白的生成。在臨床上獲得的瘧原蟲品種中,以及在人工培養的實驗室瘧原蟲品種中,PfKelch13的突變都會提高PfPI3K的水平。研究團隊認為,這項工作表明PfPI3K是青蒿素作用機制的關鍵中介物,也是根除瘧疾的一個靶標。
對此,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所研究員伍貽康表示,藥物分子與特定靶標蛋白的非共價結合是如今解釋藥物作用機制的主流理論,但用這種理論可能無法合理解釋青蒿素抗瘧的原因。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Posner提出,青蒿素可能是通過自由基對瘧原蟲起作用的。所謂“自由基”,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在光熱等外界條件下,共價鍵發生均裂而形成具有不成對電子的原子或基團。青蒿素進入人體后,與亞鐵離子接觸后發生化學反應,產生能量很大的自由基,導致細胞某些關鍵組分受到不可逆的損傷。
伍貽康說,這個理論也很不完善。“例如,人體內的自由基多得很,為什么其他自由基沒有抗瘧作用呢?科學界還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雖然自由基解釋還停留在假說階段,但一些科研人員正在據此探尋青蒿素的其他功能,如治療腫瘤、白血病。
華盛頓大學生物工程系教授賴·亨利教授團隊的一項體外實驗表明,青蒿素能殺滅腫瘤細胞,在與乳腺癌細胞接觸16小時后,那些細胞幾乎全部被殺死。亨利說,青蒿素不但有效,而且選擇性很強,對癌細胞有很高的毒性,對正常細胞的影響卻很小。這表明,青蒿素類化合物有望發展成無毒的抗癌良藥。談到其作用機制,他表示,“腫瘤細胞分裂時需要大量鐵才能復制DNA,所以它們的鐵含量比正常細胞高很多。青蒿素與亞鐵離子接觸后會產生自由基,因此我們想到用它來殺滅腫瘤細胞。”
實驗中,研究人員將若干組乳腺癌細胞、正常乳腺細胞與全鐵傳遞蛋白、去氫鐵傳遞蛋白以及這兩種化合物的組合接觸。只接觸一種化合物的細胞沒有明顯反應,與兩種化合物同時接觸的正常細胞反應也很小,而先與鐵傳遞蛋白接觸,然后與去氫鐵傳遞蛋白接觸的乳腺癌細胞反應很大——8小時后,只剩下25%腫瘤細胞;16小時后,腫瘤細胞幾乎全部死亡。
體外實驗還表明,青蒿素能殺滅白血病細胞。亨利認為,其原因也和自由基有關,白血病細胞的鐵含量很高,其濃度可以比正常細胞高1000倍。
目前,我國多個科研團隊正在研發治療白血病的青蒿素類藥物。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周晉教授等發現,白血病細胞膜是青蒿素攻擊的主要靶點,其抗腫瘤機制有“凋亡”和“脹亡”兩種。一旦白血病細胞膜遭到破壞,其通透性就隨之改變,大量鈣離子會進入細胞內,一是引起細胞程序化死亡,即凋亡;二是導致細胞內的滲透壓發生變化,吸收大量水分,使細胞膨脹直至死亡,即脹亡。
(節選自《解放日報》2015年10月19日)
1.青蒿素有不少的待解之謎,選文寫出了哪兩種待解之謎?
答:
2.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但對青蒿素這種“抗瘧神藥”的研究遠沒有大功告成,還有不少謎有待解開。
B.青蒿素是從植物黃花蒿葉中提取的倍半萜內酯藥物,其化學結構中的“過氧橋”基團,是根除瘧疾的一個靶標。
C.青蒿素進入人體后,產生能量很大的自由基,導致細胞某些關鍵組分受到不可逆的損傷。
D.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周晉教授等發現,白血病細胞膜是青蒿素攻擊的主要靶點,其抗腫瘤機制有“凋亡”和“脹亡”兩種。
3.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準確的一項是( )
A.藥物分子與特定靶標蛋白的非共價結合是如今解釋藥物作用機制的主流理論,但用這種理論無法合理解釋青蒿素抗瘧的原因。
B.一項體外實驗表明,青蒿素能殺滅腫瘤細胞,青蒿素類化合物有望發展成無毒的抗癌良藥。
C.雖然自由基解釋還停留在假說階段,但一些科研人員據此探尋出青蒿素的其他功能,如治療腫瘤、白血病。
D.體外實驗還表明,青蒿素能殺滅白血病細胞,我國多個科研團隊正在研發治療白血病的青蒿素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