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雨
[摘要]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命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經典作家在追求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道路上,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思想財富。但是,歷史發展到今天,在人的本質、人的自由解放的歷史條件、實現路徑等問題上仍然存在諸多誤解,需要從哲學視角展開反思,加以正本清源。
[關鍵詞]自由而全面發展;民主;類本質;卡夫丁峽谷;人間天國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7)02-0010-05
英國哲學家賴爾說:“明智的漫步者盡管不是不停地卻總要偶爾地回頭看看,把他所走過的地方同他剛才走過的地方聯系在一起思索一下。對于思想家來說,盡管不是不停地然而卻總是偶爾地去回顧確定一下他所追隨的思想路線和出發點,同樣也是明智的。”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人類社會展現了既波瀾壯闊又艱難曲折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運動。當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實際歷史進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發生碰撞并引發巨大爭論時,我們有必要返回共同的思想起點,從哲學層面反思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一基本主張,汲取新的精神力量,尋求人們繼續前進的真理之光。
一、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命題及其歷史演進
從馬恩、列寧、毛澤東到鄧小平,馬克思主義在不斷發展中積淀了豐富的思想觀點和內容,但不管多么豐富,卻有一個核心命題貫穿其中。這個核心命題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就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自由和民主。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批判資本主義?在他們看來,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不自由也不民主,而推翻這個不合理社會,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就是為了根除資本主義的不正義,使人民自由、解放和當家作主成為現實。經典作家為推動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自由民主事業,推動社會發展進步,付出了巨大努力,為后人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馬克思、恩格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1894年,意大利社會黨人卡內帕致信恩格斯,請他用盡可能簡短的字句,為《新紀元》周刊題寫表述未來社會主義紀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回復說,除了從《共產黨宣言》中摘出一段話之外,再也沒有更合適的了:“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段話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馬克思、恩格期在《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中,稱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社會為“自由人聯合體”。顧名思義,新社會是“自由人聯合體”,不再是那種“強制性集體”。馬克思指出:“以當時已經發達的生產力為基礎”,人們聯合為一種“集體”?!霸谶@個集體中個人是作為個人參加的”,“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他告誡世人:“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睋Q句話說,自由人聯合體、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幾乎貫穿于馬克思一生的理論創作成果,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再到其他一系列著作、筆記和書信,他關于社會歷史演進的觀點發生過諸多變化,但唯有人類自由民主、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其核心思想和最高價值取向,卻得到了一以貫之、愈益成熟而充分的闡揚。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和《哥達綱領批判》,都講到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以及這個階段無產階級專政的功能。這種專政區別于舊制度的功能,就在于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民主。為此,他明確提出了限制“國家的自由”這個重要觀點:“自由就在于把國家由一個站在社會之上的機關變成一個完全服從這個社會的機關;而且就在今天,各種國家形式比較自由或比較不自由,也取決于這些國家形式把‘國家的自由限制到什么程度。”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依法限制政府公共權力,防止隨著歲月流逝,那些掌握公共權力的人從人民公仆蛻變為欺壓人民的主人。
(二)列寧: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
自由與民主密切關聯。社會主義必須在促進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命題和最高追求上有所作為。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基礎性保障條件,就是人民的民主權利得到落實?!豆伯a黨宣言》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列寧認為,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并不存在真正的自由的民主。他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運動中提出,俄國可以首先打破世界帝國主義的薄弱鏈條,掀起革命,奪得政權,通過建立社會主義落實人民的民主權利。
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要求,就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作為開啟社會主義新紀元的偉大領導人,列寧在《論面目全非的馬克思主義和“帝國主義經濟主義”》一文中明確提出“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的著名論斷。他說:“不實現民主,社會主義就不能實現,這包括兩個意思:(1)無產階級如果不在民主斗爭中為社會主義革命做好準備,它就不能實現這個革命;(2)勝利了的社會主義如果不實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所取得的勝利”。
1918年,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中進一步指出:“無產階級民主制的社會主義性質就在于……,廢除了選舉上一切官僚主義形式的手續和限制,群眾自己決定選舉的程序和日期,有撤銷被選舉人的完全自由”。他進一步提出了“社會主義民主制”概念,闡明無產階級民主與社會主義民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社會主義民主具有覆蓋更廣的國家性,是工人階級奪取政權后確立的民主制國家形態,是包括社會各階層在內有全體人民的民主。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在經濟建設領域積極推行民主集中制??梢哉f,落實民主集中制,是列寧晚年一直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標。他要求蘇維埃國家機關公開接待人民群眾來信來訪,不需要檢查來訪群眾證件,將民主集中制真正推廣到整個國民經濟建設和行政管理領域。
(三)毛澤東: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中國”
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歷史包袱沉重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全新事業。毛澤東說:“中國缺少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兩件東西:一件是獨立,一件是民主。”為此,他明確提出必須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中國”,必須走“民主”新路,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起來監督政府,唯有這樣才能走出幾千年傳統中國的“歷史周期律”。
為探索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毛澤東撰寫了《新民主主義論》《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思想的論斷。但從當時的具體情況看,他顯然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法律制度對民主的規范和保障作用,認為“民主這個東西,有時看來似乎是目的,實際上,只是一種手段?!北热纾R克思、恩格斯、列寧認為,民主集中制應被確立為一種必須堅持、不能動搖的黨內政治生活制度乃至國家制度,而不能僅僅作為一種可以隨時啟動或關閉的政治過程。為此,必須探索建立一整套維護、保障和促進民主的法律制度體系,而毛澤東則堅持從“手段運用”角度看待民主。毛澤東的這一思想發展到后來,直接釀成了“文革”中盛行的無法無天的“大民主”,其結果是把民主變異成離開法制軌道、帶有濃重人治色彩的“民主”,讓人們踢開一系列法律制度,踢開黨委領導制度去“造反”“鬧革命”,引發了一場全局性的動亂。“文革”的歷史教訓,反映了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走向成熟的復雜性艱巨性,必然在理論和實踐上是一個需付出艱辛曲折的探索歷程。對此,鄧小平深刻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律傳統很少。解放以后,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
(四)從鄧小平到習近平:民主必須制度化、法治化
鄧小平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落實人民自由、民主權利的思想非常豐富。他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等講話中說,解放思想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民主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條件。落實民主必須著眼于健全和完善制度,因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如果不堅決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币扒袑嵏母锊⑼晟泣h和國家的制度,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可以說,在看待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問題上,馬克思、恩格斯更加注重在生產力高度發達、從而經濟社會發育高度成熟基礎上實現自由和民主,列寧、毛澤東更加注重變革生產關系,通過推行公有制、計劃經濟、“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保障和促進人民當家作主。而鄧小平則更加清楚地看到,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中國發展民主,發展生產力和健全法制更帶有基礎性和現實意義。正是在這條思路上,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帶領人民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不斷擴展社會主義條件下自由民主的時代內涵,大力倡導“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公民意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把“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寫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提出并大力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這一切,都表明馬克思主義至今依然是人們追求自由民主的理論旗幟,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始終是共產黨人的最高價值追求。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實現進路反思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命題和主導價值,“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貫穿于其基本范疇、基本理論觀點中,體現在其基本立場和基本方法上,在不同理論層面展現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生產方式、社會形態演進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相互交融、辯證互動的內在聯系。對此,傳統教科書給出了比較“成型”的解釋。而問題在于,教科書的現成結論,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理論中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內容?在多大程度上更切近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論本質和時代要求?對此,有必要結合上述經典作家的有關論述,從哲學層面進行進一步反思。
(一)自由全面發展不是向人的“類本質”復歸,而是在不斷細化的社會分工中全面展開
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馬克思在其理論成熟期《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等著述以及大量的通信和筆記中,都有系統的闡發。這里,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人”是什么?
費爾巴哈說:“人”是一種“類”,其本質是“類本質”。也就是說,人成其為人,天生就有一種“前定本質”,即人人共有的、區別于動物的類特性,如人人都有理性,是從事理性實踐的主體;再如人都有善性,是生活中“愛”的主體,而動物只是從事感性本能活動的客體。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從一定意義上說,思想史上的性善論與性惡論一樣,都是“前定本質論”。就此而言,所謂“類本質”,無非是說人先天就是善的主體(類),只是后來發生了異化,被宗教、私有制異化了,成為被欺騙、奴役的客體,成了丟失先前美好本質的“非人”。而未來理想社會克服異化,就會使人由“非人”復歸到“人”,復歸到人的“類本質”。在哲學思想史上,黑格爾、費爾巴哈和青年馬克思,雖然理論進路不同,但都同樣認為,人具有某種“先天本質”,斷言異化是對某種前定的、本真人性的“背離”。因而,都主張批判和克服異化,從而實現向那種前定的本真人性復歸。這樣,人類歷史的發展,就可以簡化為如下公式:“人一非人一人”,或“人性本真的原始共產主義(人)一人性被異化的私有制社會(非人)一人性在更高層次復歸的共產主義社會(人)”。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就是在這種“人一非人一人”的先驗異化史觀影響下寫成的。
追求回歸“本真”、復歸“類本質”的邏輯,不僅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存在,即使在今天學術界也很流行。一些人常把克服異化、向人的類本質復歸,誤解為馬克思的成熟觀點。與這種誤解相聯系,把人的能力全面發展,理解為一切分工消滅后的結果,或者是個人能力能夠囊括一切分工“360行行行都能干”的結果,這是不符合人類歷史發展實際和文明演進趨勢的。當今世界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從生產領域到科技領域,都不只是360行能概括的了。種類繁多的行業和專業,除非人“復歸”到神或上帝,否則再怎么“全面發展”,也無法全部勝任。實際上,對于這個問題,馬克思在寫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之后不久就意識到了,他發現上述異化史觀有問題。所以,從1845年起,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特別是《哲學的貧困》以后的著述中,就已經不再從“類本質”出發,而是從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個人出發,用“社會關系的總和”闡明人的本質。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本質都不是先天前定的,而是后天生成的,是人后天在與各種社會關系的契合中活成的。由此,進一步探討了社會分工對人的本質進化的正面價值:社會分工與人的職業分化、能力專門化、差別化不是萎縮,而是一體化擴展;隨之,人們活動和能力差異性和多樣性也不是弱化,而是不斷得到強化,日益彰顯出鮮明的獨立個性。職業專門化、特殊化帶來的是生活多元化,它們表面上造成了個人能力片面化,而恰是這種“片面化”,才愈加凸顯著人們的不同個性以及個性的豐富化。哈耶克說:“正是由于人們實際上是不相同的,因此,我們才能平等地對待他們?!眰€性的豐富化,呈現出的恰恰是人類總體全面性、豐富性。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就在這種無論個人還是集團都無法操縱的獨立個性,即共同性與相異性的相互作用中不斷得到實現,使社會發展成“有機協作”的整體,這就是馬克思說的“自由人聯合體”。
(二)自由全面發展不是無條件“跨越卡夫丁峽谷”,而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具體展開
當年,馬克思、恩格斯曾經預言,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將首先掀起社會主義革命,同時實現社會主義,這就是“共同勝利論”。然而,19世紀70年代中葉以后,他們通過研究俄國等東方國家的歷史特點和發展趨勢,發現后者有可能不必經過西方式發展路徑,先于西方建立社會主義。20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表明,“共同勝利論”沒有得到現實驗證,而先經馬克思后由列寧提出的繞開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一國勝利論”則被歷史發展所證實。
毫無疑問,“共同勝利論”與“一國勝利論”,并不構成彼此想到否定的邏輯,兩者適用的時空范圍和發展尺度不同。前者立基于西方發達社會條件,以生產力和物質生活高度發展為前提,意味著人類對資本主義的總體性超越。而后者,則落基于東方國家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狀況。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建立的社會主義,并不是在總體上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意義上講的,也不能依據高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的社會條件”,搞所謂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和計劃經濟。對此,馬克思明確指出,東方國家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把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來。”所謂“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實際上就是“繞開”,而不是人們長期解讀的“跨越”。不是通過跨越那個峽谷而建立起“另一種”類型的社會主義。由于建立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條件下,它通向理想社會所需的歷史條件,恰恰是要把“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來”。這一點,用今天的語言表達,就是“改革開放”。怎樣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它既包括經濟現代化,也包括國家治理現代化,把公權力關進制度“籠子”,落實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權利,促進人的現代化、人的精神的現代化。改革開放,就是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基于不發達歷史條件向更美好社會邁進,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最切近的路徑選擇。
(三)自由全面發展不是用“人間天國”規劃現實,而是在現實的建設性、可持續性改進中逐步展開
共產主義作為未來理想社會,與傳統哲學所謂“本體世界”“彼岸世界”“理想國”等觀念,是在同等意義上講的嗎?的確,在哲學史上,“本體世界”是從“此岸世界”抽象出來的,柏拉圖把它規定為超然于“現象界”之上的“理想國”。這個理想國在基督教里是人們救贖以后升入的天堂。天堂是人們在造物主引領下追趕的太陽。天堂盡管遙遠,但塵世里的一些人總是期盼有救世主,帶領他們以彼岸本體世界為圖景,“設計”和“安排”此岸世界,由此建立“人間天國”。曾幾何時,人們即使生活在生活資料短缺、禁欲、遍布“類宗教”道德審判的“平均主義”年代,仍然幻覺自己正以“跑步”速度,坐在結扎在一起、畝產據說十幾萬斤的稻穗上,騎在一噸多重的豬身上……宣布類似當年猶太人傳頌的“彌賽亞預言”正變成現實,人間將建立起“上帝的國”,到處都會有蜜、奶、酒如水一樣流的豐饒景象。而無數歷史教訓,更應使后人明白,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深刻,并不完全在于倡導共產主義,更在于把這個主義建諸于人的自由趨近于“全面發展”的可行性現實實踐上。共產主義并不是一個上帝的天堂之國,而是立足于現實改進,尋求達成像經濟學上講的那種“帕累托改進”(Pareto improvement)與“帕累托最優”(Pareto opdmality)的有機統一。帕累托最優是公平與效率的“理想狀態”,而帕累托改進才是通向它的現實路徑和方法,現實的道路只能在建設性、可持續性的改進中展開。
因此,共產主義決不訴諸任何救世主的“類宗教”,也不是超然于“現象界”之上的“理想國”。它在現實的自然歷史進程中生長出未來,而不是反過來,靠懸設一個未來“天堂圖景”,用它來人為地操作、安排現實生活。它的一切,都訴諸于對現實豐富生活世界的改進,但這并不影響現實世界的豐富性。用馬克思的話說,它追求的決不只是一種單一顏色的玫瑰花。用恩格斯的話說,它只是一條無限趨近于數軸的漸進線。用張聞天的話說,我們的遠大理想,就是讓人們過上現實的理想生活。用習近平的話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