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齊龍+王靖+牛楚云
“萬達的國際化過程中,雖然總體來說前些年沒出大的問題,但過程還是頗為艱難的。
假設這個項目除了亞歐非等“一帶一路”沿線的直接參與國家,也能得到北美國家的認可,如果全球都能
認可它是一個新的機制,大家都愿意參加,肯定對萬達的‘走出去是有好處的。”

5月14日下午,在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主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增進民心相通”平行主題會議上,約三十位嘉賓發言,每人限時5分鐘,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是為數不多的在規定時間內就完成發言的幾個嘉賓之一。
當天出席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等多場活動的王健林,不僅在出席活動發言時“惜時如金”,面對媒體時也同樣如此。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63歲的他快人快語,而當記者問及其子王思聰的話題時,神情才難得地放松下來。
論壇注重實際成效
中國新聞周刊:你如何評價此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論壇會否將為世界經濟注入的新動力?
王健林:這個論壇應該是近些年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高峰論壇,接近30個國家元首、幾十個國際組織、一百多個國家、超過一千人來參會。我在想,包括美國每兩年舉辦一屆的“投資美國峰會”,大概參會國最多也就70個左右。而“一帶一路” 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從參會國、國際組織的數量,到與會嘉賓人數等方面都創造了世界之最。
第二,這個論壇不僅是規模大、來的人多,我覺得它最大的好處是有實際效果。它是大家一起來研究怎樣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更多是從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來促進全球化、促進投資、促進大家共同發展,是有實際效果的峰會。
中國新聞周刊:你和國外的合作伙伴交流時,會如何向對方介紹“一帶一路”?
王健林:“一帶一路”不用介紹,現在很多國家,我們所投資的國家,不論是政府官員還是組織,一說“一帶一路”,他們都知道。他們的理解就是“新的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師出有名。第一,我們有淵源。兩千多年前,西漢開始,我們有陸上絲綢之路;一千年多前,有了海上絲綢之路。而且當時的絲綢之路實實在在給各個國家人民帶去了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流。而這個交流也具有兩個特征:和平時期興旺,以及戰爭的時候被阻斷。這就說明,交流是促進和平的,交流也是有好處的。中國提“一帶一路”,有故事、有淵源。
第二,在當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這時候中國提出全球化的新主張,當然受到大家的擁戴。
中國新聞周刊:你認為這次高峰論壇為中外企業搭建起了一個怎樣的平臺?為像萬達這樣的民營企業帶來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
王健林:首先,“一帶一路”開啟了新的機制。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五點新的主張和中國支持“一帶一路”的具體措施,而且提出了要馬上設立“一帶一路” 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后續聯絡機制。
我相信,這個機制不是中國單方面設立的,應該是凡是愿意參加“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的共同協調機制。這對于我們進行“一帶一路”投資,將來有任何問題進行協調,對中國企業的保護是非常好的。所以我非常期待這個機制能盡快地建立起來。
萬達在海外基本上不做房地產
中國新聞周刊:這次論壇結束后,你的下一個“小目標”是什么?
王健林:不是小目標,是大目標。我爭取今年在海外,在“一帶一路”國家再落地兩個萬達文化旅游城。
過去我們更多是在北美和西歐投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多。隨著“一帶一路”的提出,及國家對“一帶一路”有資金方面的支持,再加上這次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很多新的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的想法,萬達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投資計劃也有大幅度增加。我們正在和四到五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洽談項目。
中國新聞周刊:萬達接下來的“走出去”還是以房地產為主?
王健林:基本上不做房地產,而是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
中國新聞周刊:你也出席了“民心相通”平行主題會議。在推動民心相通這方面,萬達未來有詳細的計劃和戰略性布局嗎?
王健林:“民心相通”,我們主要圍繞著旅游投資來做。因為第一,它是勞動密集型,提供就業崗位最多,而就業崗位是世界上各個國家最關心的。第二,是一次分配比例高。旅游從業者多數是中、小、微型企業或者個人,旅游收入超過三分之二直接分配到個人手上,民眾直接就把錢拿走,不需要再通過稅收、財政補貼的方式來實現二次或三次分配。所以我更喜歡。
中國新聞周刊:為國外的人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也是你的目標?
王健林:我倒不是為了他們的就業和稅收,更主要的是我們覺得旅游是現在投資的好方向。
中國新聞周刊:你很重視“一帶一路”倡議,有和王思聰談論過這一話題嗎?兩人的看法會不會很不一樣?
王健林:沒有。他平時玩的都是直播、電競,都是我看不太懂的東西。我還沒有跟他交流過他是不是關心“一帶一路”,既然你提出來,有機會我跟他交流一下,看看他對“一帶一路”是怎么樣的看法。
民企走出去要更多地
學會使用中介機構
中國新聞周刊:能否這么去理解,在萬達的發展過程中,是中國的高速發展給了萬達一個發展機遇。而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否給了萬達更大的海外發展市場?
王健林:那當然了。萬達就是隨著改革開放發展、國家平臺的擴大而成長起來的。萬達的國際化過程中,雖然總體來說前些年沒出大的問題,但過程還是頗為艱難的。這次美國也派代表來參加論壇,假設這個項目除了亞歐非等“一帶一路”沿線的直接參與國家,也能得到北美國家的認可,如果全球都能認可它是一個新的機制,大家都愿意參加,肯定對萬達的“走出去”是有好處的。
中國新聞周刊:作為“走出去”的民企代表,萬達有什么生意經可以與其他企業進行分享?
王健林:海外跨國投資方面,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目標和計劃。然后,要更多地學會使用中介機構,因為很多中國公司出去后不善于使用國際中介機構,自己跟著感覺走,這是非常有風險的。應該更多地使用中介機構、會計師、審計師、律師,更多地學會使用當地人才。
中國新聞周刊:推進“一帶一路”過程中,對設施聯通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你認為目前的主要困難是什么?如何克服?
王健林:設施聯通的困難的確比較大。凡是急需基礎設施的國家,基本都是落后的國家,這些落后國家的困難,包括我們現在在海外進行投資,做大的文化旅游城,基本上都是我們自己做基礎設施,從發電到排污、供電、供水等。什么原因?因為當地的基礎設施不能保證供應。
還有就是政策多變,一般這些國家的法制環境還比較欠缺。所以在海外投資大型的、帶有基礎設施類的項目,風險其實還是蠻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