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風英
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而職業教育要想真正落到實處離不開校企合作。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我國也意識到校企合作在推動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針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和制度,如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中強調“企業要和職業學校加強合作,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開展‘訂單培訓”。教育部頒發的《2003—2007年教育部振興行動計劃》中針對校企合作提出了“訂單式”培養計劃。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大力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意見》(教職成【2005】號)從實訓基地建設目標、計劃及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意見。《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對實習管理方面作了詳細的闡述: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執法監督機制,校企合作雙發合作機制。1995年9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支持社會、企業和中等職業學校在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和推廣等方面進行合作,并規定相關的義務。目前教育部門正在研究《校企合作促進辦法》。
從上述政策和法規可以看出,國務院和教育部對校企合作的支持重視程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事業單位在校企合作中所擔負的責任和義務。但是這些政策和法規只具有提倡和引導作用,地方政府對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遠遠不夠,很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投資主體不愿意履行職業教育法所倡導的各項義務。現今的校企合作,尤其是中職教育大多是短期的、不規范的、松散的靠感情和人脈維持的淺層次合作。
一、地方政府對校企合作支持的現狀分析
1.校企合作缺乏明確的制度保障
近幾年黨中央國務教育部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制定了許多指引方針、政策和法規,但是由于這些政策和法規都是宏觀的,缺乏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實施細則,對校企合作過程中校企雙方的責任、權利、義務以及利益分配沒有明確規定,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沒做硬性的要求或者采取強制性的措施,使得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僅停留在表層,很多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難以深層次的推廣,在課程開發、職業教育標準制定方面難以得到企業制度化的參與。
2.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目前地方政府缺乏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政策(優惠政策、稅收政策)和制度,校企合作雙方沒有建立起互惠互利、資源互補為導向的合作機制。在現實中,中職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實施主體是中職學校,中職學校為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主動尋求企業的合作,企業由于缺乏利益驅動,對校企合作的重視和支持的程度遠遠不夠,中職學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企業把接受學生實習當成是一種負擔或者是廉價的勞動力,尤其是在當今教育體制下,中職生源持續減少,學生整體素質的降低導致校企合作更加的困難,使得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訓期間得不到實質性的技能培訓,導致實習效果很不理想。
3.校企合作缺乏協調的第三方機構
目前的校企合作的現狀是學校和企業兩個完全獨立的利益主體之間的合作,由于沒有政府的主導和支持,沒有第三方機構的協調、監督調控和服務,校企合作僅僅是淺層次的點對點的合作,合作松散、合作成果有限,當合作出現問題時不能得到很好的協調解決,從而直接影響了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實踐和推廣。
從中職衛校的校企合作的現狀來看,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必須依靠地方政府建立校企合作的體制和制度,發揮政府的統籌作用,制定促進校企合作的辦學法規,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推進校企合作快速發展。
二、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應發揮的作用
1.完善政策體系,使校企合作有明確的制度保障
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校企合作要真正落到實處,必須通過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性條例和辦法,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要充分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地方政府和相應的主管部門應提出和出臺關于校企合作的意見和管理辦法,制定促進校企合作的辦學法規,確立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和組織管理模式,明晰和細化企業、學校在合作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以及相互關系,解除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后顧之憂。借鑒國外成功的模式,把參與校企合作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法定的義務,并且制定相應的考核、問責機制,使校企合作順利進行。
2.建立激勵機制,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對于校企合作國家一直在提,中職學校也一直在探討,而校企合作的另一方——企業卻幾乎無動于衷,原因是企業看不到校企合作的優勢和好處,沒有嘗到校企合作的甜頭。地方政府要提高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要改變職業教育投入理念,要解決職業教育資金投入問題,解決校企合作的經費來源。如建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發展專項基金,從教育經費中提出一定的比例,專款專用,專項用于中職教育產學研;對于上級投入的專項基金要保證給予配套;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地方政府要給予政策的傾斜和必要的經費補充,比如項目的扶持、減免稅收、獎勵和補助等;對企業帶教教師要有專項津貼或者給予補助,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促進校企合作的快速發展。
3.地方政府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可由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人、企業行業和職業院校代表以及有關方面專家組成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協調指導委員會,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發展規劃,確定培養方面和目標,指導和協調學校和企業開展合作。”地方政府應結合本地域的具體情況,建立由政府或者上級主管部門、學校以及企業共同參與的產教研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地位和優勢,統籌調控當地職業教育和企業兩種資源,形成政府、學校、企業三方聯動模式,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由校企合作委員會根據企業用人的具體要求共同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目標,委員會全面參與學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教材開發、課程設計、實習就業、實訓基地建設、訂單式培養等方面的工作,由校企共同制定考核考試標準和相關的操作標準,使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技能和企業要求高度相匹配,既解決企業尋求和培養合格員工的成本問題,同時也解決了中職學校學生的就業問題,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是具有獨立、強勢功能的一方,應該制定適合本地區的校企合作制度,充分發揮政府總體規劃、資源配置、條件保障、政策措施(財政資助、減免稅收)、監督協調等宏觀調控職能,統籌管理校企合作的各項工作,地方政府應該成為校企合作的推動者、利益的協調者、過程的監督者和成果的評價者,希望通過政府干預提高企業參與中職教育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激發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熱情,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實處,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
(作者單位:陽泉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