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岫,陶發勝
?
從災害醫學救援認知度調查分析救援隊人員構成
任 岫1,陶發勝2
目的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區域性災害醫學救援認知度并分析醫療救援隊人員構成情況,為災害醫學救援力量建設提供基本依據。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新疆6所綜合醫院抽組的400名醫療救援隊成員進行災害醫學救援認知度現場問卷調查,包括基本情況6項和問卷內容30項,其中等級資料15項,客觀資料15項。資料內容涵蓋了災害救援基本概念認知度、現場急救基本技術掌握程度、災害救援勤務認知度及新疆災害救援風險因素認知度等4方面內容。結果 “其他專業”(占51.0%、70.6%、54.9%、47.1%)、“初、中級職稱”(占40.8%、67.8%、39.2%、36.3%)對災害救援認知度相對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專業”(分別占50.0%、46.4%、42.9%、50.0%)、“高級職稱”(占21.6%、51.4%、25.7%、31.5%)對災害救援認知度相對最低(P<0.05);文化程度與災害救援認知度基本無關(P>0.05)。結論 醫療救援隊不同專業、不同職稱的配備不規范,需優化編組并強化“一專多能”的人才培養模式。
災害醫學救援;抽組;醫療救援隊
新疆面臨恐怖襲擊、地震突發等人為災害及自然災害威脅,進行災害醫學救援建設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由于抽組人員是組建救援隊的首要環節,而救援隊成員對災害醫學救援的認知度可間接反映救援隊建設狀況。為此,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區域性救援力量對災害醫學救援的認知度并由結果分析醫療救援隊人員構成情況,以期為合理抽組人員進行醫學救援力量建設提供基本依據。
1.1 對象 選取新疆軍隊、兵團、地方等6所綜合性醫院,對來自于醫療、護理、防疫、管理、其他等不同專業的醫療救援隊成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調查表400份,回收問卷395份,有效回收率98.8%。
1.2 方法 采用現場問卷調查法。研究者在參考文獻[1,2]及專家咨詢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在初步擬定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選取了7位長期從事醫院管理、衛生事業管理、軍事預防醫學、醫學救援方面的高職專家對調查問卷采用特爾菲法進行了兩輪咨詢,并對咨詢結果進行了可靠性分析,同時還以一所部隊三甲醫院的衛勤分隊成員為調查對象,進行了預調查。根據專家意見和預調查結果,我們對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問卷設計的合理性、調查內容的準確性、調查問題的相關性等進行了修改和完善,最終確定了《新疆災害醫學救援問卷調查表》。調查問卷包括基本情況6項和問卷內容30項,其中等級資料15項,客觀資料15項。資料內容涵蓋了災害救援基本概念認知度、現場急救基本技術掌握程度、災害救援勤務認知度及新疆災害救援風險因素認知度等4方面內容。本文主要通過對等級資料的調查分析來了解醫療救援人員的構成情況。在問卷填寫過程中,課題組人員親臨現場,在院領導的支持下,經由醫療救援隊領導的協助,指導被調查者進行填寫,確保調查表填寫完整。
1.3 統計學處理 利用SQL數據庫自編軟件,錄入調查數據,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2個及多個樣本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ɑ=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專業分布:醫療45.8%,護理34.9%,防疫2.8%,管理3.5%,其他12.9%;職稱分布:初級37.2%,中級37.0%,高級18.7%,其他7.1%;文化程度分布:??萍耙韵?4.2%,本科50.6%,研究生及以上15.2%。
2.2 醫學救援認知度構成比較
2.2.1 專業 不同專業對4種災害醫學救援認知度的構成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選擇“很熟悉”和“比較熟悉”最多的是“其他”專業(分別占51.0%、70.6%、54.9%、47.1%),選擇“不熟悉”最多的是“管理”專業,分別占50.0%、46.4%、42.9%、50.0%(表1)。

表1 救援人員不同專業對各種災害醫學救援認知度的構成比較 (n;%)
2.2.2 職稱 不同職稱對災害救援基本概念認知度的構成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選擇“很熟悉”和“比較熟悉”最多的分別是初級職稱,占40.8%,中級職稱占36.3%;“不熟悉”最多的是高級職稱(表2)。

表2 救援人員不同職稱對各種災害醫學救援認知度的構成比較 (n;%)
2.2.3 文化程度 不同文化程度只對急救基本技術掌握度構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其他3種災害醫學救援認知度構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

表3 不同文化程度對各種災害醫學救援認知度的構成比較 (n;%)
3.1 規范專業配置,合理抽組人員 本次調查旨在了解區域性災害醫學救援認知度并分析醫療救援隊建設基本情況,調查結果發現,“其他專業”人員對災害救援認知度最高,分別占51.0%、70.6%、54.9%、47.1%,“管理專業”相對較低,分別占50.0%、46.4%、42.9%、50.0%。造成這種現象可能有以下幾種情形:(1)“藥、檢、放”等輔助科室的醫技專業人員在調查時可能將所填寫的專業歸口到“其他”專業上,這些人員專業性強,在抽組時相對固定,而“管理”專業人員主要由軍事干部組成,醫學專業知識缺乏,對災害救援知識的重要性思想認識不足;(2)多數醫院工訓矛盾突出,技術人員力量短缺,為解決抽組人員不足和應對上級檢查,會將負責駕駛、炊事、給水供電、警衛等后勤保障人員納入醫療救援隊,他們也是“其他”專業人員的部分來源,其參訓的經驗和經歷相對豐富;(3)此次調查多以部隊醫院為主,受軍隊編制體制影響,體制內人員流動性強、穩定性差,抽組時也會將非編人員納入,且主要以護類和技類為主。鑒于目前一些單位在醫療救援隊建設中存在人員結構、專業層次、技術類別難以按照相應規定予以落實的現狀[3],應按照人人定崗定位、預任率100%和專業對口率85%的人員抽組要求,在專業配置上做到專業技術互補,以達到人員編組精干合理、救援知識耳熟能詳[4,5]。
3.2 調整梯次比例,優化編組人員 本次調查結果發現,“初、中級” 和“其他”類職稱人員對災害救援認知度相對較高,分別占40.8%、67.8%、39.2%、36.3%,“高級”職稱人員最低,分別占21.6%、51.4%、25.7%、31.5%。主要原因是:(1)初級職稱人員大多年輕,畢業時間短,對災害救援知識的鞏固性強;高級職稱人員相對年長,雖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但由于家庭、身體、思想等原因造成知識更新較慢;(2)負責后勤保障的非醫療技術人員構成了“其他”類人員,雖然所占比例僅7.1%,但人員比較固定,參訓次數多,對災害醫學救援內容相對熟悉;(3)從編組的合理性角度看,一些醫療救援隊抽組時難以滿員,常常年輕同志被優先考慮納入醫療救援隊,此次調查中,初、中級職稱人員比例大致相當。雖然調查中沒有涉及年齡,但有研究認為,人員最佳年齡構成為平均年齡40歲[6]。此年齡段人員大多是中級職稱,他們在思想意識、專業水平、溝通能力、身體狀況、知識儲備上的優勢更應成為醫療救援隊遴選的最佳人選。年齡梯次的搭配不合理,高、中、初級職稱的比例不適當,會讓編組流于形式[7]。值得注意的是,本調查結果僅在對急救基本技術掌握度上顯示“博士”不熟悉程度較高,這可能與博士對災害的關注度及其研究方向有關,提示抽組人員時可不予過多考慮學歷標準。新疆目前建有規模不等的醫療救援力量,按照高級專業技術人員不低于技術干部總數的6%、中級專業技術人員不低于技術干部總數的50%的要求[8],如何規范抽組人員編制比例,最大限度的調整可利用人力資源進行優化編組,是當前軍、地醫院亟需解決的問題。
3.3 強調“一專多能”, 科學組建人員 本次調查對象涉及駐疆部隊、兵團、地方組建的醫學救援力量,由于新疆地區災害事件頻繁,受多種氣象因素及社會環境影響,要求各級救援力量在合理編組基礎上,應按照“一專多能”的培訓模式進行救援力量建設。(1)采取多渠道、多方位培養“一專多能”人才,實現一個崗位多人勝任、一人勝任多個崗位的目標要求[9];強調隊員“一專多能”本領,實現一種編制多種任務、一種任務多種能力的用途目標,著力打造復合型的救援尖兵隊伍[10];(2)根據任務劃分,科學編配救援力量和適時加強相關??屏α?,如增配后勤保障人員、防疫人員、心理醫師等,提高通訊運輸、炊事水電、設備維修等后勤保障方面的自給能力,并著力提升復雜條件下醫學救援的組織指揮能力;(3)堅持立足現有編制人員和條件,按照災害特點和培訓需求,將災害知識、現場急救和日常保障有機結合,全方位提高救援人員對各項技能的學習興趣和依從性,做到后勤保障自給自足,努力培養“人人動手,全面鍛煉;人人精兵,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救援隊伍。
[1] 郭秀花.醫學現場調查技術與統計分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7-63.
[2] 陳俊虎,王燕燕,蘇汝好,等.醫院門診服務調查問卷設計分析[J].重慶醫學, 2011,40(31):3209-3211.
[3] 武周煒,向 宇,張雯珂,等.武警方艙醫院救援隊員選拔標準體系的優化構建[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5,10(6):581-583.
[4] 池搖巍,周雄輝,劉 翔,等.軍隊邊疆醫院將地方聘用人員預編入機動衛勤分隊的實踐[J].西南國防醫藥,2011,21(1):100-102.
[5] 張 雷.軍隊中小醫院機動衛勤分隊模塊化建設與應用[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3,20(3):265-267.
[6] 李 陽,田文華.大規模災害救援應急防疫隊及其抽組和訓練內容初探[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9,26(6):337-339.
[7] 朱 霞,秦 超.軍隊醫院機動衛勤力量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實用醫藥雜志,2011,28(12):1145-1147.
[8] 陳宏光,劉建軍,史云玲.醫院機動衛勤分隊抽組后持續保障能力提升探討[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0,17(7):632-633.
[9] 韓 西,易賢楚.軍隊中小醫院應急保障力量抽組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實用醫藥雜志,2009,26(5):75-76.
[10] 蘇 義,楊國斌,袁 波,等.從海地救援行動談國家應急醫療救援隊建設[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1,24(10):1073-1076.
(2016-10-14收稿 2017-02-21修回)
(責任編輯 郭 青)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escue team member composition through knowledge of disaster medical rescue
REN Xiu1and TAO Fasheng2.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Xinjiang Provincial Corps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Urumqi 830091,China;2. Integrated Training Base of Army of Western Theater Command,Urumqi 830002,China
Objective To find out about the level of knowledge of regional disaster medical rescue through a questionaire survey ,and to analyze the member composition of medical rescue team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medical rescue forces.Methods A on-site questionaire was used among 400 medical rescue team members selected from six general hospitals in Xinjiang to find out about their level of knowledge of disaster medical rescue, involving general knowledge of disaster medical rescue, first-aid expertise, knowledge of medical services and awareness of risks.Results Team members from other occupations and those with junior or intermediate professional titles had a better knowledge of disaster medical rescue (P<0.05) than executives and those with senior professional titles (P<0.05).The difference was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had little to do with the amount of knowledge of disaster relief(P>0.05).Conclusions Medical rescue teams should be staffed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walks of life and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titles. Members of rescue teams need to be optimized and grouped, and more professionals of medical rescue with diversified skills should be trained.
disaster medical rescue;selecting and forming;medical rescue team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442129)
任 岫,碩士,主管技師。
1.830091 烏魯木齊,武警新疆總隊醫院信息科;
2.830002 烏魯木齊,西部戰區陸軍綜合訓練基地
陶發勝,E-mail:qxsmtfs@126.com
R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