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
讓孩子徜徉在自主教育的天地
——以一所小學塑創的自主辦報特色為例進行的解析與思考
江蘇省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樂 林
突破舊模式,確立以生本為中心、以自主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理念,使小學生自主教育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是推進自主教育的要義所在。本文從現代自主教育內涵出發,結合學校自主辦報活動,從個體案例管窺中,探詢學校自主教育體系的建構,進一步找尋將自主教育改革深入的現實途徑。
自主教育 辦報活動 調查統計 體系完善
筆者曾工作于一所普通小學,這所學校在長期的辦學經歷中始終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開展自主辦報活動,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律、自主、自理能力,讓學生學會做生活、學習的主人,形成了鮮明的自主教育特色。
這所學校于上世紀80年代初創辦了校報,這份由學生自主創辦的報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負責組稿、審稿、編排、校對,設有“小話筒”“科普園地”“佳作欣賞”等十多個欄目,報紙以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宗旨,源于學生,服務于學生,校園內外的特色、焦點都能在報紙上有所反映。因此,校報兼具情趣性、實用性和時效性,成了該校孩子們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
筆者曾對該校小學生自主辦報育人情況做過長期跟蹤調查研究,現選取兩份調查表進行分析。
表一:該校自主辦報班與它校未開展自主教育班同軌學生學習成績對比一覽表
(在該校與它校隨機抽取同軌三個班級,進行兩年時間跟蹤比對完成)

表一說明,學生通過自主辦報,班級學生總體學力水平穩中有升,在“成績進步明顯”和“成績退步人數”兩項的沿革發展中形成良性的剪刀差態勢,而未開展自主教育班級學生的學力水平明顯提升不快。
表二:學生自主辦報情況調查統計表
(調查對象:三—六年級部分班級學生,共發放問卷780張,回收有效問卷729張,回收率為93.46% )

表二說明,學生在自主辦報活動過程中閱讀興趣、寫作水平、協作交流能力及調查研究技能等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學生在好玩、有趣中學習各種道理,又把知識轉化為有利于自己生活需要的能力,對自主育得的知識做到了活學活用。
縱觀這所學校開展的小學生辦報自主教育活動,充分凸現了主體地位,張揚了個性,培植了協作、創造的精神,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學習、自由發展的空間,喚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辦報這塊自主教育陣地中自發學習、自主發展、自由馳騁,學生的學業水平和綜合技能得到了長足發展。
1.改革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指導下,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積極啟發學生思維,不斷教會學生自學方法,引導他們愿學、樂學、會學、善學,提高學生自主選擇、自覺調控、自我發展的能力。
2.優化活動課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①培養主體意識:教師充分放手,尊重學生意愿,讓學生有機會表現自我,確立“我是主人”的意識。②引發需要: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和欲望,滿足學生的正當需要,品嘗成功的喜悅。③創設參與機會:建立健全學生管理組織,讓他們明確自己在班級學校中的地位,并自覺進入所擔任的角色,產生職責意識,真正成為主人。④開闊教育園地:努力使學生的自主教育效能充分釋放并提高。⑤充分利用班集體創建活動,發揮學生的自主教育作用。
激勵性評價具有導向、診斷、總結等功能,為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發展,我們須從評價的主體、目的、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積極實施主體評價工程,探索多元評價方法,可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自主評價:讓學生進行自評、參與互評;讓老師作指導性評價;讓家長監督評價。在這些評價模式中,我們特別要關注以下四點:一是注重目標評價,教師要指導學生自主確定發展目標,能符合學生自身發展需要;二是重視背景評價,承認學生基礎的差異,幫助學生自主地增強自我發展意識;三是加強過程性評價,將學生的日常表現納入評價之中,可借助個人成長記錄袋形式,激勵學生不斷努力;四是突出結果評價,將學生取得的成績與起點、過程等加以橫向比較,客觀地對結果加以“自主”把握。這樣,最終努力使評價具有科學、公正、全面、客觀的特點,從而形成以激勵學生主動發展的自主性評價體系。
只有不斷建立和完善科學的自主教育體系,才能滿足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欲望,調動學生的內在要求,激發學生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創生性。自主教育真正突出人的主體地位,高揚生命意識,把教育管理的價值定位于“服務于學生一生的發展”, 扎實、有效的自主教育一定會促進著每一位學生不斷成為優秀的自我。
【1】張天寶.主體性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胡玲莉.讓孩子自己做主(自主教育哈佛調查報告).中國商業出版社, 2002
【3】李曉文.學生自我發展之心理學探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