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艷 周光宇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本文以高職機械類專業為例對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調整改革、師資隊伍的建設、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考核評價標準改革、管理機制的改革等是否適應供給側改革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希望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和發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高職 供給側人才 培養質量 創新
一、供給側人才培養質量改革研究的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五”開年之初的一次經濟會議上指出,推進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個發展戰略重點。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提升。
國家發改委2016年編制出臺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解決企業技工荒的重要手段。這也為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支撐,預計未來職業教育行業將迎來快速發展期。
2016年7月,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省教育廳聯合印發了《遼寧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養規劃》,就“十三五”時期高校人才培養工作進行部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增強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加快提高高等教育服務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能力。因此,改革供給側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成為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供給側人才培養質量改革的必要性
1.高職人才培養質量適應供給側改革是大眾化教育必須研究的首要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是大眾化的教育。目前,國內高職院校有1300多所,占普通高校的半壁江山。遼寧普通高校116所,其中高職院校51所,因此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關系到許多家庭和用人單位的利益。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終身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抓好教學質量。
2.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是否適應供給側改革與學校生存發展息息相關
高職教育起步較晚,社會認可度低,教育體系不完善,教學質量不高,學生就業質量差等問題直接影響高職的生存與發展。從長遠看,高職教育是企業的供給方,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質量決定學生畢業后就業,學生的就業決定學校的招生,招生決定高職院校的生死存亡。所以,高職教育同樣要去庫存、補短板。高職院校的立足點應放在改革傳統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3.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是否適應供給側改革與地方經濟建設發展息息相關
職業院校要大力加強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優秀的人才可以給企業注入新鮮的血液,利用學校所學的先進的學習手段、學習方法,影響企業的創新能力,給企業帶來新的活力,使企業有一種積極向上、刻苦鉆研的精神,利用企業的實際生產創新加工方法、工藝方法、管理方法,使企業向更高的臺階邁進。
三、高職供給側人才培養質量改革的措施
隨著年初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熱詞,對于高職院校,如何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筆者進行了走訪、調研,認為高職院校要以就業為導向,按照“主動適應、服務企業”的原則對職業教育的供給側進行改革,以求發展。
1.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質量要與供給側改革的方向一致
高職專業設置的供給側改革要在市場需求下進行調節,協調“需求方”和“供給方”,將專業結構性改革與經濟轉型升級緊密聯系,讓專業服務于經濟的發展,將指導專業建設與結構優化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改革重點。
以筆者學院機械類的專業設置為例,專業由原來的八個專業,現在調整為六大類,分別是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專業、焊接技術與自動專業、材料成型與控制專業,撤銷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激光加工技術專業。既體現了產業的轉型升級,適應了新技術、新職的要求,避免了人才培養與社會脫節,提高了高職教育對產業發展的適應性,供給側專業性改革是高職教育的一項重大改革,為打造一批新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
2.課程體系建設要滿足供給側改革的需要
課程體系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課程體系的選擇從屬于辦學定位與專業體系,各專業的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是構成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單元,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的對象、內容和水平。根據崗位要求進行課程體系的設置整合,優化課程結構,堅持以夠用、適度的原則,建立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根據崗位要求,整合課程內容,建設資源共享平臺,校企合作開發課程。
3.師資隊伍建設要符合供給側改革的要求
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建設,要抓“里子工程”,師資隊伍的建設要適應供給改革,去產能,去庫存,更新知識,適應新的知識結構。高校的管理者要推行“人才強校”的理念,高職院校要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目標,探索“雙師”教師隊伍的有效培養途徑、模式與機制。以專業教學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既“雙師”能力的提高為目標,以校企合作“項目驅動”為培養途徑,對在職教師進行定期培訓,形成教師能力水平提高的有效機制,為提升供給側人才的培養,教學質量提升的內涵建設提供支撐,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是職業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4.先進的實習實訓設備、實訓基地是適應供給側改革的基礎
隨著地方經濟建設的轉型升級,國家對高職院校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投入越來越大,許多院校建設了一批集教學、培訓、科研、生產等專業性的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現了資源共享,輻射周邊,進一步提高了實踐教學水平,形成具有特色的實習實訓基地。加強實訓室建設、實訓基地的管理,把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通過實習實訓,使學生進行感性認識,有利于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掌握,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把自己設計的作品加工成成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先進的實習實訓設備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5.創新的考核評價體系要適應供給側改革的要求
目前,高職院校基本上自己教、自己出題、自己考,不能科學地體現老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的院校也模仿許多專業性的考試,但是出題時由于沒有專業人士把關,造成所抽的題片面,抓不住考核的重點,致使考試出現了嚴重的偏差。
首先,按照系統的知識出題庫是正確的,但不同的章節,不同的課程考核的方法,出題量的大小都會有區別,要采用上機題與筆試、面試相結合,過程性考試與結論性考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多種考核方法,評價的主體也由單一的教師評價擴展為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評價相結合,使評價更真實、準確、全面地體現考核的公正性、真實性。
6.高職的人才培養模式要適應供給側人才培養質量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目標,結合地方經濟,形成具有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我國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接受方式,增加學生的實踐環節,注重理實一體,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信息技術,把枯燥的專業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學校從軟、硬件上進行投入,從創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機制上進行引導,保證學生能夠接受,并能增加學生的興趣點,通過制作產品、比賽等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7.高職的教學管理機制是適應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因素
高職院校的學生更應該多實踐,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出發,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主動地研究問題,加強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點比教條地管意義大得多,把有些管理、督導的權力放到二級學院更合適,因為二級學院更能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掌握學生的狀況,根據專業性質有針對地性地、靈活地解決問題。所以管理要從學校的寬泛管理與二級學院的細化管理相結合,使管理更有針對性、科學性。
8.學生的就業質量是評價高職院校供給側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依據
高職的教育一直提倡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學生的就業質量、專業對口率,收入等方面來評價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筆者和一些用人單位人事部門主管進行座談,了解學生的表現情況,包括專業技能、吃苦耐勞精神、團隊合作精神等,用人單位對學生整體評價較高,許多學生工作一年左右就成為企業的業務骨干,只要給學生滿意的薪水、一定的提升空間,學生還是愿意留在企業給企業服務的,學生也愿意有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進行供給側改革,提高學生就業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任重道遠。
四、結論
高職供給側人才培養質量創新改革立足以服務經濟發展為重點,優化人才培養結構類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需求導向、統籌兼顧的方法適應供給側改革要求,實現人才培養與需求的動態平衡,培養出適合企業需求、有一定責任感,勇于創新的新一代技能型、復合型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