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孟翔飛



[摘要]棚戶區改造是我國政府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而推出的一項民心工程,東北三省實施振興戰略中相繼開展了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工程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東北最為龐大的安居工程。本文用文獻分析的方法從文獻來源、文獻內容角度對棚戶區改造主題的文獻資源進行分析,時間跨度為近五年,資源來源為CNKI數字資源。通過對文獻的分析,可見棚戶區改造專題研究具有地域性,涉及范圍廣泛,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領域,意義重大,對于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優化產業結構,增加社會就業,體現了社會公平、公正,更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和穩定。
[關鍵詞]棚戶區改造;文獻分析;CNKI數據庫;中國國家書目中心
[中圖分類號]G253;F2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7)02-0068-04
棚戶區改造是我國政府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而推出的一項民心工程,難度極大,不僅涉及搬遷、改造等復雜工作,還面臨著資金配套等壓力。2005年起在東北三省實施振興戰略中相繼開展了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工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東北最為龐大的安居工程。從2009年開始,全國開始對國內煤炭采空區、林場、農墾及華僑農場中棚戶區進行大規模的改造。2013年改造各類棚戶區320萬戶以上,但與全國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棚戶區改造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4]36號)的要求,各地區編制完成2015-2017年棚戶區改造規劃,應突出前瞻性、科學性。本文用文獻分析的方法,從文獻來源、文獻內容角度對棚戶區改造主題進行分析,以期對棚戶區改造問題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棚戶區改造研究文獻資源來源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清華同方公司開發研制的中國知網CNKI(中國知識資源總庫)為統計源,該數據庫具有文獻量大、收錄全面、檢索途徑多等優點。檢索時間為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檢索主題為“棚戶區改造”,文獻來源包括: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特色期刊、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國學術輯刊全文數據庫,共計文章13669篇。
(二)分析方法與指標內容
采用文獻計量法,從數據庫中設定主題,并設置發表時間、來源等字段內容,利用辦公軟件Excel對各項數據進行處理,得到相關數據。
(三)統計結果分析
1.總量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共收錄13669篇主題為“棚戶區改造”的文獻,平均每年約2734篇,具體文獻量見表1。
以上數據統計的這些文獻資源主要涵蓋社會科學、哲學與人文科學、信息科技、經濟與管理科學、農業科技、工程技術、基礎科學等。其中信息源來自于期刊的數量為2249篇,占總文獻資源量的16.5%;來自于報紙的數量為11143篇,占總文獻資源量的81.9%;來自于碩博論文的數量為169篇,占總文獻資源量的1.24%;來自于中國會議論文集的數量為49篇,占總文獻資源量的0.36%。可見,絕大部分的文獻源來自于報紙。通過搜索引擎發現,發表量前十名的報紙為《中國建設報》《黑龍江日報》《吉林日報》《蚌埠日報》《陜西日報》《城市規劃通訊》《金融時報》《韶關日報》《城鄉建設》,其余為其他地方性日報。
2.基金資助。近5年,棚戶區改造研究間涉及基金項目3項,刊發基金資助論文29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篇,占總量的6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篇,占總量的24%;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篇,占總量的7%。
國家科學基金項目都是經過各科學基金組織嚴格審查才批準的,只有達到較高研究水平,在當前處于科研前沿的課題和作者群體,才能得到基金資助。因此,由基金項目來源和比例可以看出課題和作者學術水平的高低。根據以上數據,我們分析得出:基金資助比例級別高,體現了政府重視棚戶區改造的研究和發展,也表明我國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在從事棚戶區改造研究。同時,國家對棚戶區改造的關注和大力支持,也會對棚戶區改造的研究有巨大幫助。棚戶區改造既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發展工程,在黨中央高度重視下不斷取得長足進步和發展。
二、圖書資源
(一)來源于CNKI scholar
通過CNKI scholar數據庫,搜索主題為“棚戶區改造”,檢索出圖書14冊,出版時間為2007-2013年,見表2。
(二)來源于中國國家書目中心
通過中國國家書目中心(China nafional Bibhography Center),搜索條件設置為“棚戶區”,檢索出如下書目,見表3,與CNKI scholar數據庫重復的不再錄入。
三、文獻內容分析
(一)時間性和地域性
通過以上數據和來源分析,棚戶區改造專題研究具有時間性和地域性,時間多集中在2012年,以遼寧地區棚戶區改造為主題的內容較多,從內容分析看,情況真實詳盡,數據翔實可靠。
《莫地的變遷——內城貧困區整體改造與社區治理研究》(孟翔飛著),這是一位經濟學者從社會學視角研究“城市住房問題”的新成果,提出了對中國城市化走向的獨特思考。這本專著以莫地棚戶區為個案,去厘清棚戶區如何成為“貧困XN"的歷史過程,讓我們學習了一個城市社區的規劃和變遷。棚戶區改造工程對遼寧的影響廣泛而深遠,目的是切實改善百姓住房條件。“棚改后的莫地新區,總面積35.2平方米,106棟樓,6329戶,15723人。歷時三年的棚戶區改造,經過三期工程建設,莫地溝徹底改變了舊模樣,現在是一座花園式的社區,環境清新、整潔、優雅。”
“棚改前,家庭收入最低為50元/月,這些家庭是低保戶家庭,生活的來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救濟,最高收入為4000元/月,家庭平均收入為711.01元/月;棚改后,家庭收入最高達6000元/月,家庭平均收入為1343.63元/月,比棚改前提高約1倍;但搬入樓房后,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棚改前,家庭平均消費為487.99元/月,棚改后為882.10元/月,提高了約1倍。雖然生活成本增加,居民的消費水平提高,但居民的生活質量總體上得到了提高。”“統計結果顯示,從2005年到2011年底,遼寧省全省實現棚戶區改造共計2910萬平方米,共改善了70.6萬戶,211萬棚戶區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條件。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由不足10平方米增加到人均20平方米左右。”
(二)理論性和系統性
通過數據調研、文獻分析發現,2012年以前,關于棚戶區改造問題的研究,理論方面還存在著欠缺,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也缺乏研究,關于棚戶區改造媒體報道較多,理論性、系統性研究專著少。但是在《莫地的變遷一一內城貧困區整體改造與社區治理研究》(孟翔飛著)一書中,有了實質性的改變,在本書的序言中這樣評價:“孟翔飛同志素以經濟學的視角研究城市化問題見長,當他接觸到棚戶區這一城市貧困區改造的實際困難,發現單純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無法解決這個屬于世界性的難題。于是他在攻讀社會學博士后期間,到美國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做高級訪問學者,就中、美內城貧困區的改造問題進行了對比研究,通過實地調研和理論研究,尤其是他看到2005年始于遼寧的大規模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僅僅幾年的時間,就解決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棚戶區問題,破解了世界性的難題,深受震撼和啟發。”
《莫地的變遷——內城貧困區整體改造與社區治理研究》作者認為:棚戶區改造的巨大成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提出了中國內城貧困區整體改造與社區治理模式,這既是對遼寧棚戶區改造經驗的總結和“棚改精神”的理論升華,也是對中國內城貧困區整體改造與社區治理范式的理論探索。
(三)棚戶區改造問題研究熱點分析
通過文獻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幾年來,國內學者專家聚焦棚戶區改造問題,并進行了深刻系統的研究。
1.棚戶區的形成問題。《城市化進程中低收入居民住區發展模式探索——中國遼寧棚戶區改造的經驗》(倪鵬飛等著)中這樣闡釋遼寧棚戶區的形成:“遼寧省棚戶區的形成與演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中國成立之前,遼寧省部分城市礦區初步形成連片工棚;第二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特別是在計劃經濟時代,隨著工礦企業數量的增加,當時的工礦企業興建了大量的產業工人家屬區,工棚規模迅速擴大,棚戶區初步形成并不斷擴大;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后,隨著工礦企業的關、停、并、轉,大量產業工人失去工作,居民自身無法改善住房需求,住房質量不斷退化,加上市場的過濾機制,棚戶區最終形成。”
2.棚戶區改造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對國家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棚戶區改造是惠民生與保增長相互促進的重要舉措,對社會和諧和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棚戶區改造是我國安居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完善我國住房保障體系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加快推進了我國城鎮化進程,有效解決城市內部的二元矛盾,也是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的具體體現。
3.棚戶區改造的外部環境。棚戶區改造的外部環境包括經濟、人口、城鎮化、土地資源、房地產、產業結構等。遼寧省的棚戶區改造,在城市規劃、融資、土地使用、社會參與、城市發展、社區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可供發展中國家借鑒的經驗。這種模式的核心是政府主導,即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區參與。群眾既是棚戶區改造的受益者,同時也是棚戶區改造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倪鵬飛認為遼寧在棚改中,采取土地劃撥和出讓相結合的土地供應方式,把土地出讓所獲土地收益用以支持棚戶區改造項目,另外,在新建回遷小區內安排部分商業開發用地,完善棚改新區商業和公共服務功能,同時籌集資金反哺棚戶區改造新區建設,以商補住。
棚戶區改造可以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提高了土地使用價值,盤活存量土地,為城市發展提供了空間。不但可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還可以增加住宅有效供給,緩解了住房供需矛盾,穩定住房價格。
4.棚戶區改造的相關政策。棚戶區改造的相關政策包括房改政策、優惠扶植政策、地方性房改政策、拆遷補償政策等。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其中建設用地免稅政策主要包括: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免征涉及的印花稅、土地增值稅,免征或減半征收契稅、個人所得稅。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建設和通過收購籌集安置房源,執行經濟適用住房的稅收優惠政策。
5.棚戶區改造與房地產市場
“2008年四季度以來,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積大幅度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進度進一步加快,這對于提振信心、活躍市場、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促進住房消費和投資,實現保增長、擴內需、惠民生的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6.棚戶區改造模式。全國各省棚戶區改造模式,包括遼寧模式、西安模式、陜西模式、山西模式等。棚戶區改造的經典案例包括撫順莫地棚改建設模式、房山新型城市化建設模式、南昌萬壽宮改造模式、東北地區綠色發展模式等。遼寧省棚戶區改造宏觀上是對整個城市更新的過程,將城市原有的大面積低矮破舊區域拆除重建。在改造重建的過程中,盡最大可能保持城市文脈、有機秩序和城市機理,不但保留歷史文化底蘊,也使城市煥發新的生機。
綜觀這些研究成果,棚戶區改造要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重,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政府主導、多元融資,依法改造、確保穩定的原則。棚戶區改造意義重大,可以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區落后面貌,使得土地資源被合理有效利用和解決,優化產業結構,增加社會就業,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條件,體現了社會公平、公正,更大程度地促進社會和諧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