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悅
摘 要:新媒體給人們交往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們的交往陷入危機之中。新媒體環境下人際交往危機有著多種表現,從交往主體來看表現在:交往主體的技術化、交往主體的疏離化兩個方面。從新媒體的大環境入手,探究人際交往危機產生的根源,并針對原因探求破解這種危機的對策,對樹立正確的交往態度、建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表現;理論探源;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5-0059-02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媒體帶來人們“技術聯系”日益緊密、生活條件日益改善的同時,也使得人們的交往陷入危機之中。本文通過指出新媒體環境下人際交往危機的各種表現,得出結論:交往被異化了,進而揭示出當代人際交往危機的根源,并提出破解這種危機的對策。
一、新媒體環境下人際交往危機的表現
新媒體環境下人際交往危機有著諸多的表現,本文想就交往主體方面的表現談談自己的看法。就交往主體而言,表現在以下方面。
1.交往主體的技術化。弗洛姆認為技術化是當代人交往的一個特征。他在《健全的社會》中指出:“現代的商人不僅要做數以百萬美元的生意,而且還要應付數以百萬的顧客,成千上萬的股東、工人和雇員;所以這些人不過是一架大機器中的許多小零件,商人必須控制這架機器并且計算出它的效果;最后每個人都被視為一個抽象實體和數字,在此基礎上,商人對經濟活動進行核算,預測生產的發展趨勢并做出決策。”[1]網絡社會中的交往主體也具有技術化的特征。在高度虛擬化的網絡社會中,交往已不僅僅局限于聊天,組隊式的游戲拉近了相似年齡群體的交往,這種交往使交往主體不可避免陷入技術化之中。主體往往在未知覺到的情況下被消除了情感、個性、價值、豐富性而變成了游戲中的一個零部件。與之相對應的是,主體間原本正常的交往變為游戲中的“打架斗毆”或“拉幫結派”,缺乏真正溝通的交往。很多人沉迷于網絡,除生理活動時間以外,絕大部分時間都耗在網絡中,加劇了技術化程度。
2.交往主體的疏離化。新媒體環境下,新科技成果為人們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使人在有限的時間、金錢下,最大可能的認識世界,同時也使得交往主體之間逐漸疏遠。網絡世界異彩紛呈,吸引著人們的眼球,人們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網絡,由此減少了本來就為數不多的直接交流。中國是一個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國家,感情的好壞往往取決于直接交流的多少,面見的多了,陌生人就成了朋友,見的少了,好朋友也變的無話可談了,久而久之,交往主體被疏離了。網絡交往的特點也加劇了交往主體的疏離。借助于網絡交往,人們有血有肉的交流變成了數字或者圖片呈現在對方的屏幕上,“舉止言談轉化成二進制的語言,人的音容笑貌以數字化方式在屏幕上傳播,人成了數碼化的存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的交流,感情的直接交流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逐漸被人對網絡的依賴關系所取代”[2]。交往主體的疏離化使人的感情更加淡化。
二、新媒體環境下人際交往危機的理論探源
本文筆者認為,新媒體下人際交往之所以呈現出許多危機,是因為在新媒體充斥生活的現代,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從交流的工具,成為支配人的力量,從而使交往異化了。“異化是一種不正常狀態,是主體從自身的活動中分裂出自己的對立面,作為與主體相疏離、相對立的外在的,異己的力量而存在”[3]。從多個角度探討人際交往危機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1.人際傳播規則的缺失直接導致了人們交往關系的淡漠。人際傳播規則是指交往雙方在交往過程中應遵守的規范,比如誠實守信、友好待人等一系列規范交往行為的社交禮儀。但在網絡交往中這些規則被自動忽略了。相對于直接交往中人自覺的遵守著規則,友好對待他人,網絡交往的“不在場性”給交往主體一種錯覺:話是可以亂說的,不友好待人頂多也就是被人說幾句,好像也沒有什么損失。人從直接交往的規則中“解放”出來,更自由的享受著為所欲為的“交往”,有些現實交往中難以顯現的陰暗面就出現在網絡交往里了。在直接交往中,不理對方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往往受到交往者的反感,而在網絡交往中隨意終止交流、“不辭而別”的現象時時發生,交往主體從開始的信任到隔閡,使他們的交往關系趨于淡漠。有些主體拋棄現實交往中的社會規范,任意發送不健康的信息以宣泄情緒,弱化了現實交往規則的權威性。缺少交往雙方時間和情感的投入及其互相尊重的網絡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交往關系的淡漠。
2.網絡道德的缺場為人際交往危機提供了土壤。道德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約束人們行為的規范,它依靠社會傳統、風俗習慣、內心的道德信念來支配人的行為。由于受到多種條件的影響,道德的作用在不斷的減弱。網絡道德的缺場是指在網絡虛擬的空間中,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偏離道德軌道,走向道德的對立面,造成行為的失范現象。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一是指,人在進行道德選擇時不是遵從于道德,而忽視道德、弱化道德,認為自己的行為“無傷大雅”;二是指,一些具體的道德使人處在一個進退兩難的維谷之中,成為束縛甚至阻礙人發展的枷鎖。就傳播虛假信息而言,很多人不去確認信息的真假,而往往因為吸引人的噱頭,而對其傳播、擴展。網絡交往中 “隨心所欲”、“出口成臟”現象隨處可見。當然,現今社會也積極培養著新的社會道德,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希望促進人們文明上網。但是新的道德規范尚未被人們普遍接受、沒有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成為人的行為自覺。
3.網絡媒介的異化是人際交往危機的加速器。網絡媒介是以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基礎形成起來的旨在加強人們聯系的紐帶,QQ、微信、BBS、微博等是其表現形式。網絡媒介興起的初衷一方面是促進信息的傳播,促進人類文明的繁榮演進和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需要在交往中形成多種關系。網絡媒介的興起為人們的交往提供了更多途徑,促進了人們的交往,因而是滿足人本質需求的體現。然而,網絡媒介作為人們創造出來滿足人們需要的工具性存在,變成了奴役人的武器。網絡媒介的異化帶來的問題有很多:因阻止孩子玩游戲,媽媽被連踹幾腳;因媽媽專注于手機,孩子不慎被淹死等。其給人際交往帶來不好影響鮮明的體現在:好不容易過年回家一次,年青人依舊是手機不離眼。對此,央視甚至出了公益廣告,廣告詞是:“你和你的父母只差一個屏幕”,以此來喚醒年青人正確對待網絡媒介。網絡媒介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加速了人際交往的異化,網絡媒介的異化是人際交往危機的加速器。
三、破解交往危機的對策
“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人的交往問題理應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去思考。如何使人際交往回歸到正常狀態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制定網絡交往規則,制定者和交往主體一起努力。如同社會缺少法律就不能正常運行一樣,網絡交往中缺少必要的規則就難以走上正常的軌道。網絡交往虛擬性、隨意性的特點決定了必須建立起一套網絡交往的規則。(1)從規范的制定者來說:首先,可以借鑒現實生活中的交往規范,比如誠實守信、關心他者、禮貌待人等,規定網絡交往哪些應該做,使人們的交往處在一個確定的環境中;其次,制定相應的處罰機制,明確哪些是禁區、什么不應該做,如有違反,則對其進行處罰,讓人們知道自己的交往是有規則的、不是隨心所欲的。從應該做和不應該做著手,形成一系列的網絡交往規范。(2)從交往主體來說:首先,不傳播虛假信息,對不知真假的信息發動探究思維去審查,弄清楚結果;不發布污穢信息,自覺抵制網絡污染;其次,將中華民族有關交往的優良傳統自覺應用到網絡交往中,為網絡交往的大環境貢獻一份力。
2.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激發人的交往潛力。傳統道德正失去其控制力而新的道德規范尚未建立,人們處于一個“無德可依”的局面。正如王一多所說“中國目前社會道德的基本特征是一種無序的狀況,整個社會缺乏基本的道德共識和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人們在不同社會領域、社會場所和社會群體中,各自按照不同的、往往是相互矛盾的道德準則行事”[4]。道德的缺場要求我們必須加快網絡新道德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道德。交往是人的內在需要,破解當代人際交往危機最根本的還是要從交往主體本身入手,提升交往主體的道德境界,樹立崇高的道德觀。社會成員應認真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傳統道德中積極的、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并身體力行弘揚道德規范。從內在方面來說,社會成員應約束自我的行為,并利用多種方法自覺提高自我修養,比如學思并重、省察克制、慎獨自律、知行統一等。同時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凈化心靈。道德境界的提升,使交往主體解決了交往中不信任問題,為主體敞開胸懷挖掘潛能提供了外在條件,以此來打破人受到外界力量支配的狀態,使其逐漸恢復本真狀態,促進人交往本能的發揮、促進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3.保證信息的真實性,促進網絡媒介正確運行。交往主體對網絡媒介的沉迷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網絡上有很多引起人興趣、關注的話題,而這些話題并不完全是真實的,只是設計出來僅僅為增加人們的點擊率來獲得利潤的手段。這提醒網絡媒介在發布信息時應保證信息的真實性,不能只為勃關注而制造虛假信息。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從信息的傳播過程看,應該加強對傳播信息的規范和管理,可以通過制定針對保證信息真實性的法律法規、獎懲制度、加強相關部門對媒介信息的審查力度等方面加強對對網絡媒介環境的引導。同時,從網絡媒介的主體來看,媒體行業的自律是保證信息真實性的決定因素。盲目追求點擊率、轟動性,不僅與新聞傳播的基本原則背道而馳,也是新聞專業工作者缺少專業素養的體現。因此,應加強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建設,提高其專業素養,增強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從交往主體來看,對待網絡信息不能一味追求“新”“異”,只為獲得趣味感而忽視了應有的理性,交往主體應該提高鑒別信息的能力,不傳播虛假信息。
人是社會的細胞,人際交往在社會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社會主義是充滿和諧、友愛和溫情的社會,當代人際交往危機必須得以破除。在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國家、社會和每個人都不能袖手旁觀。
參考文獻:
[1] (美)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8:111.
[2] 汪清,張啟平.對網絡人際交往的倫理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5):58.
[3] 潘寧,丁麗麗.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意義[J].江西社會科學,2010(3):72-76.
[4] 王一多.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J].哲學研究,1997(1).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