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華
【摘要】英語教學在聽說讀寫等方面一直不盡人意,由于缺乏相應的英語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學生的英語甚至存在著近乎空白的盲區。如何走出新課標下英語課堂教學評價的盲區就迫在眉睫。本文試從幾方面闡述這些問題與現象,以喚起大家對這些問題與現象的關注,更好地發揮英語課堂“教學評價”的“導向”功能。
【關鍵詞】英語 課堂教學 教學評價 新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新課程理念的傳播和新課程的實踐已經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和巨大的作用,作為英語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評價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評價理念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評價目標;引入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等。但是,對英語教學評價的研究大多關注的是考試內容及其對教學行為的反饋,缺乏對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有操作性并能有效促進學生英語能力提高的評價方式的探討。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當前英語課堂教學評價中普遍存在的被教師誤解或忽視的一些現象及問題,以喚起大家對這些現象和問題的關注。
一、“以考定教”VS“以學定教”
新課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理念已經被廣大一線教師所接受,并以此指導英語教學實踐活動。筆者在各類英語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中看到不少教師在新課的最后安排當堂檢測環節,旨在檢測學生是否掌握當堂課的教學內容。“當堂檢測是‘以學定教教學理念的顯現,學生達標率高也就意味著本課教學目標達成率高,用此方法比較兩節課教學效率高低是最客觀、最直觀的。”當堂檢測也只能檢測課堂教學三維目標中部分目標達成率,而不能以偏概全。若僅以此方式來評價課堂教學效率高低則還是在沿襲傳統的“以考定教”,而非“以學定教”,師生課堂活動將狹隘的局限在語言知識的講授與學習上,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也與英語課程標準背道而馳。
二、“展示型問題”VS“參閱型問題”
依據Long & Sato的分類,把問題類型歸納為兩種:展示型問題(Display Questions)和參閱型問題(Referential Questions)。展示型問題是教師為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根據事實進行的提問。問題多為表層理解,答案通常是唯一的。如:筆者提出的第一個問題:“Does the poet like the dog?”。參閱型問題是指提問者也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即教師為了讓學生鞏固提升并應用所學知識而提出的需要其進行思考、分析的問題。這類問題多需要深層挖掘,積極思考,通過探究而得出答案,通常答案比較開放。如:“Why do you think so?”,“What do you think of ...?”,“What can we learn from ...?”
三、“教師評價”VS“學生評價”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調控者,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起到“設置情境——加以引導——總結評價”的作用。但是往往教師比較注重前兩個環節,而忽視了“總結評價”評價這一環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即使教師進行了“總結評價”,比較常見的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的口頭評價,如:“Very good. Well done. Youre right. Good job.”等等。部分教師也會有意識引導學生進行同伴評價或自我評價:“Do you agree with him/her?/ Is he/she right?”或者用集體鼓掌、小組加星等方式表示肯定的評價。總體來說這樣的評價比較籠統,缺乏針對性,學生無法從這樣的評價中找到改進和努力的方向。
四、“教教材”VS“用教材”
語言知識是教材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很多教師將教材中的課文作為語言知識的重要載體,詳細講解課文中的語言點,不敢有絲毫疏漏。因為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學生才能學到知識。這樣“教教材”的做法存在兩個誤區:首先,學習語言不僅僅局限于學習語言點。有些教師孤立地講解某個語言點的意義和結構,并不能幫助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知識。其次,英語閱讀能力是一項非常復雜的能力,并不是學生認識了每一個詞句就能夠讀懂文本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需要理解文章的類型、結構,上下文各段落之間的聯系,作者寫作的目的與意圖等,同時也需要培養一些學習技能,例如猜測生詞的能力、推測和判斷的能力、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等。
“用教材”即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教師通過示范和演示,幫助學生培養學習策略和技能,學生通過運用學習策略和技能,反復實踐,閱讀學習更多的英語語言素材,從而為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雖說“教無定法”,“課堂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藝術創作”,廣大教師自然而然會從對課堂教學的評價中“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此可見,科學的評價體系是新課程理念和新培養模式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廣大教師只有真正理解把握新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才能把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和手段有效運用于日常教學中,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改進學習,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效率,幫助學校管理教學。
參考文獻:
[1]Nunan,D.1991.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New York:Prentice Hall.
[2]Tsui,A.B.M.1995.Introduc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M].London:Pen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