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慧
學習環理論最早由美國物理學教授科普勒斯提出,他認為有效的教學可分為緊密相連且相互影響的三個環節,即概念探究、概念介紹和概念應用。隨著學術界及教育領域對學習環模式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學者在此基礎上對三環節的學習環模式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分析,并提出了五階段的學習環,即增加了“引入”和“評價”。
隨著“學習環”理論的不斷成熟,中職計算機教學開始引入該理論,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教學實驗的方式,對中職計算機課引入學習環模式進行研究分析。
一、中職計算機課程學習環模式的教學概述
1.學習環模式的教學過程
結合當前學習環模式的五階段理論,學習環模式的教學過程可描述如下。一是引入階段,即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情境,師生互動形成問題,并提出假設。二是探究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在教學情境內,對提出的問題和假設進行探究和分析,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三是解釋階段,在學生自主探究與分析之后,將得到的結論和假設進行驗證,看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則進行解釋,如果不一致則探究原因。四是交流與擴展階段,教師將學生分為小組,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得到的結果,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五是評價與反思階段,教師和學生對教學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總結收獲、反思問題,并進行完善和改進。
2.中職計算機課的性質特點
中職計算機課具有較強的職業性特點,其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較為突出。中職計算機課是面向現代社會而設計的一門現代化的課程,是中職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從中職院校課程設計來看,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學科,重在培養學生基礎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并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計算機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計算機的基礎性問題。
此外,中職計算機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素養和信息素養,使學生在進一步的計算機深造中具備堅實的基礎。中職計算機課具有基礎性、發展性、操作性強、普受歡迎、應用面廣、受限制性等特點。
3.中職計算機課教學中應用學習環模式的可行性
中職計算機具有突出的職業性特征屬性,學習環模式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應用是否能夠取得突出的效果,其具體實施是否具有可行性,這些問題需要理論分析和教學實驗來驗證。
首先,從理論方面來看,學習環模式是以探究學習理論為核心,并在構建主義和人本主義的基礎上,實施合作學習的過程,這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基礎要求,這使得學習環模式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實施具備了可行性。其次,從學生層面來看,中職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態和特點使學習環模式具備可行性,中職學生可塑性強,課余時間較多,積極性高,無升學壓力。最后,在學科與設備方面,計算機學科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自主或合作完成實驗,這是學習環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體現,而且當前中職院校普遍具備微機室及相應計算機軟件,為學習環模式的應用提供了基礎支持。
二、中職計算機課學習環模式的分析與設計
1.學習環模式的設計目標與原則
同其他教學模式相似,中職計算機學習環模式在設計上同樣需要明確的目標和原則。在中職計算機學習環模式的設計目標上,要體現計算機教學的知識性和技能性,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要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教學中還要注重教學過程、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看,學習環模式的設計目標還應包含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層面。中職計算機學習環模式設計需遵循遞進性、程序性、目的性、普遍性、學生主體性、情境性、科學性、實踐性、教育性、創新性和開放性等原則。
2.學習環模式的設計和實施過程
理論上的學習環模式只是一個框架,是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中職計算機課學習環模式的設計需要結合中職計算機課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與改進。其具體設計過程如下。
一是結合中職計算機課和中職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習環模式進行改進,設計“四環七步”的模式;二是課前環節進行學生分析,并結合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來分析學習需要,然后準備教學資料;三是問題呈現環節,在課堂上師生交流互動,分析學習內容并發現和提出問題,之后結合問題提出假設;四是問題解決環節,根據提出的問題和假設,教師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并對資料和問題、假設進行分析驗證,做出判斷并以小組模式組織作出結論,然后展示結論,小組間交流結論;五是評價和反思環節,對得出的結論和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和反思,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習過程、知識獲得、問題發現和情感態度。
三、中職計算機課學習環模式的教學實驗分析
該教學實驗樣本群體選擇筆者所在學校的2015級學生,以《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課程為教學內容,設置一實驗班和一對照班,實驗班采用學習環模式教學,對照班采用常規教學模式,實驗周期為一學年。
1.教學實驗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首先,提出教學實驗假設,假設學習環模式能夠使學生在知識掌握、學習興趣與態度、學習習慣、計算機技能、綜合能力、情感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現。其次,教學實驗的考評方式為測評、訪談與問卷調查,測評材料為中職計算機應用知識試卷、中職學生對計算機課的興趣態度調查表、學生自評和小組評價表、教師評價表。
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中的問題呈現采用學生探究形式,問題解決和評價反思采用教師演示和講解的方式。該階段主要涉及計算機及網絡的基礎知識,比如電子郵件的綜合運用、互聯網信息的查找方法等。第二階段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學生對網絡的理解和認識,提升學生“健康上網”的意識,以及鑒別網絡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第三階段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局域網組建各部件的操作與設置,以及組建局域網的方法和過程。在這個階段,問題的呈現依然采用學生探究的方式,教師在該環節主要扮演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過程分為課前環節、教學過程和教師課后反思。其中課前環節進行學生分析、學習需求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和環境準備等工作,教學過程分為問題呈現、問題解決、評價和反思等。
2.教學實驗數據統計
為期一學年的教學實驗結束之后,以調查問卷、訪談、期末測評的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測評,并收集相關統計數據進行分析。
從學生的測評成績來看,實驗班平均分為73 53分,對照班平均分為64.27分,組間具有明顯的差異。
訪談調查數據統計顯示,實驗班學生在計算機學習興趣和態度上,超過70%的學生認為“有趣”或“非常有趣”,認為中職計算機課“重要”。而對照班中有同樣選擇的學生占比則不足50%。
相關能力測評和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班學生在計算機基礎操作、局域網組建操作等方面較為熟練,而對照班學生則相對較差。
3.教學實驗結果分析
教學實驗的數據統計結果說明,在計算機基礎知識獲取方面,采用學習環模式教學的實驗班明顯好于對照班,這說明學習環模式教學能夠顯著提升中職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基礎,期末測評的結果也顯示,實驗班學生在基礎知識獲得、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表現均好于對照班,這說明學習環模式在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此外,在學習環模式下,中職生在計算機學習興趣、學習態度、情感價值等方面均表現得較為突出,這說明學習環模式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積極主動性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