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瑩
振興東北需要時間積淀
◎ 彭瑩

我國東北地區曾有過“共和國長子”之稱,是1億2千萬東北人民引為自豪的回憶。如今東北經濟深陷困境,GDP增長速度連續幾年在全國“墊底”。國家振興東北的戰略又讓東北人民看到了希望。
但是,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是,東北地區一些干部滋生急躁情緒,想一夜之間摘掉落后的帽子。具體表現為有的地方增長指標層層加碼,甚至遼寧省所轄市、縣財政普遍存在數據造假行為、且呈現持續時間長,涉及面廣、手段多樣等特點。
去年3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黑龍江省代表團審議全國兩會報告,在談到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時,他強調要瞄準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急躁是不行的,浮躁更不行。諄諄教導的語境下應是有所指的。
振興東北需要時間積淀。去年4月2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東北地區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礎上再用10年左右時間,實現全面振興。
然而,“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在經濟增速呈斷崖式下滑之勢后,東北地區現在恰如一位躺在病榻上的病人,想在很短時間內就“容光煥發”,顯然是很不現實的。特別是體制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正是有鑒于此,中央才將“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的時間跨度延續為15年,目標定在2030年,這是一種十分理性、切合現實的戰略規劃。
人們陳舊的觀念需要時間轉變。眼下,東北地區的一些干部思想觀念不夠解放,基層地方黨委和政府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適應引領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人們習慣以計劃經濟的思維考慮問題、部署工作。而急功近利的政績觀念又在慫恿盲目冒進,一些領導干部走馬上任伊始,就要制造轟動效應,動輒是大手筆、超常規、跳躍式,結果是大搞“面子工程”。這樣的“大躍進”只會動搖經濟增長的根基,勞民傷財。因此需要一定的時間讓各級干部轉變觀念,特別是要從“高歌猛進”的習慣思維中解脫出來,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歌舞升平的表象只能掩蓋羸弱的經濟身軀。不能光顧面子好看就“喬裝打扮”,而實事求是的“素面”才是真正的顏值擔當。
不合理的經濟結構需要時間改革。當前,東北地區市場化程度不高,國有企業活力仍然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這樣的經濟結構在嚴重制約經濟活力,特別是國企成份太大,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比如沈陽北二路,曾聚集了37家國有大型企業,曾共同創造了共和國歷史上350個第一,被稱為“國企一條街”。但一段時間,這條路成為“虧損一條街”,不復往日的生機。近幾年經過傷筋動骨式的改造,特別是引入活躍的商業元素,將其改建成一條繁華的商業街,前后經歷了數年時間。而黑龍江大興安嶺伐木區正規劃改造成生態保護區,這更非一年半載就能馬到成功。況且東北地區以資源開采和初加工為支撐的城市居多,在中國118個此類城市中,東北三省據30個,占1/4還強。要將這些資源枯竭的城市引來源頭活水,也得需要時間。
新的增長動能需要時間積聚。當下,東北地區科技與經濟發展融合不夠,偏資源型、傳統型、重化工型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變化,新興產業發展偏慢,亟待新的增長動能出現。但新動能不可能像阿拉伯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中喊幾聲“芝麻,開門”就能打開財富大門那么容易。無論是黑龍江以“五頭五尾”(油頭化尾、煤頭電尾、煤頭化尾、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石油、煤炭、糧食等深加工,促進經濟轉型,還是吉林打造融資、創新、市場、創業、人才五大服務體系,有效激發社會潛能,充分釋放民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抑或遼寧聚焦優化企業營商環境、發揮雄厚工業基礎、推進對外開放發展三大發力點,爬坡過坎,滾石上山,都需要時間積聚,不可能一蹴而就。
當然,警惕盲目躍進,尊重時間積淀,并不是守株待兔、固步自封。振興東北即便是15年的時間定位,也蹉跎不得。時光荏苒,白駒過隙。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以扭秧歌、唱二人轉的激情,投身振興東北的熱潮中。黑吉遼也要學京津冀的一體化思路,構建大東北經濟的戰略版圖。
“大東北,東最東,北最北,事事成成東北情,攜手振興大東北”。只要東北人民在冰天雪地中抱成一團,激發內生活力,沿著中央既定的戰略方針前進,大東北就一定能重拾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