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雙貝 杜宗義 吳亮
摘要:以昆明市滇池面山綠化為例,通過遙感影像判讀和實地調查數據,有針對性地開展了面山綠化規劃研究,依托現有山、水、林、田、湖等自然景觀和資源,通過合理的綠化模式,以營造較為完備的面山生態防護林體系和功能完備的面山生態屏障。
關鍵詞:遙感判讀;城市面山綠化;綠化規劃;生態屏障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03803
1 引言
城市面山作為城市周邊的生態景觀形象,反映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因此,城市面山綠化工程一直是城市生態功能區建設的重點,更是國土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設對構建城市國土綠化新格局,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國土綠化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多數城市的綠化工作仍停留在傳統的局部園林綠化,缺乏整體和忽視與環境融合的景觀設計,沒有根據城市自身的森林資源植被特點,立地環境及其所在區域的針對性研究,導致城市面山景觀缺乏針對性、系統性。本文以昆明市滇池面山綠化為例,通過遙感影像判讀和實地調查數據,有針對性的開展面山綠化規劃,以期最大限度的體現面山綠化的多樣性、觀賞性以及和諧性。
2 面山綠化規劃背景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部,是云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享有“高原明珠”美譽。目前滇池面山綠化狀況尚不理想,植被覆蓋率不足,綠化寬度不夠、標準不高、樹種單一,局部面山巖石裸露,隨意采石取土、破壞山體植被的現象仍然存在,這些與昆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昆明市根據“擴充總量、提高質量、突出成效”的總體思路,以及昆明市生態建設、城市綠化建設總體要求,結合森林城市、市域生態建設要求,全面開展滇池面山綠化工程,對滇池面山第一重山脊范圍內進行綠化。在對滇池面山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分區施策,將建設區植被恢復、生態治理和景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加強滇池面山綠化美化,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林分質量,擴大森林資源總量,構建滇池面山生態屏障,全面推進昆明市綠化、美化,形成美觀整齊、層次多樣、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高原明珠”綠色屏障。
3 規劃的調查范圍、技術標準和方法
3.1 調查范圍
調查范圍為昆明市面山第一重山脊線以內或平壩1km范圍內。北面起于盤龍區茨壩鎮,南面止于晉寧縣昆陽街道辦事處。通過遙感影像進行區劃統計計算,調查范圍面積為511372.7畝,調查范圍如圖1。
3.2 調查技術標準
地類劃分是面山綠化規劃前期工作的核心內容,從滿足綠化要求角度考慮,不能完全按照現有調查技術標準執行。為使本次調查結果真正滿足綠化規劃需要,單獨制定地類分類標準,將本次調查地類劃分一級地類15個,二級地類3個。一級地類具體劃分為:有林地、疏林地、經濟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荒山、水田、旱地、大棚、濕地、建筑用地、建設用地、公路用地和五采區;荒山二級地類具體劃分為:可造林荒山、難造林荒山和巖裸地(不宜造林地),地類區劃系統見圖2。通過地類的劃分,將現狀合理的歸類,再根據不同的地類,制定不同的綠化工程措施。
3.3 調查方法
采用室內區劃判讀結合外業核實調查的技術方法開展區劃調查工作。以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圖為基礎,室內利用最新的遙感影像數據進行數據更新和小班區劃判讀,對通過判讀即可確定調查因子的小班在外業調查時進行驗證,對判讀不可確定調查因子的小班在外業時進行實地調查驗證。
4 調查結果及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滇池面山現狀植被整體較好,以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為主。局部有林地整體郁閉度不高,山地坡度較大,建設用地零散分布,石質荒山相對較散。造林較為困難。城市建設印記明顯,采石采砂等五采區較多。根據調查和內業統計出各地類的面積:有林地226976.9畝,疏林地9148.2畝,經濟林42315.2畝,灌木林地10162.2畝,未成林造林地43630.0畝,苗圃地2067.3畝,荒山14975.1畝(其中,難造林荒山3752.4畝,巖裸地11222.7畝),水田2198.2畝,旱地58723.1畝,大棚3276.8畝,濕地5152.9畝,建筑用地39161.9畝,建設用地41891.3畝,公路用地5582.9畝,五采區6110.7畝。
針對不同的地類,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對重要節點地塊進行景觀綠化工程,對荒山的難造林地塊進行特殊造林工程,對郁閉度0.4以下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覆蓋度等級為疏的灌木林地實施補植補造工程。對水土流失嚴重,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凌亂、視覺效果較差的旱地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對巖裸地、五采區實施植被恢復工程,對有林地郁閉度≥0.40,灌木覆蓋度≥40%以上的灌木林地以及保存和成活率較好的未成林造林地實施管護工程。
5 滇池面山綠化規劃
本著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期實施的規劃原則,依托現有山、水、林、田、湖等自然景觀和資源,通過對滇池面山實施植被恢復及特殊節點景觀提升措施,將項目區劃分為具有特色景觀的“生態景觀區” 和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屏障區”兩個區。
5.1 “生態景觀區”綠化規劃
篩選出重要景觀節點,如環湖路、立交橋、隧道口等視野開闊具備實施景觀綠化條件的重要節點以及優美的田園風光區域,進行景觀綠化,設計以下4種模式。
5.1.1 交通節點綠化模式
交通節點包括面山區道路平交區,互通式立交橋等。其綠化工程結合地形的高差變化及附近預留的綠地進行設計,植物配置主要以灌木(特別是花灌木)為主景觀樹種,其余樹種作點綴布置,突出每個節點自身環境氛圍。植物種植盡量采用叢植滿栽的形式,強調流線型的塊面效果。在塊面內點綴少許球狀灌木,如紅葉石楠、黃葉假連翹等,使綠化帶立面的景觀更為豐富多彩。此外,還可用置石、雕塑等園林小品作點綴,營造環境氛圍。在布局上應滿足交通功能需要,保證足夠的安全視線,在順行交叉處留出一定視距,布置低于駕車人視線的植物。在轉彎處外側栽植成行的喬木,以引導駕駛員的行車方向,并產生駕駛安全感,在出入口配置不同的標志性樹種,作為特征標志。
5.1.2 景觀帶綠化模式
面山區道路兩側景觀帶以規則式種植為主,結合自然配植方式,以高大喬木作背景,外配置小喬木、花灌木,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錯落的植物景觀。常綠樹種、落葉樹種、秋色葉樹種、彩色葉樹種相結合,營造色彩豐富,具有季相變化的植物景觀。
5.1.3 視野開闊面山綠化模式
保護現有植被,對其景觀進行提升,于林下、小型林中、空地中補充色彩灌木的種植,使其呈現豐富多彩的林相結構和變化的季相景觀。郁閉度低的區域補植喬木樹種。形成多層混交、色彩豐富、高低錯落,具有一定規模和氣勢的整體景觀。
5.1.4 田園風光綠化模式
配合新農村建設,充分利用其中的排灌溝渠、陡坎斜埂、田緣等非農作物種植用地進行生態防護林帶、經濟林的綠化,結合大面積種植波斯菊、向日葵等方式體現田園風光。村落、田園、水體、山野,點、線、面的綠化形式互為交織,疏密有致、各具特色,創造一種郊游觀光的田園風光。
生態景觀區綠化樹種推薦:植物選擇采用針葉與闊葉、常綠與落葉、喬灌藤與地被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景觀綠化提升,紅、黃、綠、紫等彩葉樹種和花灌木相結合,春季突出粉色的云南櫻花、紫葉李,夏季以紅、綠色為主,秋季突出紅、黃色的楓香、烏桕、銀杏,冬季以常綠為主色調,且各樹種之間高矮搭配、顏色協調,布局合理。
5.2 “森林屏障區”綠化規劃
除重要景觀節點以外的林地、荒山、巖裸地、五采區等一般造林區域。通過積極開展荒山造林、跡地更新等工程措施加快退化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和石漠化的治理,加強原生植被的保護,建立起以涵蓄和保護滇池水資源、調節地表徑流、防止水土流失、形成高原湖泊生態防護屏障。工程措施主要通過坡地整形改造、客土造林等特殊造林方式造林。有條件的地區修蓄水池、水窖和安裝水管等灌溉系統。針對造林地塊坡度、土壤類型、土層厚度等不同的立地因子,主要采用以下幾種造林模式設計。
5.2.1 純林造林模式
適用于陡坡、土質較差的地塊。主要整地模式為魚鱗坑和隔坡水平帶。喬木栽植株行距1.0 m×1.5 m,灌木栽植株行距1.0 m×1.0 m。
5.2.2 喬喬混交模式
主要適用于坡度平緩、土層相對較厚的地塊。整地方式為穴狀整地,采用寬行距窄株距配置,一般株行距為1.0 m×1.5 m。
5.2.3 喬灌混交模式
主要適用于坡度較陡、土層較薄的地塊,可采用喬灌、灌灌混交。栽植密度=喬木樹種栽植密度(445株/畝以上)×混交比例+灌木樹種栽植密度(667株/畝以上)混交比例;整地方式為穴狀整地和隔坡水平帶整地。
5.2.4 兼用樹種造林模式
適用于坡度平緩的地塊,整地方式采用穴狀整地和間作水平帶整地。兼用樹種的密度依據《造林技術規程》(GB/T 15776-2006)規定的上限標準提高30%,此模式主要促進林果業產業化經營和生態建設協調發展。
5.2.5 經濟林模式
營造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料和藥材為主。整地方式采用大坑整地和間作水平帶整地,樹種初值密度:核桃20株/畝以上,板栗20株/畝以上,梨樹20株/畝以上。果樹周圍、地埂和護坡要栽植綠化樹種。
“森林屏障區”綠化樹種推薦:選擇依據“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選擇防護性能好、適生能力強、耐干旱瘠薄、抗逆性強、生長穩定兼有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優良鄉土樹種。如:柳杉、華山松、圓柏、櫟類、旱冬瓜、川滇榿木、藏柏、核桃、板栗、桑樹、花椒等。
6 結語
城市面山景觀綠化需在滿足區域性融合、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基于遙感判讀和實地調查數據,針對其區位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特點,通過統籌分區規劃、突出重點,提煉自然和人文景觀元素,以形成與所在面山相呼應的地域風格,營造較為完備的面山生態防護林體系,構建起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面山生態屏障。
參考文獻:
[1]林爽爽.昆明概覽[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2]云南森林編寫委員會.云南森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7.
[3]譚 成.云南維西城市面山綠化總體規劃設計[J].綠色科技,2016(7).
[4]楊余紅,張品英.彌勒市城市面山綠化景觀改造建設項目作業探討[J].綠色科技,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