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晶晶
摘要:指出了黃龍濕地公園作為一處城市濕地公園,植物種植設計應充分考慮其景觀特征。提出了設計時應對場地進行充分地了解,對園區進行植物景觀定位,在植物群落營造和種植形式方面做充分的研究,通過植物分區規劃得以體現。
關鍵詞:城市濕地公園;植物群落化;鄉土化;生態與藝術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04103
1 引言
城市濕地公園雖然不是簡單的濕地和公園的合集,但是卻包含了兩者的特征。城市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營造應強調植物的生態結構,群落化營造,既要滿足城市公園功能游憩、觀賞等需求,又要考慮到對現狀濕地的保護和修復,同時結合當地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對鄉土植物進行充分運用,營造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觀空間。植物是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它具有其它景觀要素無法比擬的生態景觀性,對公園的景觀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濕地公園規劃中最具有生命力,且能體現鄉土氣息的組成部分,所以植物景觀設計是城市濕地公園規劃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2 臨潁黃龍濕地公園概況
臨潁縣黃龍濕地公園位于縣城區城關鎮,處于縣域地理幾何中心,地理位置優越,是從外部進入城區的門戶地帶,具有展示城市形象,完善綠地系統,豐富旅游資源等作用。公園是城區東部的生態休閑中心,同時也是臨潁縣的市民假日休閑的好去處。濕地公園總用地面積約為120 hm2,場地內植被稀疏,沿田埂少量分布人工林,周邊分布小片人工栽植的楊樹林,零星分布鄉土野生植被,植物品種單調,可利用價值不大。場地內大部分用地為磚廠留下的低洼積水地,已形成不均勻分布的水體和沼澤地,水質清澈,沼澤地生長蒲草、蘆葦等濕地植物,并有水鳥棲息,具有營造良好濕地景觀的先決條件。
3 臨潁黃龍濕地公園規劃概述
3.1 臨潁黃龍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重點
黃龍濕地公園因其用地規模、區位關系及其資源的結構性存在,將作為臨潁新城區重要結構組成部分,與紅色億元村——南街村、臨潁古城形成生態文化景觀軸,并發展為漯河、許昌的后花園。隨著城市的發展,它必將成為人們追憶過去、關注現在、展望未來的體驗場所。
公園規劃定位為以不同層次豐富的水景打造主題,與周邊地區的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延續地域文脈,能夠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形象,以自然形態為主的具有濕地特征的,具有休閑觀光、養生保健、科普示范等諸多功能的綜合性的城市濕地公園。
3.2 綠化種植規劃指導思想
(1)貫穿生態設計思想。種植設計始終貫穿生態設計思想,包括適地適樹、鄉土樹種為主的植物品種選擇,互惠互利的植物種間搭配,選擇合適的種植間距,從發揮物種多樣性和空間多樣性等多方面考慮。
(2)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構建園區環境,為植物生長提供豐富和適宜的生態空間,如改造地形,增加園區基準標高,可以達到防止園區內澇,豐富園林種植空間的目的。建設多樣性生境,科學選擇樹種,體現水生、濕地、陸生等多層次植物景觀變化,豐富種植景觀,體現建園宗旨。
(3)構建森林群落。遵循植物種植森林化的種植設計原則,逐漸形成接近自然、種類層次豐富、季相明顯的植物群落。
3.3 綠化種植規劃原則
3.3.1 地域性原則
植物種植也充分體現中原地域特征,通過植物種植與地形、水系、建筑、園林藝術小品等有機結合,充分展現當地的地域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特征。構造以本地植物為主體,外來引進且經多年馴化能夠在本地良好生長的植物為輔,同時與精品展示植物相結合的植物選擇模式,體現地域文化特色。
3.3.2 群落性原則
合理的植物群落重要的是能創造出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具有吸音除塵、降解毒物、調節溫濕度及防災等生態效應。在設計中結合區域植物群落的特點組合搭配植物,使園區的植物種植形成鄉土植物群落,適應園區的氣候環境。
臨潁濕地沿襲河岸原有植物群落布局及種植方式進行植物配置,并結合所處環境、地域特征、地勢條件,營造形勢多樣的植物生態群落。
3.3.3 藝術性原則
選擇和配置園林植物要符合景觀藝術要求。完美的植物景觀具備科學性與藝術性兩方面的高度統一,既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適應上的統一,又通過藝術構圖原理體現出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及人們欣賞時所產生的意境美。
4 植物景觀設計分析
4.1 種植規劃方法
綠化與公園總體功能分區保持一致,所創造的景觀效果服從總體設計所需。選擇鄉土樹種構建公園的人工植物群落,增強自維護能力,降低后續維護費用。以穩定的群落結構為種植單位,以生物多樣性作為公園建構穩定生態系統的基礎。突出植物的四季變化和生長變化,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有機搭配,喬、灌、草結合,速生與慢生相結合,觀花和觀葉植物搭配,陽性和陰性植物搭配,陸生和水生植物的結合,形成疏密相間、高低錯落的空間結構特征,注重不同功能空間的分隔和天際線的塑造,滿足構景的需求和游人的人性化需求,最終形成長期穩定的生態系統。避免使用大片純林,提倡群落之間的互相滲透,強調水系生態景觀的創造,形成多種類型濕地景觀沿岸種植蘆葦、荷花、睡蓮、石菖蒲、水蔥等水生植物,形成斷續狀自然水生景觀,水道沿岸分別運用統一的濱水骨干樹種,變化于其它穿插的花灌木和相鄰的其它植物群落,道路綠化和水道綠化局部形成圍合的廊道。不同空間植物配置方式區別處理,樹陣廣場以高大喬木為主,地形起伏地區順地勢種植不同類型、不同規格的苗木,高處種植大喬木,順序過渡到小喬木、灌木、地被、草坪,人流量小的純生態林以雜木林的形式進行構建。為了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層次季相豐富的植物景觀,落葉、常綠比例為6∶4,全園除建筑、廣場等硬質景觀和水體外,地被滿鋪。
4.2 植物種植總體特色
根據臨潁濕地景觀總體定位,將園區植物景觀從以下幾個區來體現:主干道以外為生態林區,主干道與濱水步行道之間為疏林草地區,步行道以內為從陸生到水生植物的過渡區域。以開敞的自然空間接納大量的植物種類,進行科學、合理地空間配置,在視覺上形成錯落有致的景觀效果,營造出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濕地植物群落,形成新的群落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系統完全或半完全的自我循環,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果。彰顯濕地的自然復興,恢復濕地的領土特征,同時為游人提供生機盎然的,多樣性的游憩空間。
設計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沼生植物、濕生植物等濕地植物,以及喬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等陸生植物,同時配置一些動物源植物和鳥嗜植物,為濕地動物提供食物來源。另外,增加一些保健型生物群落,強調園藝理療和養生植物種類的配置,如芳香植物的運用,既可以增加空氣負離子含量,又能釋放出對人體有益的精氣,在滿足人們觀賞、游憩的同時,達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4.3 分區綠化種植規劃
各區種植設計控制表根據各區的功能定位和所處位置,從景觀類型、綠化效果、植被構成、樹種多樣性等方面對各綠化區塊進行種植設計規劃,從而確定擬用的骨干樹種(表1)。
4.4 濱水種植規劃
在水景景觀的設計上,根據水體身的特點,不同的觀賞方式和角度,通過種植設計,形成開敞、半開敞、遮蔽型等不同的景觀效果,打造各具特色的濱水景觀(表2)。
4.5 道路綠化種植規劃
道路綠化的重點為入口軸線,以及主要環路,各采用較為統一的樹種以增強識別性,其余次級道路根據不同功能區的特點,形成覆蓋、開敞、半開敞等空間形式,并選擇一定路段打造獨特的道路景觀,如竹林小徑、櫻花走廊、萬壑松風路等,體現植物景觀的花、色、味、姿(表3)。
5 結語
臨潁黃龍濕地公園植物配置的亮點,是結合各功能區的特點,不同的景觀空間對其進行合適的植物搭配,從陸生、濕生到水生,從濱水空間至線性的道路空間,營造合適的生態植物群落,最大化程度滿足生態的可持續性,通過植物形態,季相變化滿足游人心理和生理需求,同時也可以為臨潁城市生態環境創造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吳 玲.濕地植物與景觀[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6~35.
[2]陶 冶,車代弟.哈爾濱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設計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3(7):102~105.
[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2005.
[4]劉進華.城市綠地中人工濕地景觀的營造[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4.
[5]李 姣.地方性沙地植物生態恢復和景觀營造初探——以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為例[J]..綠色科技,2013(10).
[6]尹 春,盧偉娜.河南兩河口國家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 [J].綠色科技,2013(8).
[7]劉曉杰,林開文.淺析大理西湖濕地公園景觀特色及保護措施[J].綠色科技,2014(12).
[8]李東海,林 萍,劉 榴,等.劍湖濕地入水口的美化與植物景觀設計[J].綠色科技,2012(10).
[9]杜 波,范妙華,徐云鵬.城市濕地公園中的植物景觀營造[J].中國花卉園藝,2009(8).
[10]雷 昆.對我國濕地公園建設發展的思考[J].林業資源管理,2005(2).
[11]朱祥明,梅曉陽.上海城市濕地空間的綠化特色初探[J].中國園林,2005(1).
[12]黃成才,楊 芳.濕地公園規劃設計的探討[J].中南林業調查規,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