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軒+南峰+金洪雁+孫云貴
[摘要]生態城市是信息化和生態文明的有機結合。文章以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為時代背景,在研究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生態城市空間結構的問題中,通過現有城鎮空間結構在功能、層次和協調性等方面的不足,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對城鎮發展和城市運行的巨大影響為契機,指出以數字信息為基礎的生態和智慧型城市成為中國城鎮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生態城市;智慧型;城鎮化;空間結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47
21世紀的主題是生態,人居城市的生態化是信息發展和環境文明的有機結合。隨著我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家的轉變,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據預測我國在未來十年間將有26億農民進城居住或完成城市化轉化。[1]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引發了一系列城鎮空間布局、產業結構和生態環境的發展失衡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并將生態文明作為新時期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基調。同時,在互聯網與信息技術革命的時代背景下,新型城市運行模式與居民生活環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以數字信息為基礎的智慧型城市開始成為中國城鎮發展的更新理念。
1生態城鎮化與智慧型城市的內涵
在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的快速膨脹和傳統鄉鎮的城市化變革,給居民生活、就業以及相應的產業布局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生態城鎮化,即是把生態文明的建設作為城鎮化發展的主題,統籌思考在城鎮發展中建設與人口資源、人文環境、產業經濟和社會和諧間的相互關系,以便民、和諧、宜居和低碳為建設基調,努力打造一種具有持續性發展能力的綠色生態城鎮模式。生態規劃是生態城鎮建設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將展望未來的生態理念與當前城市的既有規劃相“契合”,強調城鎮規劃的功能性、層次性和協調性,從而實現城鎮化發展的經濟生態與文化和諧。
在20世紀90年代,智慧型城市作為一種解決城市人口增長和相關城市化問題的戰略手段在發達國家首先被提出。在我國,隨著互聯信息化和數字技術的快速崛起,信息技術作為城市規劃、城市管理和城市運行的基礎手段快速發展。目前,關于“智慧型”城市的概念還沒有明確的定義,諸多學者常常將其解讀為“數字城市”“知識城市”和“創意城市”。[2]本文認為,“智慧型”城鎮是以城市數據信息為基礎,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城市建設和管理的現代化“智能”空間體系。
2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空間結構問題
21城鎮化發展速度快,空間結構設計功能性欠缺
城鎮界定于城市和農村之間,目前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主要有兩個類型:一是依托區域產業資源完成由農業、半農業向工業或服務業的轉化,實現居民生活質量的城市化提升,稱為“資源型”;二是依托臨近城市的地緣性優勢,通過地產開發和勞務輸出打造為城市邊緣的擴展地帶,稱為“依附型”。兩種城鎮建設的發展基礎不同,在空間結構的設計功能上也存在著顯著的區別。
“資源型”城鎮具有較強的自主發展能力,在城鎮化建設中根據自身產業能力向獨立性的城市化發展,如位于河北省的遷西、遷安兩個城市就是依托礦業和鋼鐵資源完成由縣級城鎮向城市化的轉變。這類“資源型”城鎮化在建設的空間結構功能上,容易發生由于自身產業限制而在空間設計上的天然弱勢,以及過于依賴產業資源而造成可持續發展空間過小。
“依附型”城鎮的建設發展主要取決于依托城市的發展戰略和區域政策的影響,在城鎮建設中基本從屬于某些大中城市的功能剛需,如承接了北京房地產需求的燕郊和保定、沙城等城鎮,以及受到冬奧會影響的張家口崇禮縣等。這類“依附型”城鎮建設的最大特征是在空間結構功能上的單一性,同時由于其依附的弱勢也存在著很大的發展風險。
22城鎮化發展規模大,空間結構規劃層次性不明確
我國城鎮化建設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發展規模大體現在城鎮化總體量和個體規模兩個層次。我國行政體制以城市為核心,即絕大部分城鄉農村的行政能力屬于對應城市的高階管轄。地方政府為緩解產業和居住壓力、以及提升政績的多重考慮,在國家政策的推行下大力發展下屬鄉鎮的城鎮化發展,盲目擴大建設規模,將著眼點關注在經濟動力上而忽視了城鎮建設在空間結構規劃上的層次性。
空間結構層次性是指城鎮在規劃建設之初應明確自身承擔的城市功能、現有基礎和發展優勢,將城鎮發展分類為城、區、鎮等不同層次,并為持續發展和功能轉型預留可用空間。“城”是指具有良好發展空間和綜合功能的區域,可以實現由縣鎮向城市的轉化;“區”是指具有良好發展空間和單一功能的區域,可以形成依附于城市的新型功能城區,如承接北京和唐山工業產業能力的曹妃甸區;而那些不具備產業和功能轉型的區域,則應積極尋找發展空間,準確定位發展層次。
23城鎮化建設定位高,空間結構模塊協調性不完善
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良好的城市化發展意識,在建設規劃中大多能夠體現空間結構的功能模塊性。“資源型”城鎮具有獨立的建設特點,行政模塊、商業模塊、生活模塊和產業模塊建設相對完整;“依附型”城鎮模塊也較為單一,往往只能形成單一的生活模塊或娛樂消費性模塊。
承接城市生活功能的模塊型城鎮具有較大的居住密度和日常性特征,在城鎮化的過程中不僅承擔了部分城市住房的剛需壓力,同時形成了農業轉化中的城市勞動力輸出,會形成較為嚴重的城鄉結合部交通壓力和文化差異矛盾,居民生活和城市運行成本提高。承接城市娛樂消費功能的城鎮模塊具有突出的季節性和局域性特征,即城鎮發展在空間結構上出現季節或局域性的不均衡。如何完善多空間模塊間的協調性和單一功能模塊的均衡性,是城鎮化建設在實現發展定位后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3生態與智慧型城鎮化建設的空間結構優化思路31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宜居性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快速發展是城市擴大和傳統農業轉化的雙重要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空間結構的規劃如何體現生態性主要從宜居性和文化提升兩個層面進行優化。
宜居性是指間空間結構規劃理念關注于當前城鎮居住的主要問題上,如城鎮開發過程中的生態破壞、綠化不足、生活配套不完善和交通擁堵等迫切生活問題,這類問題的解決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城鄉文化差異矛盾是近年來在城鎮發展過程中開始顯現的問題,從當下影響看并沒有得到政府和居民的普遍重視,由于居住人口的復雜性和文化差異引發的社會問題已不斷發生。通過加強城鎮社區建設和高質量中小學配套,是實現城鎮發展中文化提升的主要途徑。
32通過智慧型管理理念,打造和諧現代生活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早已突破了城鄉界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網絡的依賴性不斷加大。巨大的信息流在整個社會實現了無限制的流通,為實現城市和新型城鎮的協調性統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術平臺。在城市的擴展中,可以形成以城市為核心、周邊城鎮為功能模塊的協動性管理模式;城鎮也可以通過信息平臺把握依托城市發展脈絡,從而確定自身的建設目標。信息技術的發展沒有區域限制,沒有量身定制和經濟基礎的約束,為新型城鎮從生態型建設向智慧型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國城鎮化發展已進入較為成熟和重要的時期,各種早期快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開始逐步顯現。厘清現有城鎮建設空間結構中的存在問題,對更好地完善城鎮空間結構規劃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將生態和信息化的智慧理念引入到城鎮發展中,為城鎮空間結構規劃提供了良好的優化思路。
參考文獻:
[1]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48-54
[2]Komninos NIntelligent Cities:Innovation,Knowledge Systems and Digital Spaces[M].London:Spon Press,2002:198-199
[基金項目]本文課題來源:華北理工大學大學生生創新項目(項目編號:X2016148)。
[作者簡介]郭曉軒(1994—),男,河北唐山人,華北理工大學學生。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管理;通訊作者:南峰(1977—),男,河北張家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社會學,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