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琴
摘 要: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給傳統的新聞傳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威脅。文章以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對目前傳統體育新聞采訪教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針對傳統體育新聞實踐教學中出現的重視理論忽視實踐、缺乏校內實踐基地和校外實踐基地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編寫有針對性的課程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法、加強校內和校外實踐平臺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期為體育新聞采訪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體育新聞采訪;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5-0159-02
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新聞采訪實踐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的需求。近年來,我國政府與社會各界對體育事業越來越重視,全民參與體育的精神也得到大力弘揚與傳承,基于此,研究新媒體時代下對體育新聞采訪教學實踐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其目的在于培養符合社會和時代發展需求的體育新聞人才。因此對體育新聞采訪教學實踐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新媒體含義與基本特點
(一)新媒體含義
對于新媒體的含義,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但是,大多數學者認為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它是依靠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移動技術,并依托手機、電腦等網絡終端進行信息生產、傳播和服務的媒體。
(二)新媒體的基本特點
1.新媒體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特點
就開放性而言,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在傳播方式上具有多樣性在傳播內容上具有廣泛性,在傳播速度上具有快速性的特點,可以說真正做到了“資訊無屏障”,人們只需要一臺電腦或者移動設備,有網絡的條件下,就可以通過引擎搜索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和便捷的渠道。試想一下,當你想要獲取一些信息時,不用像傳統媒體一樣去圖書館查找書籍獲得,只需要輕輕點擊鍵盤,就可以得到不同學者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解答和解釋,也可以利用網絡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細致地探討和交流。這種跨越時間、地域、距離、種族的方式,更是體現了網絡的無限開放性。就共享性而言,新媒體可以對一些比較有興趣的話題和熱點問題通過手機、電腦、BBS、貼吧等平臺,鼠標輕輕一點轉發或者分享按鈕,此信息就可以被他人所獲取和了解。在這一過程中,靜態的信息瞬間變成了動態信息,這要比傳統的紙質媒體有著更大的便民性。
2.新媒體具有即時性和隱蔽性的特點
就即時性而言,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滯后性是其一大缺點。很多時候,傳統媒體在信息收集、整理、整合和傳播過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較多,中間的周期也比較長,當信息整理好發布時,早就已經成為了過時信息。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這一弊端。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電腦、貼吧、微博等平臺對信息進行即時搜索,并以最快速度獲取最新資訊。例如,當我們想要了解一些最新的體育賽事和新聞,可以搜索央視新聞頻道和央視體育頻道等的APP,來了解自身想要得到的信息,還可以收看直播賽事,這種即時性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就隱蔽性而言,網絡有信息獲取快捷和方便的優勢,也有其缺點:網絡信息內容龐大復雜、信息良莠不齊,傳播對象也具有隱蔽性。由于網絡是對所有人開放的,不分地域、國家、種族、膚色,這種情況下,人們僅僅是通過網絡這個虛擬的環境來進行交流,人們可以在這一空間中重新塑造自己的個人身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虛假的、不真實的,一些圖片也會存在PS的痕跡,一些聲像也有合成的跡象。所以,新媒體有著自身的隱蔽性這一特點。
二、新媒體時代體育新聞采訪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體育新聞采訪教學實踐性的現實要求
根據一組數據顯示,到2013年為止,全國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教學點共1080個,學生共計30萬人[1]。我們為新聞專業蓬勃發展感到無比高興的同時,也應看到在這成績背后所隱藏的諸多問題。傳統新聞教學因與當前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不合時宜,在很多方面都出現了漏洞:課程設置偏重理論而忽視了實踐,缺乏校內實踐平臺,校外實習的某些環節也出現了脫節、不系統情況,加上實習的時間較短。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教師隊伍建設也有待加強和提高等。這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成為了高校體育新聞采訪教學改革的有力的推動力,對體育新聞教育進行改革也是提高自身教學實踐性的需要。
(二)契合學生自身發展的主觀需要
一些高校由于在體育新聞教育課程設置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在課程的規劃方面也出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比例不平衡的狀態。學生在大學四年也只有在大四下半年才有機會走出校門到相應的工作崗位中去體驗、去實踐。大學生由于自身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心智尚未成熟,考慮事情不周到,對于一些人情世故也不懂, 待人接物也難免會出現一些差錯和偏頗。高校對體育新聞教學進行改革無疑可以使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弱點和缺點在具體的實踐和體驗中逐步得到改正和提升,這對于他們在畢業時踏入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為他們真正開始工作,做好準備。
三、當前體育新聞采訪教學的現狀
(一)課程教學重視理論忽視實踐且內容松散沒有體系
高校教師在課程傳授方面重視新聞采訪的理論忽視了體育新聞采訪是一項實踐技能課程,這種純理論的教學方式很難迎合多媒體時代對于體育新聞人才的培養要求,也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反感、厭惡的情緒。長此以往,這對于體育新聞專業的學生在未來的就業方面會有著很大的阻力。此外,體育新聞的課程過于強調專業能力的細化,學生只能根據自身所選專業學習,內容較為松散、沒有系統性,學生的專業技能的綜合素質難以達到標準。
(二)缺乏校內實踐基地
高校的校內實踐基地是連接專業實驗室和校外實踐基地的橋梁,它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它的建設對于提高教學實踐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2]。實踐基地的設備和實踐內容與校外實踐基地基本上一致,在運行模式上也是仿照校外實踐基地而形成的。可以說,體育新聞采訪實踐在這一基地可以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還可以更少的受到外界周邊環境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對于校內實踐基地的建設還處于空白,即使有也還處于基礎建設方面,在機器配備、教學內容、監督與管理等方面還值得再商榷。
(三)校外實習時間短,實踐基地松散有效性不足
一般來說,體育新聞專業的學生只有在大四才有機會走出校門、進入到企業、單位去實習。由于實習的時間較短,很多學生在還沒有完全適應工作崗位時,還沒有完全了解工作的流程時,就已經結束了實習,這對于學生而言實際效果幫助并不大。再加上,這一時期趕上了大學生考公務員、考研等事情,這也會分散學生在校外實習的注意力。目前,新聞采訪實踐大多集中在社會、經濟等新聞,對于體育新聞涉及相對較少,針對性不足。從實習公司來說,大多數學生由于盲從,可能會選擇一些與自己體育新聞專業不對口的企業,企業內的工作流程也缺乏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這也是問題的主要方面。
四、新媒體時代體育新聞采訪教學改革路徑
(一)編寫針對性、實踐性強的體育課程教材
迄今為止,適合新媒體時代的體育新聞實踐類教材很少,大多數教師都是根據自身的經驗進行教學,都只是對體育新聞采訪的某一方面或環節進行講解,缺乏系統性。因此,從事體育新聞采訪的教師應編寫側重實踐類的教材,并針對體育新聞目前的教學情況充分汲取學生和專家的意見,編寫一本較為全面、系統的介紹體育新聞采訪的教材,以此提高體育新聞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3]。例如,《體育新聞采訪教材》這就是一本為體育新聞采訪的范本,已經列入了遼寧省規范用書的名冊之內。
(二)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體育新聞教學中,“采、寫、編、評”是重要的四部分,而采訪作為四方面的首位,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體育新聞的成敗首先就取決于采訪這一環節。在傳統課堂上,一直遵循“教師講,學生記”的模式,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成分較少。但體育新聞采訪講究的是方法與技巧的熟練,側重于實踐,而并不是靠記筆記就可以輕松得到的。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一些著名體育記者對賽事的播報作為切入點,并把理論帶入其中,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對一個體育賽事采訪的關鍵點。同時,要注意這些案例要具有時效性,來提高學生對體育新聞的敏感度。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組織學生觀看一些體育賽事的采訪或者一些訪談節目,例如東方衛視的《可凡傾聽》、安徽衛視的《魯豫有約》、中央電視臺的《面對面》《焦點訪談》,這些都可以為學生的采訪提供一些參考。
(三)加強校內和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原則
就校內實踐基地而言,在高校都有廣播臺、網絡中心、校報等媒介,體育新聞專業的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平臺設置一些體育新聞播報欄目,讓學生在采寫編評四個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此外,還可以利用專業實踐社團基地來進行實踐,利用體育新聞社、體育新聞攝影展等社團提高自身對新聞的敏感度。就校外實踐基地來說,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來引進校外的項目進入校園,實行“校企合作”,對于本市或本省一些重大體育賽事的采訪或者后期任務的完成,可以依托體育新聞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來更好地為賽事服務。
體育新聞采訪是一項側重于實踐類的課程,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的體育新聞采訪教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對體育新聞采訪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大勢所趨。只有這樣才能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我國的體育新聞教育事業方能長盛不衰。
參考文獻:
[1] 張嬌嬌.“融媒體”時代地方院校新聞采訪課程教學改革方法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6(9).
[2] 王如一.“融媒體”時代新聞采訪教學改革的目標與路徑[J].教改教法,2013(9).
[3] 劉穎錄.新媒體時代體育新聞采訪教學改革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6(8).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