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蘋 寸德山 楊麗梅 楊發余 胡桓嘉 楊恩菊 尹加筆
摘要:指出了滇皂莢芽砧嫁接育苗技術具有操作簡單、嫁接速度快、育苗周期短(僅為300d)等優點,嫁接成活率達93.2%,育苗成本為4.7元/株,比傳統育苗7.0元/株,降低2.3元/株。基于此,對滇皂莢芽砧嫁接育苗的砧木培育、嫁接、苗期管理等關鍵技術環節進行了總結,以供育苗者參考。
關鍵詞:滇皂莢;芽砧嫁接;育苗技術
中圖分類號:S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11703
1 引言
滇皂莢(Gleditsia japonica var. delavayi)為蘇木科(Caesalpiniaceae sp.)落葉喬木,樹高7~15 m,主產于云南的昆明、梁河、騰沖、會澤、蒙自等地,生于海拔1000~2200 m海拔的山坡疏林或路邊村旁,貴州有零星分布[1]。滇皂莢是皂莢屬中唯一能食用種子外胚乳的種[2]。
滇皂莢種子的外胚乳(商品名“皂角米”),營養豐富,富含多糖,多種氨基酸,屬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低脂肪食物,具有祛痰、清肝明目、利尿、通便、美容養顏等功效,為宴會甜食佳品。據對皂角米(云南梁河縣產)營養成分分析測試,100 g皂角米的總能量為336 kCal,總碳水化合物61 g,富含16種氨基酸,氨基酸總量3.13 g,粗蛋白3 g、粗纖維0.4 g,粗灰分0.92 g,水分15.2 g,其營養成分豐富,營養素種類較為齊全[3]。
滇皂莢的皂刺、根、葉、皮均有藥用價值,皂刺有活血祛痰、消腫化膿、下乳的功能;皂根有祛痰開竅功能;皂葉可用于洗風瘡;莢果含活性三萜皂甙,可除濕毒、殺蟲,具有良好去污能力,可開發用于洗滌、洗發產品[4]。
目前,皂角米市場售價500~600元/kg,一株高產滇皂莢樹年產皂角米30~40 kg,單株年產值1.5~2萬元。滇皂莢種植后5年開花掛果,第8年后進入盛產期,盛產期能持續百年以上,被德宏群眾稱之為“養老樹”。除食用和藥用價值外,滇皂莢還具有吸氮、固氮、改良土壤、凈化空氣、防止水土流失等良好的生態功能[3]。
為使滇皂莢優良品種性狀得以完整的保持和傳遞,確保農村群眾采用滇皂莢良種種植,并獲得種植效益,采用嫁接繁殖方法擴繁滇皂莢良種。常規培育滇皂莢苗木主要采用種子播種育苗方法[6,7],滇皂莢芽砧嫁接育苗技術在傳統的滇皂莢嫁接育苗技術基礎上加以創新,將采集的滇皂莢種子免去貯藏環節,嫁接時間提前至砧木培育后60~90 d,有效縮短了苗木培育周期,種子播種成活率82.2%,嫁接成活率93.2%,均高于傳統嫁接育苗技術。經生產實踐證明,效果良好,現將技術總結如下。
2 滇皂莢芽砧嫁接技術環節
2.1 砧木培育
2.1.1 種子采集
于9月下旬,滇皂莢種子成熟時采收莢果,并及時除去莢果果皮,剝取種子,將種子放置在陰涼通風處備用,避免雨林和太陽暴曬。
2.1.2 苗床準備
清地:清出苗圃地石塊、雜草。整地:耙細土壤,壤土深度15~20 cm。作床:按垂直等高線方向,作寬0.8~1 m,高5~10 cm,長度依地形而定的苗床,步道寬50 cm,床面要求平整。土壤消毒將高錳酸鉀400倍液噴灑于苗床和步道上。
2.1.3 播種
種子處理 播種前,用多菌靈800倍液浸泡種子1~1.5 h,取出種子,并用清水沖洗。
播種 按照株行距5 cm×5 cm點播,播種后覆土,厚度2~2.5 cm,覆土后澆透水。播種60~90 d,待幼苗長至10~15 cm,地徑≥2.5 mm時,作為砧木,備用。
2.2 穗條采集
于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滇皂莢萌動前期,從滇皂莢優樹上,采集樹冠外圍圓滑通直,芽眼飽滿的1年生穗條。穗條采集后,分品種,按50條每捆,用塑料薄膜包裹防止穗條失水,并貼上品種標簽,置于陰涼處。
2.3 嫁接
嫁接時間:于12月至次年2月(穗條萌發前)。
起苗:選擇苗齡60~90 d,苗高≥10 cm,地徑≥2.5 mm的芽苗。用鏟子或鋤頭松開苗床土壤,即可拔出芽苗。松土時盡量做到不傷芽苗根系。
削砧:自砧木根部以上6 cm處將其剪斷,保持截口干凈、平整。從剪口處,用嫁接刀沿中軸向下縱切2.5 cm。
削穗:在接穗芽下方0.5 cm處下刀,將接穗削成“楔形”或“馬耳形”,接穗削面長2.7~3.0 cm。
嵌芽:將接穗插入砧木切口,嵌芽時,確保接穗和砧木形成層至少一邊對齊,且無空隙。
包扎:用食品保鮮膜密封包扎、固定。
2.4 植苗
植苗前,將直徑16 cm,高25 cm的營養袋裝滿營養土,按照每4個營養袋為一行,整齊擺放于苗床上,苗床長度依地形而定。將嫁接好的苗木栽植到營養袋內。植苗時,防止窩根,并將營養土壓緊、壓實使土壤和根系緊密結合。
2.5 覆蓋
遮蔭:在苗床上離地面高1.8~2 m處覆蓋遮蔭度75%的遮陽網。
蓋膜:在苗床上離地面35~40 cm處用塑料薄膜小弓棚覆蓋苗床。
2.6 嫁接苗管理
嫁接后及時除萌,適時除草,并視苗木生長和干濕情況施肥、澆水,使土壤濕度保持在80%左右。
2.7 病蟲害防治
滇皂莢主要病害有根腐病,主要受金龜子、蚜蟲和木虱的危害,各危害特點及防治方法如下。
(1)根腐病。滇皂莢芽砧嫁接苗幼苗期受根腐病的危害較多,病部從根部引發。初見表皮有黃色小點,后逐漸變黑腐爛,直至整株死亡。根腐病全年都會發生,可在冬季用5波美度石硫合劑液全園噴施進行防治。
(2)金龜子。金龜子為咀嚼式口器。有黑色金龜和茶色金龜兩種。夜間活動,危害皂莢嫩葉。白天棲息于地下土空內,夜間吭食滇皂莢嫩葉。可在成蟲發生期,天黑前噴殺滅菊酯4000倍液,防治成蟲;燈光或火光誘殺。
(3)食心蟲。食心蟲為咀嚼式口器,專以樹枝干髓為食,多見危害皂莢一年生枝條。幼蟲約6月份蛀入枝桿內,啃食,直至枝條干枯。采用高效殺蟲劑噴霧防治。
(4)蚜蟲、木虱。蚜蟲、木虱為刺吸式口器。滇皂莢抽發新枝葉后,于4月下旬就陸續發現滇皂莢蚜蟲和木虱危害新梢嫩葉,能跳躍飛行。6月份繁衍,成蟲產卵于嫩葉被面。能使嫩葉卷縮。卵色為白色。一星期能孵化成幼蟲,開始吸食嫩枝葉汁。危害后,可使枝條萎縮、彎曲、葉片脫落。以預防為主,在蟲卵或幼蟲出現時噴施凌銳殺蟲劑1500~2000倍液,殺蟲效果明顯。
2.8 苗木出圃
滇皂莢芽砧嫁接苗長至地徑≥0.8 cm,苗高≥30 cm,可以出圃造林。
3 滇皂莢芽砧嫁接方法與傳統嫁接育苗方法比較
3.1 育苗周期
傳統的滇皂莢嫁接育苗:每年10月份采種、制種、干燥后,將種子貯存。次年2月將貯存種子浸種后播種,培育砧木至次年12月或第3年3月前再行嫁接,第3年7月或第4年1月出圃造林,整個育苗周期為21~27個月。
滇皂莢芽砧嫁接育苗:當年10月采種、制種,播種, 砧木培育時間為當年10月至12月,12月至次年2月前嫁接,次年7月出圃造林,整個育苗周期為10個月。
3.2 成活率、育苗成本對比
滇皂莢芽砧嫁接方法種子隨采隨播,種子發芽率高,砧木培育時間短,使用的砧木尚未木質化,砧木組織幼嫩,切削容易,切削傷口愈合快,嫁接成活率高,整個育苗周期短,苗木培育成本低。相比傳統嫁接育苗,種子經過貯存,發芽率偏低,砧木培育周期長,木質化程度高,切削相對困難,嫁接速度慢,嫁接成活率偏低,整個育苗周期長,育苗成本高。兩種育苗方法出苗率、成活率及育苗成本對比見表1、表2。
4 滇皂莢芽砧嫁接方法主要創新點
滇皂莢芽砧嫁接方法,是將種子隨采隨播,并利用砧木苗齡短,容易切削,切削部位組織幼嫩,分生能力強,有利于嫁接后傷口愈合的特點實現了以下創新。
(1)滇皂莢種子隨采隨播,種子出苗率達82.2%,比貯藏過的種子發芽率(73.5%)提高11.8%。滇皂莢種子較易萌發,從滇皂莢鮮莢中剝離的種子,經消毒后,直接播種于苗床上,于播種后3~7 d即萌發胚根,10 d子葉出土,15 d左右展葉,生長迅速,同時滇皂莢種子隨采隨播避免了種子貯藏所需費用;
(2)有效縮短了苗木周期,降低了苗木培育成本。滇皂莢芽砧嫁接苗木培育周期(10個月,300 d)比傳統嫁接育苗周期(21~27個月,630~810 d)縮短330~510 d,將滇皂莢育苗成本每株降低了2.3元。
(3)采用滇皂莢芽砧嫁接方法可培育營養袋苗,出圃時其苗木根系保留相對完整,既可冬季造林,也可以雨季造林。比培育周期較長的傳統嫁接育苗方法,優勢明顯。
參考文獻:
[1]郜 銳,陸 斌.滇皂莢部分生物學特性的初步研究[J].西部林業科學,2008,37(1):95~99.
[2]陳 芳,陸 斌.滇皂莢光合特性及其影響因子的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5,20(2):44~45.
[3]范 崇,王媛媛,董文明.滇皂莢開發現狀與前景[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1,17(4):30~33.
[4]邵則夏.多功能優良樹種滇皂莢[J].云南農業,2001(12):14.
[5]邵則夏,陸 斌.多功能樹種滇皂莢及開發利用[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2,21(3):33.
[6]崔紀平.皂莢播種育苗與栽培技術[J].山西林業科技,2014,43(12):37~38.
[7]范理璋.皂莢種子育苗技術[J].中國種業,2008(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