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摘要:我國的拉丁舞蹈在最近的幾年里取得了很大程度地發展,但是還是與國際拉丁舞蹈的水平有很大差距,國外的拉丁舞強勢主要體現在很扎實的拉丁基礎上面。 所以對于我們當代人除了要不斷學習研究國外優秀運動員的技術以及他們的相關文化外,還要重視其先進的拉丁基礎訓練方法以及科學的基礎訓練內容。本文章通過了查閱大量的拉丁舞基礎訓練相關研究成果與內容和文獻資料,對國內外的拉丁基礎訓練初步研究現狀有了一個總體的了解。
關鍵詞:拉丁舞;形體訓練;教學
形體訓練是舞蹈中的基礎練習,它是通過對身體形態和動作進行一系列基本和專項的練習,從改變和糾正生活中形成的不規范的身體姿態入手,培養立、行、坐等姿態和形體的美,使練習者具有健美的形體和富有彈性的肌肉,使舞者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比賽中都能擁有一個勻稱的形體。對于學習拉丁舞者來說,形體反映舞者的精神面貌,反映舞者的藝術造詣,是檢驗舞者美意識的主要標志。
體育舞蹈不僅是一種人體運動的藝術,并融形體、舞蹈、音樂三者為一體,橫跨體育、藝術、教育三大領域。運用肢體動作全面展示人體舞姿的藝術風格是體育舞蹈重要的審美特征。通過形體訓練可使人動作、姿態、眸視等肢體語言展示出婀娜多姿,雄偉有力,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現出人的青春美、健康美、力量美和形體美。舞種的不同,表現的美也不盡相同。拉丁舞自上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共分為五個舞種,倫巴舞大多數是表現青年男女愛情生活故事的,它的音樂纏綿,它的舞蹈優美而抒情,它那抑揚的韻律節奏和體態的表現力,使女伴能充分展現女性的柔媚;恰恰恰,音樂有趣,節奏感強,舞態花俏,舞步利落緊湊,在全世界廣流行;桑巴舞,音樂熱烈,舞態富有動感,舞步搖曳多變,深受人們的鐘愛;斗牛舞音樂雄壯、舞態豪放、步伐強悍振奮,是人們對它情有獨鐘的原因;牛仔舞以其音樂歡快、舞態風趣、步伐活潑輕盈的特點。
拉丁舞主要是通過身體的律動、力量、速度而展現美的一種舞蹈。至今拉丁舞水平與國外水平差距較大,歸其原因在拉丁舞訓練中大部分人一味的追求花步與技巧性,忽視了基礎的形體訓練。在高校教學中,很多老師和學生急于求成,只看重每學年學了多少套路和組合而忽視了基本的形體訓練;或者雖然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形體訓練但學生急于求成,練習時只練習套路組合和技術技巧,缺乏大量的形體練習,這些都造成學生在拉丁舞在表演過程中因動作展現力不足導致觀賞性大打折扣。因此形體訓練在高校拉丁舞教學中作用應該引起重視。
所謂的律動就是在身體胯部轉動之上,利用身體的擠壓與腿部向地面的完美加壓形成的。在此基礎上利用所帶來的反作用力使身體中斷做八字繞圓,讓自身的身體自然地舞動起來。律動是在拉丁舞音樂起到結束不間斷的運動,就像流水一樣是一種連續不間斷的運動,如果在跳動過程中學生胯部律動的幅度不大,或者根本沒有律動,那么整只舞跳下來給人的感覺就是身體僵硬,不協調,從而失去了拉丁舞本身所要展現的藝術特點,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沒有真正的掌握好胯部律動那么接下去的教學就很難進行。學生們只要在掌握好基礎的胯部律動,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拉丁舞的感覺以后,接下來的學習才能夠得心應手起來。
力量是人體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任何舞蹈都需要靠身體力量去完成,在教學過程中。研究表明,科學地應用強度法進行力量訓練,是最佳的選擇。采用較大負荷進行訓練(既:肌肉最大力量的85%左右),力量明顯增長,而肌肉體積增長效果較差。而如果以中等水平負荷訓練的話,肌肉體積明顯增長。假若在訓練中忽略訓練強度問題,而造成被訓練到的肌肉明顯增粗。強度訓練法保證了神經用力的高度集中與絕對肌力的發展,能使舞者在肌肉體積沒有特殊增加的情況下,使相對力量得到顯著提高。嚴格控制訓練強度問題,應用強度法安排課堂訓練,完全可以解決舞者的力度問題,使舞者在表演過程中展現力量美。
身體速度訓練在教學過程中葉非常重要。舞者速度上跟不上節奏,尤其是快的節奏跟不上,就很難的踩到重拍上,在比賽或者表演的過程中會給人一種音樂與舞蹈部協調的感覺。速度的不到位也會讓很美的舞蹈變得沒有光彩,一個舞步能否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也要看速度的能力是否到位。
因此想讓拉丁舞在表演或比賽中給觀眾帶來美的視覺享受,注重基礎的形體訓練時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加強在拉丁舞教學中的基礎形體訓練就無法更好的展現拉丁之美,注重基礎形體訓練才能夠讓學生快速領悟拉丁舞的真諦,一次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舞蹈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3]鄭錦揚.舞蹈音樂概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5]樸永光.舞蹈文化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6]李仁順.文化藝術出版社[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7]金秋.舞蹈編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