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愛瓊 周鴻彬 謝文 屈璐
摘要:指出了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是國家戰略,位于長江中上游結合部的宜昌把生態環境治理擺在壓倒性位置,并啟動生態治理“宜昌試驗”。從生態治理“宜昌試驗”的角度提出了宜昌林業工作的目標思路、基本原則及重點任務。
關鍵詞:生態治理;宜昌;林業方案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19902
1 引言
當前,湖北省宜昌市積極謀劃在長江三峽區域規劃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三峽城市群)”,推進三峽地區次區域合作,破解三峽區域發展瓶頸,推動長江經濟帶東中西整體開發、互動發展,加快形成中國經濟新支撐帶。2016年5月26日,全國首個生態治理[1]試驗區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生態治理“宜昌試驗”正式啟動,標志著國家戰略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進入實施階段。
2 區域范圍及功能定位
(1)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區域范圍主要包括三峽庫區,武陵山區的宜昌、荊州、荊門、恩施、神農架、萬州、云陽、奉節、巫山、巫溪、張家界等地,面積約17萬km2,人口4700多萬人,2014年生產總值約為1.5萬億元。該區域地處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間,既是三峽工程影響區、集中連片貧困區,又是生態脆弱敏感區,因此必須堅持一體化規劃,統籌推進區域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
(2)綜合分析區域范圍內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 “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功能定位為: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經濟高效的交通物流樞紐區。沿江產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創業創新先行示范區,互利互惠、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內陸開放開發試驗區。區域生態文化旅游協作聯動,打造中國內陸腹地休閑度假勝地;構建江湖關系和諧、流域水質優良、生態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種類多樣的生態安全格局。
3 生態環境與治理
(1)生態環境[2]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2)生態環境治理是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遏制生態環境破壞,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科學利用,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宜昌生態環境[3經過幾十年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山區縣水土流失現象仍然存在,水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并存,水利工程老化。生物多樣性遞減,珍稀瀕危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益蟲益鳥益獸種群減少,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經濟損失等等。
4 生態治理宜昌林業行動方案
宜昌肩負著保證一庫清水,服務千年大計,保護萬里長江的特殊使命。同時,宜昌要建設大城市,推進湖北創新發展和動能轉換,挺起長江經濟帶的脊梁,打造內陸地區新一輪改革開放新高地。這就必須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出應有貢獻。
生態治理“宜昌試驗”是國家戰略,是長江生態修復的宜昌行動,是三峽區域合作的宜昌先行,宜昌要為全國區域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提供典型示范,
4.1 明確總體要求
4.1.1 目標思路
牢固樹立“綠色決定生死”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創新森林資源保護方式,大力實施綠化美化行動,著力構筑三峽壩庫區生態屏障,積極探索區域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共贏的新模式、新路徑,加快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在宜昌落地落實,把生態治理“宜昌試驗”作為突破口,打造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的試驗區、示范區、先行區。
4.1.2 基本原則
堅持戰略對接,緊密對接國家長江經濟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等重大戰略決策,以及湖北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資本化、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和評估考核等重大改革試點;堅持試點先行,選擇部分縣市區和鄉鎮先行試點,同時鼓勵各地自行開展試驗探索,在成功試點基礎上推廣。堅持項目統籌,以規劃為引導,注重整合與生態相關的種類林業項目,有機捆綁,統籌推進;堅持有序推進,理清思路,制定方案,自下而上,先易后難,逐步推進。
4.2 把握重點任務
4.2.1 實施林業重點工程
堅持打好“三峽牌”和“生態牌”,圍繞天然林保護,新一輪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補償,長江經濟帶濕地保護等國家重點投資領域,積極爭取新建區域性重大基本建設項目和特色項目,全方位啟動一批“十三五”重點項目工程,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退耕還濕試點,加快推進濕地公園保護與修復,推進生態綜合守護試驗。
認真落實湖北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綠滿荊楚行動的決定》,統籌推進荒山造林、鄉村綠化美化、生態景觀林帶、綠色產業富民、退耕還林等五大重點工程。以公路、鐵路、河流兩側和湖庫周邊宜林地為重點區域,平原丘陵、山區和城區分類施策,著力建設全域生態景區;大力推進城市、城鎮重要景觀節點綠化美化;建設環村綠化帶、村莊內景林、水源涵養林、果木經濟林。
開展“林業特色產業發展年”活動,加快發展木本油料、種苗花卉、特色水果、中藥材、森林旅游及林下經濟。以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為依托,重點研發利用生態資源、彰顯生態特色、體現地域特征的系列生態產業,大力推動“水+”、“森林+”、“生態+”,發展森林休閑康養產業。加快發展林產品電子商務,推進林業產業化信息化融合,擴展林特產品線上市場;引導涉林企業加強林產品品牌建設,積極申報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國馳名商標、湖北省著名商標等;推進生態產業發展試驗,大膽探索區域生態資源化、產業化、資本化、證券化等生態產業發展新模式,走出一條區域產業鏈金融及資本化的新路徑,引導林業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在強化保護的前提下,提升生態貢獻率,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4.2.2 加強資源保護
堅持保護優先、生態優先,大力推行森林資源網格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黨政領導和林業部門“雙線四級”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進一步強化林地用途管制和林木憑證采伐。
積極推行林業綜合執法改革,繼續開展治理林業“五亂”(亂砍濫伐林木、亂購濫運木材、亂征濫占林地和濕地、亂采濫挖野生植物、亂捕濫獵野生動物)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行為,有效保護全市森林資源。
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認真組織好野生動植物雙底調查,完成全市鳥類同步調查和動物重點物種調查,完善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體系,積極向國家申報建設華南虎野化放歸訓練實驗區,加快自然濕地搶救性保護與修復步伐。
加強森林防火基層基礎建設,切實抓好火災預防、物資儲備、撲救演練、熱點監測和火災撲救工作,確保不出現重特大森林火災事故。
嚴格按照“五個一”標準,加快對松材線蟲病枯死樹防治,采取生物綜合防控手段,全面壓縮松材線蟲病發生面積和松樹死亡數量,以確保全市森林資源安全。
4.2.3 爭取合作支持
以開展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生態治理“宜昌試驗”為重大契機,大力加強與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先進地區、林業高校聯盟、智庫聯盟、社會組織、企業集團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搭建合作平臺,創新合作機制、深化合作領域,形成政策、項目、資金和人才聚合效應,大膽開展先行先試,闖出一條具有宜昌特色的生態治理路子。
4.3 強化組織推進
開展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生態治理“宜昌試驗”是跨部門、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性工作,是全市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大項目,涉及面廣、技術要求高、工作難度大。
(1)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單位要加強組織領導,主要領導親自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2)嚴格督辦考核。將生態治理試驗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加強督辦檢查和考核評估,考核結果作為各單位領導班子民主評議和政績考核重要內容。
(3)營造環保氛圍。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宣傳陣地,大造輿論,加大對生態治理“宜昌試驗”林業行動的宣傳力度,推介先進典型,營造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濃厚氛圍。
參考文獻:
[1]曹榮湘.生態治理[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2]高吉喜,張林波,潘英姿.21世紀生態發展戰略[M].貴陽: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陳邦清,周鴻彬,鄭方林,等.對宜昌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生態環境的思考[J].中國西部科技,2009(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