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東
摘要:指出了五味子廣泛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地區(qū),其藥用、食用價值極高,具有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及經(jīng)濟效益,基于此,探討了疏林地下五味子的育苗及栽培技術(shù),以期為五味子的種植與推廣工作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五味子;疏林地;栽培;野生;半野生;育苗
中圖分類號:S5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12702
1 引言
五味子(schisardra chinensis(turca) Baill),別名遼五味子,北五味子等,為多年生落葉木質(zhì)藤本植物,莖蔓柔軟,長達數(shù)米,捻之有香氣,嫩枝紅棕色,老枝暗灰色,有多數(shù)圓形皮孔,幼枝葉為單葉互生,老枝上的葉簇生在短枝上,葉片廣闊圓形或倒卵形,長度5~10 cm,寬3~5 cm。花單性,雌雄同株,個別異株,數(shù)朵花簇生在葉腋間,花梗細長下垂,花被6~9片,乳白色或粉紅色,芳香,雄花中有雄蕊5枚,雌花中有雌蕊17~40枚,相互分離排列在花托上。果實成熟時為穗狀聚合果,漿果球形,肉質(zhì),深紅色。每顆果實內(nèi)含有種子1~2個,種子橢球形,表面黃褐色。野生的五味子的產(chǎn)量低而不穩(wěn),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實行林地半野生方式栽植試驗,采用疏林地下栽培五味子的方法進行育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材料與方法
2.1 環(huán)境條件選擇
選擇適宜的疏林地。從自然分布五味子地區(qū)看,年平均氣溫2.6~8.6 ℃,1月平均氣溫-9.3~23.5 ℃,無霜期115 d以上,降雨量300~1000 mm,不少于10 ℃年活動積溫2300 ℃以上,無嚴重晚霜地區(qū)均可栽植五味子。枝蔓可耐-40 ℃低溫,生長季適宜生長溫度為25~28 ℃。
五味子不適宜澇洼地,鹽堿地。一般在15°以下緩坡,地下水位1 m以下,暗棕色森林土和棕色森林土的疏林地,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大于5%,pH值6.5~6.8適宜五味子生長。
2.2 整地作床
五味子可實行疏林地半野生方式栽植。秋末或早春清理干凈疏林地地面,地表勾撒農(nóng)家肥,每畝施用量為4000 kg。用畜犁翻地20 cm深,打碎土快,耙平地面。按行距要求,做20 cm高,1.4~1.5寬的大垅,干旱地區(qū)可做低床。
2.3 栽培管理
2.3.1 育苗
9月末采收五味子種子,放入木箱中貯存90 d以上,自然越冬,于播種前10 d催芽,當種子開裂即可播種。做寬1.2 m,長不限,高25 cm的苗床,施足底肥。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實施播種,每畝播種量7.5~10 kg,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苗木出圃假植。
2.3.2 在疏林地建園
4月下旬平整疏林地,每畝施農(nóng)家肥不少于2500kg,修筑條狀大垅。采用單籬架式栽培,每畝栽植數(shù)小于333株。架高1.8~2 m,每個架面橫拉2~3道。
2.3.3 栽植
(1)栽植時間。可分秋植和春植。秋植在11月初土壤結(jié)凍前進行,有利于早春及時出苗,當年苗木生長量大。春植在土壤解凍后的3月下旬至4月中旬進行,早栽比晚栽好。
(2)栽植技術(shù)。①苗木選擇:應選擇地徑0.3 cm以上,基芽飽滿,根系發(fā)達,有4~5條主側(cè)根,高度20 cm以上的苗木,最好邊起苗邊栽植。如運來的假植苗含水量不足,應清水浸泡苗根24 h,栽前還應剪截過長或扭傷的根系。②栽植方法:株行距一般為0.5~0.6×1.2~1.5 m,如按0.5 m株距,1.5 m行距則每畝植苗888株。按株距挖寬、深20㎝坑穴,挖出的土再混拌農(nóng)家肥1~1.5 kg,回土10 cm厚度,苗木入坑使根系舒展,填土,提苗,踩實,留盤,澆足水。③平茬及培土:植后定干留3~6 cm高,有芽3~4個,平茬后對苗干培土保濕,萌動后小心去掉培土。
2.3.4 水肥管理
(1)施肥。在建園施肥基礎上,5月上旬至7月上旬對新建園追肥一次磷酸二銨,在一側(cè)距苗20~25 cm開溝施入并覆土,每株25 g,也可噴霧1~2次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肥。3年生以上的園,秋季8至9月每畝施腐熟農(nóng)家肥2500 kg。
(2)灌水。每年春季花季灌水1~2次,提高座果率;晚秋8至9月灌水1~2次促進果實膨大和成熟。
2.3.5 整形修剪
每株保留2個主蔓;下霜前一個月對生長點掐尖處理。修剪時間為冬季,幼齡樹采用中梢修剪,留8個以下的芽,成齡樹以保留2~5個芽為短梢修剪。剪口離芽眼2~2.5 cm,距離地面30 cm內(nèi)不留枝。生長季及時清理萌蘗枝,確保架面正常光照減少營養(yǎng)消耗。
(1)一年生植株秋剪。一株只培養(yǎng)1~2個向上直立生長到架頂?shù)闹髀T绱喊l(fā)出1~2個以上枝蔓可依附于竹竿上。到8月下旬立秋前后剪掉頂端5~10 cm長度,促下端木質(zhì)化,秋末落葉后對頂梢剪至木質(zhì)化處。當年肥力高的園,主蔓可長到2 m左右的高度。
(2)二年生植株秋剪。第二年生長季節(jié),隨時除去主蔓下部30 cm高度內(nèi)的分枝,30 cm以上高度的分枝在8月份剪去頂梢,保留50 cm左右的長度。主蔓頂端的延長枝如超過架頂應剪留到2.3 cm左右的高度,秋末再剪到2.2 m左右的高度。
(3)三年生及以上植株秋剪。生長季隨時除去地表莖生枝和主蔓上30 cm以下高度以下的新生梢。主蔓上每隔20~30 cm選留一個粗度在0.3 cm以上的當年生枝即結(jié)果母枝(當年未開花結(jié)果)并剪留30~40 cm長度。如果數(shù)量不足可選留粗度0.25 cm以上的結(jié)果母枝并剪留20~25 cm長度。主蔓上按20~30 cm遠選留一當年生枝(未開花結(jié)果)留3~4芽短截做為下年預備枝。如枝條不夠,可留蔓上的葉叢枝做預備枝用。當年已開花結(jié)果的母枝原則上都留2㎝左右長度疏剪掉,但如果預備枝不足,應留3~4節(jié)回縮,當做預備枝。對過密枝、過弱枝可適當疏除。
(4)大小年植株秋剪。當年結(jié)果超量,秋末調(diào)查花芽少的樹,下年結(jié)果要少即小年,此時修剪應多保留花芽,一些枝條可適當長留并引拉平,補空以彌補下年產(chǎn)量。當年結(jié)果很少,秋末調(diào)查花量大,下年即是大年,此時修剪可適當多剪掉一些花芽和枝條,以減少花芽量,避免大年過大。
(5)植株夏剪。生長季節(jié)從主蔓上發(fā)生的分枝,適當保留8~10個,7月長到50 cm左右長度時剪掉10 cm促使形成花芽備下年結(jié)果用。過多的分枝從基部剪除。當年結(jié)果枝座果后留40 cm長度摘心利于座果。發(fā)生的二次梢也應留30 cm長度摘心。
2.3.6 病蟲害防治
如果發(fā)生黑斑病應在早春除病枝葉,枝蔓上噴5°石硫合劑,6月上旬起,每隔10~15 d樹上噴一次50%多菌靈500倍液或10%思科1200倍液,連續(xù)2~3次,每次交替用藥。如果發(fā)生白粉病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用2.5%份繡寧600倍液或10%思科1500倍液,向葉表、葉背細致噴布,嚴重時10 d后再噴第2次。如果發(fā)生莖腐病栽苗時用多菌靈浸根頸,生長季用土菌消或多菌靈涂根頸處。
于5~6月將炒好的谷糠25 kg拌0.5 kg敵百蟲撒于地面滅殺金龜子。5~6月用糖醋液或殺蟲燈誘殺地老虎。冬季硬用毛刷刷掉越冬介殼蟲卵。5~6月若蟲期噴布40%蚧松2000倍液,卵孵化期噴菊酯類藥劑。6~8月結(jié)合防止卷葉蟲,噴灑菊酯類藥物防治蝙蝠蛾。
2.3.7 花果管理
在合理修剪基礎上,調(diào)整負擔量。主蔓上著生結(jié)果枝,每個枝最多保留3~5串果實,多余的及時疏除。5月上學花期采用噴水法和巡演法增加空氣溫度,預防霜害。
2.4 采收
采收期在8月末至9月末,果實成熟在樹上變軟富有彈性,外觀呈紅色或紫紅色,可適時采收。采收時選擇晴天,將果穗成串采收。
2.5 干品加工
2.5.1 自然陰干
自然干燥要晾曬,切忌暴曬。
2.5.2 烘干
開始溫度定在50~60 ℃,當達到半干時將溫度降至38~40 ℃,當干品含水量降至20%~24%時,轉(zhuǎn)移到室外陰干,含水量不超過13%。
2.6 質(zhì)量特色
感官特色:果實成熟度好,粒大,肉厚,無雜質(zhì),無蟲蛀,無霉變,干品紫。理化指標:含水量≤13%,木脂素≥5%,五味子乙素≥0.35%,五味子多糖≥6%。安全要求:產(chǎn)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chǎn)品的相關(guān)規(guī)定。
3 結(jié)語
五味子其果實因具有甘、酸、辛、苦、咸五味而得名,對人體中樞神經(jīng)、肝臟、心血管、呼吸、代謝免役等系統(tǒng)具有明顯藥理醫(yī)療作用,還具有延緩衰老、抗菌等作用。其果實價格相當可觀,畝效益可達萬元,因此五味子栽培技術(shù)將會有較大發(fā)展勢頭,其前景也是相當廣闊的,但栽培五味子應科學種植、規(guī)范化、標準化,以實現(xiàn)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優(yōu)質(zhì)栽培。
參考文獻:
[1]李延生.遼寧植物志[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0.
[2]何國生.森林植物[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6.
[3]李體智.北方果樹[J].藍莓修剪技術(shù),2008(3).
[4]張棟明.北方果樹[J].藍莓生物特性觀察,2007(2).
[5]趙 慧.中國林副特產(chǎn)[J].藍莓生產(chǎn)技術(shù),2008(1).
[6]張育明.果樹栽培(北京本)[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