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萍 冶建明
摘要:指出了歷史街區承載著厚重的城市記憶,蘊含著獨特的城市文化,成為發展城市個性的重要方面。二道橋街區作為烏魯木齊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地,具有獨特的巴扎文化,非物質文化底蘊深厚。分析了二道橋街區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二道橋街區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策略,使其能夠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發揮價值,體現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的意義。
關鍵詞:二道橋;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21703
1 引言
非物質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結晶,是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的產物。非物質文化作為特定地區、特定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寶貴財富,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二道橋街區地處烏魯木齊市核心地段,北起新市路,南至勝利路一巷,由北到南貫通解放南路和勝利路,城市干道外環路從街區中東西方向穿過。原居民以維吾爾族為主,同時還有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回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等,處處洋溢著濃重的民俗文化氣息。因此,積存著各族居民聰明智慧的二道橋非物質文化保護成為重中之重。
2 二道橋街區非物質文化的價值
2.1 歷史價值
二道橋街區的非物質文化承載著一定時期的歷史傳統,是鮮明的活態化的表述,反映了伊斯蘭文化和傳統的變遷,記錄了傳統向現代演變的信息,是原生態的文化元素。通過這些非物質文化,可以了解到二道橋街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組織結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活生產方式,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道德習俗及思想禁忌。有助于人們更真實、更全面、更本源地去認識歷史及文化。從而能夠讓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公正地來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
2.2 社會價值
二道橋非物質文化是世居于此的各族民眾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實踐中積淀下來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理念。這些居民絕大多數是穆斯林,一部分民族文化包含在伊斯蘭教教義中,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在內的群體意識和精神,深深蘊藏著所屬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這些民俗文化確保了二道橋各個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傳,促進了民族共同發展與進步。同時具有教義性質的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正確地規范、引導居民的生活行為,包含的民俗事項具有使信仰、觀念呈現法規制度化的作用,以及實施社會壓力和社會控制的功能。許多民俗事項本身并不是法律,但在某些情況下卻具有法律的意義,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積極的約束作用,引導了健康的價值是非觀念,具有重要的社會和諧價值。
2.3 文化價值
二道橋街區作為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豐富壯麗的非物質文化使得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顯得更加絢麗多彩。通過這些具有二道橋特色的生活藝術作品,結合相關的民俗文化資料,可以從中梳理出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和發展方式,把握其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可以形象地看到當時的歷史事件,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習俗以及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藝術創作方式、藝術特點和藝術成就。同時,二道橋街區非物質文化中廣袤的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具有重要審美價值,社會習俗、服飾飲食、婚喪禮儀等也蘊藏著獨特的藝術價值,包含有大量未挖掘的文化藝術創作素材和原型,為現代的文藝創作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泉。
2.4 經濟價值
二道橋街區地處邊疆,異域風情濃郁,擁有大量獨特的文化遺產,這是非常豐富的潛在旅游資源,能夠給旅游者提供最大的滿足。二道橋街區非物質文化類型的多樣性客觀上可以為旅游者提供更加豐富旅游環境、旅游體驗和旅游活動內容。這樣以多民族風情為支撐的旅游產業就會吸引大量旅游者前來旅游觀光,為二道橋地區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3 二道橋街區非物質文化保護中面臨的問題
3.1 文化內涵認識不夠
二道橋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作流于形式,使傳統的民俗文化保護與現實社會的創新發展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未能創造出應有的經濟效益,影響到二道橋街區的發展。非物質文化保護的內涵是要注重其活態的傳承,最終讓這些民俗文化融入到現代生活中,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3.2 原生態環境的消失
隨著城市建設的現代化,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中國社會的商業氣息愈發濃厚,這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二道橋街區內傳統民俗活動開展的氛圍,影響著當地年輕人對本民族特色傳統民俗的傳承與發揚,甚至導致一些原本充滿特色的民俗活動逐漸消失。與此同時,傳統文化、民俗活動進行和展示的必要場所也更多地被商業大廈,住宅小區等等所代替。
3.3 政府重視程度不夠
國內對非物質文化保護重要性的認識較晚,在此之前政府部門在思想上對此工作的重視程度不高,保護的力度遠遠不夠。相應的,人民群眾也嚴重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也正因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該有的重視和關注,才導致了這些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地被自然和人為地破壞,缺乏了原有的完整性。
4 二道橋街區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策略
4.1 傳統生活的保護
在保護二道橋民俗文化時,保持穆斯林的聚居是首要的, 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聚居使穆斯林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促進了社會交往,并對居住環境產生了歸屬感。生活習俗、經營活動都蘊含著濃郁的新疆特色與文化內涵,環寺而生的生活模式,直接反映街區的歷史面貌。因此,必須尊重穆斯林的習俗和宗教文化,使之與現代文明一起實現延續性發展。
4.2 民族商貿的延續
二道橋街區具有悠久的巴扎歷史,曾是新疆各族人民互通有無,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在傳統巴扎逐步向現代巴扎過渡的過程中,應最大限度保持傳統商業經營的原真性,展示獨特的穆斯林聚居文化,嚴厲打擊歷史街區內的不法經營,維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使其成為民俗產品展示的平臺,讓民族商貿得到延續,重現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需要注意的是,街區民族商貿的延續,是指對該街區的經濟資源加以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其經濟價值,在市場化、商品化的時代背景下發揮其經濟價值。并不是一味地出于商業目的,將有些傳統民俗項目徹底地商品化、市場化,失去其原汁原味,與最初要保護的藝術本體和保護意義漸行漸遠。
4.3 民俗活動的復興
二道橋街區是文化性、商業性、居住性并存的綜合性歷史街區,有著豐富的民俗活動,體現了穆斯林同胞聰明才智和創造力。歌舞是新疆向世人展示民俗文化的最主要途徑。對于這些,可以依托二道橋大劇院、宴會廳等場所,定期舉辦大型民族風情歌舞表演,提供展示、發展民俗活動的機會。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可起動宣揚和推廣的目的,也可以得到良好的經濟回報。打造二道橋街區的知名度。還應多舉辦穆斯林節日紀念活動。針對二道橋街區的實際情況,可以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紀念活動,阿肯彈唱、那達慕大會、高空走繩等民族活動。這些傳統民俗活動都是根植于新疆,并且有助于創造二道橋街區的多樣性,從而讓民俗文化活動在人們現實的生活生產中得到復興,讓其成為二道橋街區少數民族生活的文化內涵和標志。
4.4 文化場所的保護
二道橋街區的保護中,應該保留有價值的歷史記憶,保留真實的歷史遺存,并以有效的途徑使其更好地生存下去。政府應高度重視清真寺的保護工作,建立健全清真寺文物保護條例,真正實現對其的保護。可以把部分清真寺列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排專人管理,有關政府部門應安排專項資金,對清真寺進行維修,恢復原有面貌。對于部分清真寺,保持其原有功能的前提下,適當性的進行開放。依托二道橋街區深厚民族資源文化優勢,開發為旅游景點,與大巴扎一樣成為旅游景點,既實現增收,也能夠宣傳伊斯蘭的宗教文化。
二道橋街區傳統非物質文化的產生、發生、發展的場所就是經過多年來人們共同認可的、約定俗成的活動空間。它們與數千年來烏魯木齊乃至二道橋區域里的民俗在特定真實場所中的再現,使民俗活動的場所得以“鮮活”的保存。
4.5 文化旅游的組織
二道橋街區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不僅吸引著眾多的中外游客,也是烏魯木齊的城市名片。因此,二道橋街區作為展示民族風情的窗口,合理地組織其文化旅游的線路,對于二道橋的旅游開發和知名度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街區建設過程中,要注意街區整體風格的統一,營造特色的伊斯蘭景觀,建筑改造可采用伊斯蘭風格的裝飾,疊澀拱券、穹隆和彩色琉璃磚裝飾,重點打造其特色的伊斯蘭文化。
利用二道橋百年的商業品牌,深入挖掘旅游資源,將物質性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成為經營性的景區或紀念館;安排游客參與商品制作、發展農家樂旅游等,促進旅客和店主互相交流,從而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增強旅游的娛樂性、趣味性,帶來經濟收益。使旅游與開發并進,促進經濟的發展。
5 結語
當今,國際社會把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提升到了愈加突出的位置。中國社會在不斷加大對街區非物質文化保護力度的同時,也正在加緊探索完善相應的保護措施。二道橋街區特有的多民族民俗文化是新疆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稍有缺失便會逐漸喪失自己的文化特色,進而喪失在中國文化多元化格局中的一席之地。二道橋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社會整體的義務與職責,全民參與到保護與利用非物質文化中來,形成自覺保護的良好氛圍和意識,對其進行充分的保護、科學合理的傳承,將會極大地促進烏魯木齊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城市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2]穆順瑛.西域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3]趙榮織.論伊斯蘭教在新疆興起的社會根源[J].西域研究,2001(3).
[4]吳國華.伊斯蘭建筑美學談[J].社會科學論壇,2004(5).
[5]阮儀三.顧曉偉.對我國歷史街區保護實踐模式的剖析[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6]郭明卓.如何理解地方特色[J].建筑學報,2004(1).
[7]范庭剛.新疆伊犁伊斯蘭建筑文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4.
[8]姚佩佩.新疆伊斯蘭地區城市空間景觀研究[D].石家莊:河北農業大學,2012.
[9]劉 偉.試論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J].中國穆斯林,2009(1).
[10]郭麗娜.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塑造:烏魯木齊二道橋民族風情一條街規劃[J].建筑創作,2005(7).
[11]戴林琳.北京南鑼鼓巷歷史街區的可持續再生[J].華中建筑,2009(5).
[12]黃燕妮.民族地區民俗文化保護問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13]劉正江.新疆城市民族商業社區變遷研究——以烏魯木齊市南關民族社區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9.
[14]冶建明.烏魯木齊二道橋歷史街區風貌保護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4.
[15]孫 倩.鳳凰古城傳統街巷界面解析[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4.
[16]孫 倩,張 斌,李 果.鳳凰古城傳統街巷界面特性解析[J].華中建筑,2014(10):174~176.
[17]冶建明,李應賓,裘鴻菲.烏魯木齊二道橋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研究[J].華中建筑,2014(8):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