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舒涵
“她臉上有一股被壓抑著的生氣,從她那雙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櫻唇中掠過,仿佛她身上洋溢著過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從眼睛的閃光里,忽而從微笑中透露出來。”這是著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關于女主人公安娜的一段描寫。
她,是一位悲劇美的女性化身。她生性淳樸善良,富有同情心,卻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卡列寧——一個十足的做官機器,冷酷,虛偽,自私。
安娜壓抑住了她對愛情隱約的純真憧憬,卻遇到了風度翩翩的伏倫斯基,不由自主地被他吸引。舞會上,他們一起跳卡德里爾舞。伏倫斯基臣服于安娜,因“她的眼神和微笑中閃動的難以克制的光輝,像火一樣燃燒著他的全身”。這愛火過于猛烈,最終將一切焚燒殆盡——安娜懷孕了,她在沒有和丈夫離婚的情況下,和伏倫斯基私奔了。
他們去歐洲旅行,這幸福使安娜充滿了生的歡樂,而伏倫斯基卻并不覺得特別幸福——他需要社會活動,他無法像安娜一樣把感情完全投注在一個人身上,他們的關系也漸漸惡化。社交界對安娜不認可,心愛的兒子也長期不在身邊,安娜的生活中只剩下伏倫斯基的愛。然而,當這愛漸漸淡漠,她也唯有走向毀滅之路。
“那里,倒在正中心,我要懲罰他,擺脫一切人,也擺脫我自己!”她臥倒在鐵軌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也是托爾斯泰對俄國社會的無限控訴,對安娜的無限同情。
當時的俄國正處于大變動時期,封建的俄國受到資本主義的沖擊,“一切都顛倒了過來,一切都剛剛開始建立”。無論是社會制度還是風俗習慣,都在變動。俄國在舊世界與新世界的十字路口徘徊,而每一個懷有愛國之心的俄國人內心都受到強烈沖擊。此時,托爾斯泰那敏感而仁慈的心靈也感到惶惑。他想接觸人民受到的苦難,卻發現自己是那樣的無能為力。
也許書中的人物列文更像是托爾斯泰自身的寫照。他希望通過改革來改善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關系,卻發現這是行不通的。農民會認為地主老爺是在想新的方式折磨自己、剝削自己,他們生來就有地位上的差異,導致他們在骨子里無法交流溝通。列文擁有美滿的家庭,但他依然在精神上感到苦悶,他甚至想過自殺。他對于上帝始終持懷疑態度,但他的精神是無比純潔的。
列文對安娜的看法也許比其他任何人都來得透徹,他說安娜是一個多么奇妙、可愛和可憐的女人。他看得出安娜的不幸,發現她臉上有一種洋溢著幸福的光輝并且努力把幸福傳遞給別人。他們都是具有很多美德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安娜最后臥軌自殺,因為生活將她擊垮;列文的改革則因為地主和農民的關系無法改善而擱淺。
“一切都是虛假,一切都是謊言,一切都是欺騙,一切都是罪惡”,當歷史的厚重云煙被拂去,托爾斯泰留下了一幅淺灰色的俄國人物百態圖。但更重要的是,書中眾多人物形象,將永遠熠熠閃光,照亮后人前進的路。
【作者系江蘇省揚中市高級中學揚帆文學社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