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覃晴
摘要:指出了鄉村生態文化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在進行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時應重視文化發掘及展示出來,融入景觀之中,以彰顯鄉村地方人文特色。以融安縣沙子鄉樟家屯“夢里水鄉”景觀規劃為例,通過項目建設結合少數民族村寨景觀規劃設計原則,闡述了鄉村生態旅游規劃開發要點,探討了地域文化如何融入等問題,以期為其他少數民族村寨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提供參考,為民族村寨開展特色生態旅游、保護和傳承民族景觀文化提供技術方法。
關鍵詞:民族村寨;樟家屯;生態旅游;生態文化;景觀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03602
1 引言
少數民族村寨風貌是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結晶,是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載體,濃縮了少數民族偉大的創造力和智慧,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多樣性[1]。但由于自然和歷史等原因,少數民族和地區特有的自然資源和特色文化遺產開始漸漸消失,因此,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少數民族村寨的保護與發展,自《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頒布后,各地開始開展少數民族村寨的生態旅游景觀規劃設計項目[2]。如今,對于減少少數民族村寨的過度開發,在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發展的前提下,促進少數民族村寨的發展,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還原一個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景觀體系已刻不容緩。以廣西融安縣沙子鄉樟家屯“夢里水鄉”景觀規劃設計為例,分析了壯族村寨景觀規劃項目開發及文化融合中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3]。
2 “夢里水鄉”項目概況
2.1 項目區域概況
融安縣位于廣西北部,地處北緯24°46′~25°34′,東經109°13′~109°47′,面積2905 km2,東面與臨桂等縣接壤,南面與柳城、鹿寨等縣毗鄰,西面與融安縣相鄰,北面與三江、龍勝縣交界。融安縣地勢北高南低,東面為石灰山地,喀斯特地貌發達,西面為丘陵,中部較為平坦。
沙子鄉全鄉土地面積142 km2,耕地面積21337畝,其中水田14630畝,旱地6707畝,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8 ℃,年均降水量1536 mm。當地居民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全鄉總人口13290人,其中農業人口12800人。轄區內居住著漢、壯等民族,其中壯族占全鄉人口的68%。全鄉鄉村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其中庫容為354 m3的社宜水庫,環境清靜,風景優美。
2.2 建設項目基本情況
樟家屯民族村寨位于沙子鄉南部,沙子河河畔,全屯有60多戶,240多人,管轄面積3836.36畝。樟家屯用地范圍有山有水,西北面是青松蒼翠的后龍山及竹石奇徑,河對岸是前山和茶園,南面臨一湖碧水,江面寬闊,江岸自然曲折婉轉,天鵝嶺、白山、獨山千峰競翠,風景優美,視野開闊,山上巨石盤踞,懸壁峭厓,宛如護首。沙子河S形壩蓄水分段,上游有沿河碼頭、水際游步、古樹撫江、游場水草;下游則跌水噴涌、河灘沙地、湖水平幽、田園獨處。白山嶺上巨石聳立,猴臉面江;天鵝山橫伸江尾,似天鵝拂水;獨山孤居一方,與白山峽水成谷,形成“天戶開、地戶閉”的自然風水格局,景觀條件非常優越。
3 項目景觀規劃設計布局
3.1 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3.1.1 突出“水鄉文化”的自然山水組合原則
彰顯樟家屯水之韻,突出水資源、水文化的挖掘和展示,設計盡量嚴格保留原有的自然水景生態資源,保留沿江沿湖的自然岸線、林木、竹林及場地上原有的果樹植被,對原有河道適當整合充分利用,在下游建設蓄水堤壩以提高水位,擴大湖面。依托沙子河兩岸山巒地形、居寨田園、奇石林翠及前景之天鵝湖,共同營造獨特的山水空間。在大水面上既保留原有S堤壩、沙灘、碼頭等,又根據水流現狀恢復古水車(水輪水車和腳踏水車),設計了人工自拉式渡船,開發水上游船、劃船、竹排、游泳、垂釣、水上步行器、水上牌樂等對自然生態水體無污染無破壞的娛樂活動。
3.1.2 突出“田園文化”的壯族鄉村風貌原則
樟家屯屬于喀斯特地貌,山巒地形空間獨具特色,風水形態頗佳。前山、茶山、獨峰、白山、天鵝嶺、后龍山將樟家圍合在沙子河一側,沙子河兩岸地勢平坦,是河谷坦地,形成田園風景。這種有山、有水、有田、有寨、有樹的鄉村景觀宛自天成。自然之內涵,田園之爽朗,文化之靈動,以沙子河水線為設計主軸,展示兩岸田園圖案,納入樟家炊煙,營造“一方鄉愁”之靈氣。
3.1.3 突出“生態文化”旅游產品參與體驗原則
分析現代人們對鄉村生態休閑生活的需求,結合樟家屯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觀特色及地形地貌特點,以水上娛樂、鄉村體驗、文化體察為主要功能,滿足人們體育休閑、農業體驗、山水養生、景觀游覽等需求。
3.2 生態旅游規劃景觀布局
3.2.1 景觀框架
根據樟家屯自然資源與景觀現狀、特點,結合自身山水空間特性,在規劃設計上突出其優美的自然山水景觀資源,展示樟家屯的自然生態居所,體現“夢里水鄉”的地域風景及文化底蘊。緊緊圍繞“水鄉”的內涵,融合民族鄉村田園特色,滿足現代人對運動休閑、觀光旅游、文化體驗的需要,為人們提供高品質有特色的生態型鄉村休閑游憩空間。在具體構思上,以“五緣”之處理手法將景物序列及景物空間有機搭接與優化,成為樟家屯“夢里水鄉”的設計理念與景觀主題。
“五緣”,即“水之緣”:充分利用沙子河(天鵝湖)創設親近水、體驗水、娛樂水的景致;“田之緣”:彰顯樟家沿湖田園自然風貌營造多彩生態田園,徜徉于花海中;“綠之緣”:感受樟家山之綠、地之綠、茶之綠,看花山茶山,觀生態果品; “石之緣”:平遠觀奇峰崖壁,深近察竹林石徑,一花一世界,一石一心得;“文之緣”:體察壯族民居建筑,悟道樟家村寨文化,文情涌思,上善若水。
以自然山水生態景致為基調,密切田園與水際環境空間,提升樟家屯人居生態環境,營造“水鄉”文化情懷,依托沙子河環抱之水及兩岸風光,將樟家屯民族村寨打造成具有運動休閑、旅游觀光、文化體驗等功能的鄉村型自然生態游憩景區。因此,在規劃設計框架上提出“一核一環一線二軸”的空間布局。
其中“一核”指樟家壯族民居文化景觀展示核。該核突出樟家建筑文化及民族風情文化的綜合展示,景物成點、片式分布,主要有樟家民居建筑、民族文化園、民族文化館、古碼頭、S堤壩、民族餐館等景觀,是樟家民族村寨核心文化區。“一環”為鄉村生態廊道景觀環。該景觀環以自然生態藍本為基調,山、水、道、果、林相互烘托,層層打造,景景有致。能觀古樟、能采摘果品,能看白山風光,能游茶山、品嘗野花,能戲水游泳、能進農家客棧。“一線”即天鵝湖田園序列景觀線。重點景物有天然游泳場、S堤壩、浪漫沙灘、天鵝湖田園風光、時花園、特色瓜果園、燒烤場、滾水壩等。“二軸”以東西向特色景觀序列軸和南北向景物遞進序列軸構成。前者軸線布局地形起伏、山水互動、奇石叢竹、民居錯落,可平遠、深遠觀景;南北向景物遞進序列軸則突出南北軸向景物空間序列控制,展示樟家民族村寨風貌、喀斯特石山峰巒地貌及地形谷地,彰顯美麗生態鄉村的景觀綠化。
3.2.2 景觀功能布局
樟家屯“夢里水鄉”項目按功能進行區劃,功能區劃確定后再布置景物景點。根據項目綜合功能需要,劃分為四大功能區:村寨文化集聚區、田園水景休閑區、生態茶園體驗區、石山生態康復保護區。
(1)村寨文化集聚區。體現“文之緣”、“石之緣”。以展示樟家民族村寨壯族民居風貌、壯族文化及天然生態山石游道為主要功能,融入民寨作坊、民族表演、打造自由活動、壯族文化展示、生態停車、游客服務等鄉村文化旅游地。保留現有壯族民居空間,通過民居保護與特色改造,形成文化展示空間。利用后龍山奇石徑及登山游道形成片狀游覽地。登山(后龍山)遠觀天鵝湖水悠悠、茶山朦朧,近看民族村寨炊煙縷縷、湖光水影,悟大地之壯懷,樂山水之情韻。
(2)田園水景休閑區。由水道為線,兩岸峰巒為豎界,田園為景面,形成豐富的立面景觀。功能布局:河道風光、天然游泳、生態游船、戲水游樂、田園體驗、垂釣休閑等功能,主題以“天鵝湖”水龍文化為切入點,創設水景文化,布局民族養生餐館、水上活動場、浪漫沙灘、田園花海及輕松垂釣等。
(3)生態茶園體驗區。本功能區通過適當用地分隔建成茶園,實現片狀生態茶園視面,通過規劃建設龍盤茶香主題建筑及布局蘊茗亭、游山步道等將茶園空間打造成既可制茶、品茶,又能進行茶文化培訓、茶文化展示的活動場地。茶文化體驗(提供采摘茶葉、制作茶品、品嘗茶香、游玩茶園等)成為樟家屯水鄉文化之特色。
(4)石山生態康復保護區。以保護喀斯特山地生態原生條件為核心功能,保護好樟家現有果樹種植地、竹林地及風景林地。石山峰巒嚴禁采伐天然林木,全部封山育林,保證自然生態康復。
4 項目生態文化融入途徑分析
4.1 打造“水鄉文化”產品
鄉村生態旅游開發各地正在迅猛發展,誰的資源開發得好,產品有特色,在市場中占有地位,誰的效益就高。樟家屯以水鄉為主題,突出水鄉生態元素,這是依托自身資源確立的指導思想,在沙子鄉沿線生態資源中獨具匠心,區域內具有資源唯一性。因此,水鄉建設必須融入傳統水鄉元素與現代水景要素,通過優化組合形成核心產品。
4.2 彰顯“鄉情文化”品牌
一方土養一方人,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是鄉村旅游景觀開發的重任之一,也是今天建設生態鄉村及綜合示范村屯需要。在這方面,必須關注民族村寨對生活水平與生活品質的渴望。而最能體現鄉情文化的就是“營造對家鄉眷戀”之“鄉愁”。通過建設樟家文化館、樟家古寨、農家書屋、民族舞臺、樟家屯文化園、古水車、古泉、石涼軒等,展示對家鄉的眷戀。
4.3 突出“生態情感”回歸
生態旅游之本是生態文化的體驗,是對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感悟。鄉村生態情感就是對自身優美生態環境及生態居所的期望,在此基礎上涌動對環境及資源的保護,如保護好鄉間田園、生態果園等。因此,在規劃中務必按照生態學原理、人居環境理論,融合建筑學、美學、人文學及環境科學,進一步構建完善水鄉的旅游環境。生態旅游過程是一種學習教育、娛樂休閑、修身養性、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感悟自然,體會人與自然相互交融的過程。因此,無論是水寨旅游產品策劃、旅游服務,都應讓生態環境理念滲透其中,使游客在自然生態景域游玩中提升素養,學會尊重自然、尊重生態、尊重環境,反過來更加愛護這方水土。
4.4 展示“民族文化”風情
當今旅游發展的特點之一就是從傳統的觀光旅游轉到文化體驗旅游中來。人們更加關注自然生態和自身人居環境,由此很多人都樂意到自然生態環境優美和文化風情濃郁的地方旅游體驗,開展各種各類活動,從城市壓抑中解放出來。樟家民族水寨建設正是展示民族旅游文化的好平臺。這此要素如鄉村的民居建筑、民風民俗、民間活動、民間宗教等。今后在水鄉管理、產品創新、資源完善等方面都要從文化資源入手,通過適當媒介、方法表現出來,水鄉的人文產品會更豐富,文化底蘊更豐厚。
5 結語
村寨景觀規劃設計要在遵循自然規律,尊重當地政府支持與民愿的前提下,重視鄉村生態基質,注入地方文化,體現少數民族特色,做到與自然和諧統一,并滿足旅游規劃的發展要求,才能使得村寨生態旅游發展繁榮,從而帶動村寨經濟發展,使得少數民族文化得以延續與傳播。
參考文獻:
[1]胡賽強.風貌文化產業三位一體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規劃設計探討——以羅源縣霍口畬族鄉福胡村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5(6):98.
[2]戴瑾瑜.少數民族村寨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以漳州華安縣官畬村為例[J]. 現代裝飾(理論),2015(2):50~51.
[3]盛 成,黃明華,王 愛.基于文脈傳承的民族村寨旅游規劃與設計研究[J].廣西城鎮建設,2012(3):62~67.
[4]胡林波,張晨,吳忠軍.旅游背景下異族村寨傳統民居的改造與保護研究——以廣西金竹壯寨為例[J].綠色科技,2010(11).
[5]朱平.新農村景觀設計初探——以咀咪哩村改造為例[J].綠色科技,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