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
皮相當然是美好的,像一張漂亮的海報。雖然你也許會久久地貼在墻上,甚至貼出一個灰塵印子,但它終究是缺乏內容的。64歲的法國新第一夫人顯然超越了這樣一張單薄的海報。好的愛情關系,是棋逢對手,與戰利品無關,與陰謀論無關。
陰謀論與法國女性的價值觀:你以為你24歲就沒有年老色衰?
39歲的法國新總統馬克龍,另一個身份是七個跟他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的爺爺。新聞點瞬間滿分。這位年輕總統和他如今名盛一時的妻子布里吉特的“曠世戀情”,已經事無巨細被扒過幾輪了。但奇妙的,是人們對這些事實的心態。
2015年6月,西班牙菲利普親王和王妃到訪法國,布里吉特陪馬克龍出席,這是她第一次公開亮相,此時距二人結婚已有八年。《法蘭克福匯報》發表了一篇關于布里吉特的長篇人物特寫,用熱情的語言盛贊了女主角。大家都挺感慨其敘述方式,以至于這件事本身都成了新聞:等等,這是德國人寫的嗎?這是德國最嚴肅的報紙寫的嗎?
這篇“德國超現實”稿子的主要觀點是,女性選民欣賞馬克龍與女人的關系模式,因為與薩科齊或奧朗德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是典型的“戰利品收集分子”,你看,他最后娶了模特布呂尼;后者在女性關系上又是個“冷漠的卑劣分子”,在任時被八卦媒體拍到出軌照片,對方是一個更年輕的女明星。
布里吉特的公開照片里,看上去大都愉悅、自信。她像是簡·方達的討喜閨蜜,也像是過去四十年都在圣特羅佩度假的女人。這樣的女人,代表了一個她(年輕的)丈夫不能代表的法國。
布里吉特自己是高中老師,講授法語和拉丁語。這個職業在法國的知識分子屬性,只消看于佩爾主演的《將來的事》,大概就有所感知,另一方面,她又屬于經歷過女性主義迸發的70年代的女人。她幾乎是女性解放一代的典范,既兼顧職場,又撫養了三個孩子。
“她身上有一種自信、愉悅和體驗豐富的混合氣質,這三項氣質恰好是年輕的馬克龍缺失的。她像是法國現代、自信、準備好面對一切改變的化身,一如她年輕時經歷過的六七十年代。”
關于政治人物的私事,常常摻雜了陰謀論。這事情里有沒有陰謀論?誰都缺乏實錘?;橐鍪莻€人的選擇,而且是重大選擇。一個經歷了20年檢驗的重大選擇,很有可能就是正確的。
婚姻本來就是很復雜的綜合關系,貼切一點的比喻叫做“戰友”:雙方有共同利益,締結聯盟,與外敵交戰——混雜多種除感情之外的責任、資源、利益、沉沒成本、博弈等等。
而且,一個在法國文化背景下土生土長的家族企業女繼承人會甘愿被人利用20年隱忍不發,這絕不符合歐美女性的價值觀——沒有熱愛只有堅持,在任何文化里都是一件并不容易長久也不值得傾注心血的事。
布里吉特帶給了這個世界新鮮感和正能量,她無疑是有內容的,有沉潛,有機制,有腔調。全世界引以為偶像的巴黎女人,她們的自信不是沒來由的,而是通過漫長的學習和成長,敢于與世俗陳見作戰,最終實現自我突破。
在這樣的女人面前,年齡不是問題。年齡,甚至是構成她們美麗的一種成色。
我們中國人的反應要么是對“老妻少夫”的調侃,要么是“法國人就是浪漫、愛情至上”。 法國人的愛情觀,不存在道德制高點,更不說教。這是他們的國民自豪感之一。
而當滿屏都在討論:64歲年老色衰,布麗吉特如何征服這位政壇新星?讓人吃驚的是,持這種想法的,大多是年輕女性——手里只握緊青春的姑娘們,你以為你24歲就不年老色衰?真正的衰老,是停止學習停止生長,恐懼變化恐懼明天,并不是年輪的增長。
跨越年齡的愛情甚至更美好?
編劇史航曾與孟京輝合作一部名叫《初戀》的音樂劇,劇中心靈導師黃圍脖有句臺詞:“有人問我說男人和女人怎么才能相配,我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女人配得上哪個男人。也沒有一個男人配得上哪個女人?!庇腥藛?,既然他們都配不上,為什么男人、女人要在一起呢?黃圍脖緩緩答:“因為大家都求上進嘛。”
史航所理解的最佳男女關系——愛情,正是如此:“我配不上你,但我想和你在一起。你也知道你配不上我,但我不會承認這件事情?!?/p>
他覺得如果兩個人在一起,像滑梯那樣永遠一上一下,或者像一個固定的平衡木,永遠兩邊一動不動,都不是令人向往的,只有動態中的平衡才是真正的平等,“這一刻我更愛你,下一秒你更愛我;這一刻我是你的女王,下一刻你是我的王子”。
電影《一代宗師》中宮二的臺詞,“喜歡一個人不犯法”。因此,男性、女性各有高矮胖瘦貧富老幼,如果相互喜歡,那也只是N種男女搭配的一種,愛情都不論配不配了,光憑年齡誰有資格去判斷這合不合理呢?
“跨越年齡差的愛情跟同年人的愛情一樣美好,甚至更美好。”日劇《賢者之愛》里,熟女遇上小鮮肉,就是上天讓女性在晚年收獲一份遲來的禮物。
在我朝女明星死拽著青春的尾巴,還在演比自己年齡小十幾二十的少女、王妃的時候,與我們共有亞洲文化的日本,已經造出了這么一部畫面唯美,娓娓道來的一個女主和鮮肉的愛情故事。
縱觀美國早有的《欲望都市》,里面的女人都是40-50的“老女人”了,然而不止這部,這個年紀的女人是歐美連續劇中的主旋律,而我國偶有幾個傻大姐為主角的電視劇,也是傻白甜型的大齡女,之前各種感情不順,總會在最后莫名其妙地被人愛上,在大齡之際還是解決了擇偶問題。
我國的意識流里,歸根結底都一樣,事業,個人魅力都是白搭,不結婚就是不成功的人生,這樣的腦殘劇呈現出來的是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換言之,大部分男性喜歡年輕身材好的女性,這個“傳統”多半出于繁殖的考慮。但法國總統結婚的時候就表示,他不打算生孩子。這就說明,他的選擇更傾向于其他素質。
好的關系,是棋逢對手。跟高手過招,增益其所不能,所以高手見到高手,大都惺惺相惜,雖百轉千回,仍矢志不渝,而且不迷失于皮相的吸引。別忘了,總統夫婦是經歷了14年的戀愛馬拉松才結的婚,堪當成熟的選擇。
在批判男權社會物化女性的同時,女權式尖叫是否同樣將小鮮肉看作戰利品?
環球同此涼熱。2017新年伊始,有兩位著名女性曝光的戀情刷屏。48歲的鄧文迪與43歲的李冰冰,分別交往了比別自己小27歲以及小“十幾歲”的小鮮肉男友。
這兩則戀情,在網上引爆了一陣陣女權式的興奮尖叫,各種女性勵志文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這樣一個立場與價值觀:只要女人有錢、有名、有身材,四十、五十也同樣可以一枝花,小鮮肉照撩、照收。是啊,當女人們長久以來只能在言語上忿忿不平于“男性很專一,什么年紀都喜歡25”,“男人只要有錢,永遠能泡25”時,終于冒出了幾個厲害女人,突破了通常意義上女人的年齡之限,在婚戀關系中為自己掙得了極大的自由度和選擇權。解怨解恨。
如若這兩位女性的情愛事件,能夠讓廣大女性們由此點燃行動能量,努力著手提升自己,哪怕只是如一眾勵志文鼓吹的那般,先實現財務獨立和自由、先在外形上把自己經營得更美,它就有正面意義和價值。
但,另一面,如此多的女性、甚至包括很多自謂的女權主義or女性主義者,在批判男權中心社會物化女性的同時,自己卻下意識地套用了同樣一套價值體系去物化男性。她們一邊批判社會上大量的所謂成功男性以占有年輕女性(有時甚至還要輔之以量的優勢)作為自己身份、成就的裝飾品,自己卻同樣將小鮮肉看作是所謂成功女性的戰利品。
在今天,擁有小鮮肉,不管你是男性還是女性,它已跟你有幾套房,跟你銀行賬號里的數字一樣,對你的財富、權勢實力,起著不言而喻的解釋性功能。粗糙甚至粗暴,但直觀,明了。
可是,既然女人不屑于男人紛紛羨慕娶了少妻的楊振寧劉強東,為何自己卻要艷羨撩了小鮮肉的鄧文迪李冰冰?
羨慕鄧文迪李冰冰撩收了小鮮肉的女人,姿態其實并不比羨慕楊振寧劉強東“老牛吃嫩草”的男人好看。
當我們單一地以“人生贏家論”的腔調作為人生的評價體系時,我們是否忽略了他們是否相愛,他們是否珍惜愛護彼此,而不是立刻掰開手指如婚介所中介一般,以物化的、勢利的視角去細算他們是否年齡合稱、身價相當,各自財富、聲名幾何,并由此得出結論。
什么時候,我們停止了這樣的思維,我們的社會才算是真正的開化與進步。很多女性控訴相親角和《中國式相親》節目中所暴露出的勢利、庸俗、畸形,斥責“相親就是一堆條件的見面”,那么自己可能先要自省一下,是否,我的潛意識里,也在物化感情、物化男性,物化自己?
生而為人,生而為女人,大家所需所渴的,最終莫過是一段兩情相悅、彼此理解、尊敬,能共生共長的美好感情與關系。它不受年齡之限,不受性別之限,也與“戰利品”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