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韜 陸麗君
摘要:對8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杉木林分的生長效應進行造林試驗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對杉木林分的胸徑、樹高、冠幅及材積生長差異及顯著。不同造林密度對杉木林分生長的影響表現(xiàn)為:8年生時杉木林分的蓄積量與造林密度的大小成正相關,密度越大,林木的分化越早,影響后期杉木的生長。因此,合理的造林密度對林分正常生長發(fā)育尤為重要。通過對杉木4個不同造林密度進行分析,以1600株/hm2為最好。
關鍵詞:杉木;造林密度;生長效應
中圖分類號:S7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09602
1 引言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是我國南方亞熱帶主要的造林樹種之一,具有生長快、產(chǎn)量高、材質好的特點,因此對其造林密度進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1,2]。作為森林經(jīng)營的一種手段,造林密度是通過種植的方式,設置合理的林分密度結構,使林木間的競爭減小,從而林下植被得到生長與更新,增加土壤養(yǎng)分,促進林木生長[3,4]。為進一步使杉木人工林的高效經(jīng)營技術提高,為林分功能的提高提供科學依據(jù),筆者研究了杉木人工林樹高、胸徑及蓄積量的發(fā)展和變化,及杉木人工林空間分布特征及其蓄積量在揭示不同造林密度下的情況。
試驗地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國有黃冕林場某分場,試驗地所處林地屬低山地貌,平均海拔230 m,坡度8°~25°之間。林地成土母巖為砂巖,土壤為紅壤,表土層和土層薄至中,少量達厚土層,質地為輕壤到中壤土,肥力中等,土層深60~150 cm。林下植被主要灌木有白背桐、鹽膚木、路邊青等,草本植物以五節(jié)芒為主。
2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取自于廣西國有黃冕林場2008年底采伐跡地,經(jīng)清理林地,煉山后,于2009年1月份進行塊狀整地,坑規(guī)格為:40 cm×30 cm×25 cm,施基肥0.25 kg,2009年2月份營造杉木試驗林。造林后前3年每年進行除草撫育兩次,追肥一次,每次每株施肥0.25 kg,后3年在適宜時期追肥,且每年進行除草撫育一次,前6年連續(xù)撫育。
2.2 研究的方法
此實驗選擇完全隨機區(qū)組設計,4個密度處理,即株行距為分別為2.5 m×2.5 m(1600株/hm2);2 m×4 m(1250株/hm2);2 m×2 m(2500株/hm2);2 m×3 m(1667株/hm2),重復3次。保持立地在各試驗小區(qū)的條件基本相同,需要設置12個面積為20 m×30 m的樣地。2017年2月份全面調查樣地,對林分內林木的冠幅、樹高、胸徑等生長因子進行調查,計算出各因子的平均值,然后依據(jù)杉木二元材積表(廣西省)計算出杉木的單株立木材積,再根據(jù)杉木的林分密度計算出該林分蓄積量。杉木二元立木材積公式(西南地區(qū)):
3 結果與分析
3.1 杉木不同造林密度平均樹高和平均冠幅差異分析
從表1可知,杉木不同造林密度條件下,樹高的生長并無明顯的差異;但杉木冠幅的生長在不同造林密度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從表1可得出,冠幅最好的杉木林分造林密度為1250株/hm2,此時平均冠幅達到3.52 m,1600株/hm2次之,平均冠幅約為3.35 m,平均冠幅為2.88 m生長最差,這時候造林密度為2500株/hm2。
3.2 杉木不同造林密度對平均胸徑和平均單株材積差異分析
從表2可知,杉木不同造林密度條件下,胸徑的生長存在明顯的差異,杉木的胸徑在造林密度為1250株/hm2時最好,平均胸徑達到9.2 cm,其次為1600株/hm2,平均胸徑達8.6 cm,造林密度為2500株/hm2平均胸徑生長最差,平均胸徑僅為7.8 cm;不同造林密度下,杉木單株材積也存在著明顯差異,造林密度為1250株/hm2時杉木的單株材積達到0.0340 cm3,為最好,1600株/hm2次之,單株材積約為0.0296 cm3,單株材積最小時造林密度為2500株/hm2,單株材積僅為0.0245 cm3;不同造林密度下,杉木林分的蓄積量也存在著明顯差異,當造林密度為2500株/hm2時,林分蓄積量最大,最大值為61.2806 m3/hm2,其次為1667株/hm2,林分蓄積量為47.6276 m3/hm2,當造林密度為1250株/hm2時,林分蓄積量最小,最小值為42.5254 m3/hm2。
4 結論與討論
在一定的密度范圍內,造林密度大能夠盡早的使林分郁閉,增強林分抵抗不良的環(huán)境因子,但這樣容易引起種內的競爭,使林木分化加速,甚至影響林地的生產(chǎn)力。造林密度越小,光照條件就越充足,種內斗爭弱有利于直徑和樹冠生長,但林分總體產(chǎn)量較低[5,6]。
(1)造林時的密度選擇應根據(jù)造林目標和不同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對8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杉木林分的生長效應進行研究得出結論為:不同造林密度對杉木林分的胸徑、樹高、冠幅及材積生長差異顯著。不同造林密度對杉木林分生長的影響表現(xiàn)為:8年生時杉木林分的蓄積量與造林密度的大小成正比,密度越大,林木的分化越早,影響后期杉木的生長。因此,合理的造林密度對林分正常生長發(fā)育尤為重要。杉木4個不同造林密度進行分析,以1600株/hm2為最好。樹高、冠幅、胸徑及單株材積都能達到中等,也能充分利用現(xiàn)有林地,培育出目標林分。
(2)選擇造林密度時,要根據(jù)樹種的造林學、生態(tài)學、生物學等特性,依據(jù)造林目標,在經(jīng)營過程中,適時進行調整。在密度允許范圍內,根據(jù)林木生長過程需要確定經(jīng)營密度,適當增加初植密度,中期通過疏伐、衛(wèi)生伐或撫育間伐進行密度調整,確定最適合的林分密度。
(3)加大杉木良種培育力度,為充分利用杉木材質優(yōu)良、生長快、適應性強等特性,大力推廣良種杉木造林,加快對樹種結構的調整步伐,提高人工林生態(tài)質量、防止地力衰退、實現(xiàn)森林可持續(xù)經(jīng)營及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林開敏,俞新妥.29年生杉木不同造林密度生長進程分析研究[J].福建林學院學報,1996,37(4):293~298.
[2]賈亞運,何宗明,周麗麗,等.造林密度對杉木幼林生長及空間利用的影響[J].生態(tài)學雜志,2016,35(5):1177~1181.
[3]黃旺志,周保林.杉木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年生長節(jié)律及與氣象因子關系的研究[J].河南林業(yè)科技,1996,16(2):4~7.
[4]張加汪.杉木小造林密度林分生長狀況分析[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13,19(6):110~113.
[5]黃雪蔓,尤業(yè)明,藍嘉川,等.不同間伐強度對杉木人工林碳儲量及其分配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6,36(1):156~163.
[6]林開敏,鄭燕明.杉木造林密度生長效應規(guī)律的研究[J].森林與環(huán)境學報,1996,37(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