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浩俊
消費拉動能力增強,結構需要不斷優化
◎ 譚浩俊

近日,有媒體通過對全國各省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統計和比較發現,目前已有14個省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萬億大關。在增速方面,西南地區增速較快;在人均消費方面,京滬領銜,共有9個省份的人均消費突破3萬大關。
按照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16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64.6%。這也意味著,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正在不斷提高,消費拉動型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有人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出口受阻、投資遇到了瓶頸。如果不是因為其他兩駕馬車出現了問題,消費也不可能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前些年經濟的快速增長,就主要依靠的是出口和投資。其中,出口是主動力,那時的經濟也被稱作是出口導向型。
這樣的觀點,既有一定道理,也不完全如此。在出口受阻、投資遇到瓶頸的情況下,消費確實需要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出口和投資的貢獻率都有所減弱的情況下,消費的作用也會更加明顯。但是,從中國經濟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消費在經濟增長中逐步唱主角,也不完全是另兩駕馬車貢獻率下降、拉動能力減弱的問題。因為,中國經濟在發展到一定階段,特別是總量已經躍居全球第二、供給能力越來越強、供給結構面臨新的矛盾的情況下,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到了應當增強的時候了。如果消費繼續跟在出口和投資的后面發揮作用,對中國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是相當不利的,甚至會發生比較嚴重的問題。
事實也是如此,目前經濟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與前些年三駕馬車的作用不均衡、消費拉動效率不高有關。一方面,消費的增長潛力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新興消費沒有及時發揮作用,導致出口和投資出現問題時,消費沒有能夠扮演起支撐作用。這也是為什么金融危機后經濟復蘇步履艱難、企業運行十分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消費沒有能夠對供給形成有效的反制作用,沒有反推供給側結構調整與質量提升,導致供給側結構出現比較嚴重的矛盾與問題,最終導致供給與消費關系失衡,只能反過來對供給側進行結構性調整與改革。相反,如果消費的市場引導作用能夠有效發揮,倒逼能夠供給側早點進行結構調整與改革,中國經濟發展的效率會更高,問題和矛盾也會更少。
很顯然,在出口和投資都遇到困難的情況下,倒也從一個側面倒逼了經濟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倒逼了消費要更多更好地發揮作用。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能夠達到64.6%,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的消費結構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消費仍然是消費支出的主流,也就是說,新興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還沒有完全啟動,沒有能夠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費作用的發揮,限制了消費能力的提升。
實際上,就我國目前的消費能力和趨勢來看,新興消費的潛力是很大的。如健康消費、文化消費、體育消費、旅游消費等,而這一切,恰恰是我國消費的短板。即便已經認識到這些消費的作用,由于時間過短,作用沒有能夠體現。特別是健康消費和文化消費,更是短板中的短板。
所以,要更好地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就必須在保持傳統消費不受影響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新興消費領域的拓展,新興消費業務的發展,全面挖掘各種新興消費潛力。
首先,要制定完整的發展規劃。針對消費發展和居民需要的實際,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新興消費業態,且在制定規劃時,必須充分考慮中國居民的收入水平,設計出能夠滿足各類居民消費的服務設施,而不是一味地求高求大求上。否則,新興消費又會陷入城市發展的怪圈。
其次,要實行城鄉聯動。開辟新興消費業務,不能只滿足于城市消費的需要,也必須充分考慮農村居民對新興消費的需求,開發出更多適合農村居民消費的設施和產品,讓農村居民也成為新興消費的主力,成為推動消費的主力軍。只有實行城鄉聯動,使新興消費惠及全民,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才會更有力、更全面。
最后,要改善消費環境。消費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消費能力的發揮。很顯然,目前的消費環境,包括傳統消費、新興消費在內,都是不太令人滿意的,是需要不斷改善和提升的。其中,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產品質量和安全、消費者權益的維護、新興消費產品的開發與運營、消費秩序的維護和規范等,都是消費能否全面啟動的關鍵。
從總體上講,消費的作用正在進一步發揮,消費的潛力也在進一步挖掘,消費的動力正在進一步提升。如果能夠盡快全面步伐消費拉動型經濟增長結構,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步入新的平臺、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