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銥彬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成為新興媒介,網絡輿論也不斷演化。但是,由于網絡監管制度不完善、網絡信息真假難辨、網民不理性等原因,網絡輿論往往偏離了正常軌道,它表現的更為極端、破壞性更強,造成了不少悲劇,網絡輿論暴力的危害性逐步得到人們和政府的重視。本文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深入探究網絡輿論暴力事件的成因,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網絡傳播;輿論暴力;成因;對策
現如今,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以一種迅猛的趨勢發展,網絡已然從過去的一種純粹性的技術發展為現在的新興媒體,成為人們交流的第二種途徑。以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為基礎,網絡應用的廣泛性決定了中國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6年12月,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相較于以往的街談巷議與報刊的表達與評論,網絡的便捷性和公開性決定其成為反映社會風氣和民眾心理的最重要載體,同時也有效地提高了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福禍相依,網絡輿論的不斷發展在給社會發展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可能造成一定的負面效應。如今越來越多的公民聚集在網站論壇、微博等輿論平臺,密切關注社會時事,并發表個人看法,但由于觀點的不正確表達,評論往往演變成惡言惡語,逐步引發成網絡輿論暴力事件。
一、網絡輿論暴力的定義及“暴力”的特征
網絡輿論暴力是指一些網民在非理性情緒的控制下嚴重損害熱點事件當事人合法權益,在其物質或精神上帶來傷害并嚴重損害網絡環境的行為。網絡熱點事件一旦出現,”蝴蝶效應”會迅速顯現,引發無數網民的轉發或評論。其中不乏有那些利用此次事件滿足私欲,發表過激言論之人,或是被不理智的感情沖昏了頭腦之人,他們會罔顧事實,捏造出一些缺少相應事實基礎的言論,這些言論一經傳播,會被任意曲解,從而引發輿論風暴。
網絡輿論暴力由網絡輿論和輿論暴力組成,“暴力”一詞不同于傳統意義上以武力解決問題的行為,其大致分為三種,一是部分網民對熱點事件發表一些具有煽動性和攻擊性的言論,誤導事件調查走向,嚴重阻礙事件的進一步解決;二是存在于網絡上的語言暴力,即對事件當事人進行謾罵侮辱、圍攻誹謗,暴露私人信息等惡劣行為,從而導致網絡輿論往往偏離了正常的軌道,觸犯道德底線,以一種暴力的形式出現,并嚴重損害當事人的精神;三是現實中的暴力,即一些網民以正義者自居,對事件當事人的家人朋友進行騷擾、圍堵,行徑十分惡劣,嚴重影響當事人的日常生活。
二、網絡輿論暴力的成因分析
網絡輿論發展伴隨著人肉搜索、網絡水軍、網絡推手、謠言等名詞的出現,已如洪水猛獸,讓很多人談起輿論則如避蛇蝎。例如早年的人肉搜索第一案、南京虐童案或是近期的喬任梁抑郁自殺、臨沂女大學生墜樓身亡等事件,都在網上造成極差的反響。下面我將從主客觀方面來分析網絡輿論暴力的成因,分析現狀,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
(一)從主觀上進行分析
1.網民言論自由不受約束
言論自由是我國憲法所保障的一項基本公民權利,相比于傳統的言論表達方式,網絡言論極大的拓寬了人們的言論表達空間,人人都享有發表意見的自由,但網絡的匿名性和虛擬性讓網民擺脫了現實社會應遵循的約束力,他們的言論逐漸變得肆無忌憚。以去年最令人惋惜的喬任梁自殺事件為例,因幾句不當之詞,其微博下罵聲一片,喬任梁不堪忍受,終患抑郁癥而自殺,在其好友和圈內人士紛紛哀悼的聲音中,幾位好友因沒有發出悼念聲明被網友冠上了“道德綁架”的帽子,遭受了網絡輿論暴力。無獨有偶,類似事件時有發生,凸顯了如今網絡的混亂無序、網民的素養低下、情緒易變等特征,其部分原因在于網民對其言論的零責任。
2.網民情緒的過分宣泄,網絡參與素養不高
現實社會主流的價值判斷和道德審判是當今人們判斷是非的標桿,事件發生時,網友熱衷于對事件的道德方面進行審判,但受到認知能力局限和個人主觀意愿波動的影響,他們以道義為名,在沒有事實根據的基礎上對事件惡意評判,這些偏激的評論會迅速流傳并占據上風,一旦謠言四起,其他網民受到過激言論的感染,也會為發泄情緒而發表更具攻擊性的言論,諸如“某某某去死”、“人肉他”“滾出……”等惡意話語讓當事人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傷害,使得正常的輿論變成非正常的網絡輿論暴力,也深刻反映出網民網絡素養的低下。
例如成都女司機被打案件,從開始的女子被暴打到男子蒙冤,整個事件的反轉令人們措手不及,網民在調轉矛頭的同時,為何不反思自己是否是令男子蒙冤的推動者,反思自己言語對于女子的傷害是否難以挽回,事實上,當事件發生時,我們應當做的是在了解事實后進行理性的分析而非群體性的言語“施暴”,言語的暴力不僅不益于整個事件的發展,還會污染整個網絡環境。事件成就的不僅是這一男一女間的鬧劇,更是全網民的鬧劇。
3.利益的推波助瀾──以網絡推手為例
網絡推手受雇于為滿足自生利益的公關公司或個人,通過話題炒作制造虛假信息,或為錯誤言論造勢,或為吸引大眾眼球,讓網民不知不覺中充當了幫兇,嚴重誤導網民的價值觀,愚弄利用廣大網民的同情心和正義感。
(二)從客觀方面進行分析
1.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暴力的形成提供基礎
網絡技術的發展為信息傳播帶來巨大便捷的同時,也為網絡輿論暴力的發生帶來更大的可能。寬帶技術的發展讓實用信息的獲取變得便利化,言論的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微博以勢不可擋的趨勢迅速普及,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媒體。在微博中,每個人既可以自主發布信息,轉發并評論他人的信息,人與人之間的自由互動性在短時間內能產生巨大的話題討論圈。熱點事件發生后,通過無限的“轉發”、“評論”和“點贊”引發爆炸式的效應,將事件推向高潮。
2.社會矛盾日漸突出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階級更加多樣化,貧富差距拉大,各階級存在不同的利益需求。網絡輿論主體的廣泛性特征決定社會各界都能參與到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中來,其中中下層階級為主體,他們因較大的利益需求,用粗暴偏激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態度及訴求,在輿論中心形成某種主流意見,使事件的原本發展方向產生了偏差。
3.傳統媒體及相關事件處理部門的失職
網絡媒體雖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但傳統媒體仍在信息傳播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在熱點事件逐漸偏離應有軌道時,傳統媒體本應依據事實發表聲明,讓真相大白于天下,減少輿論對事件當事人的傷害。然而在現實中,傳統媒體或采取中立的態度,或罔顧事實轉發相關信息,并未起到輿論“領頭人”的作用。同時相關事件處理部門例如公安局、法庭等,因未及時采取正確的處理措施,從側面進一步助長了網絡輿論暴力的事態。
以“手術室自拍”風波引爭鳴事件為例,廣播電視臺在未對當事醫院和醫生進行采訪核實的情況下,只根據網友爆料對此事進行報道,導致該事件迅速成為微博熱門話題以及各大新聞網站的頭條。眾多網友對當事醫生手術室自拍的行為進行了狂轟濫炸,其中不乏人身攻擊。事實最終浮出水面,但對當事人的傷害已無法彌補。從這起由媒體推波助瀾釀成的輿論風波的反思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傳統媒體失職所帶來的后果。
4.網絡輿論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不普及
近年來,我國陸續頒布了數十部有關網絡傳播的法律性文件,這些文件雖對網絡媒體的運行及傳播條件等設立了限制,但在就“網民對國家網絡輿論監管的法律法規了解程度”問題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有57.22%的人并不了解我國網絡輿論監管的法律政策法規,調查對象中近有一半以上的人對國家網絡輿論監管法律法規幾乎陌生,以小見大,可見當自身遭受輿論暴力事件時,人們并不了解應如何尋求法律幫助,只能默默承受,引發網友更猛烈的攻擊。
三、網絡輿論監督對策研究
網絡輿論與輿論暴力只有一步之遙,稍有不慎,一石激起千層浪,就會引發網絡輿論暴力事件。因此如何找到一個制衡點,讓網絡輿論發揮積極影響而減少輿論暴力事件的發生,正確發揮網絡媒體的作用,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就成因分析提出幾點建議。
(一)正確引導社會心理
綜合主觀方面的成因分析,網民表現的沖動、偏執和易變等心理現象,是網絡輿論暴力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輿情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們渴望公平、民主、良好風氣等社會心理,因此社會管理者要重視并正確對待網民的意見,積極妥善地處理好網絡輿論熱點事件,同時政府可利用網絡與網民進行交流互動,深入了解社會民眾意見,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緩和社會不良情緒,促進公平,從而進一步提高政府的威望,就能在事件發生時減少有害言論的傳播,營造和諧、文明、有序的網絡環境。
(二)實行網絡實名制,限制網絡言論自由
習慣在虛擬網絡生活的人們,言論也變得沒有約束,在就“是否應限制網絡輿論自由”問題的調查研究發現,有76.39%的人認為應當限制網絡言論自由,其中有52.78%的人認為應當適當地限制,由此看出管理者實施網絡實名制已是民心所向,將沉迷于網絡虛假信息的網民拉出虛擬網絡,提高個人信息的準確度,發表更有責任意義的言論,避免惡意中傷他人的言論,那么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將變得更加安全可靠。
(三)加強網民素養教育,提高網民的法律道德意識
網民作為網絡輿論的主體,是網絡輿論的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正確積極的道德觀和良好的素養有利于更好地參與網絡。因此,為減少網絡輿論事件的發生,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網民道德素養的教育,教導網民文明上網,提高網民識別網絡信息的真假的辨識力,同時管理者對惡意宣傳不當言論的網民進行懲罰,發揮警醒的作用。
(四)完善相關法律并普及民眾
在當代法治社會,法治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我國雖頒布了有關網絡傳播的相關法律法規,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大部分民眾對于頒布的法律并不了解,不會合理運用,因此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依法對網絡輿論進行有效監管,同時普及法律,加大網絡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使網民認識到遵紀守法的重要性,讓網民知法用法,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讓網民對各種事件規范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顯得尤為必要。
四、結語
縱觀現如今發生的各例網絡輿論暴力事件,當事人含冤而被迫道歉的聲音仍在我們耳邊揮之不去,每個人都是網絡輿論的主體,我們任何帶有情緒化的言語都可能給無辜的人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推己及人,如果我們是熱點事件當事人,也許就能體會受害人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因此加強網民素養教育,理性對待事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政府也要加強監督,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立法機構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網絡輿論暴力事件的發生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參考文獻】
[1]黃永林.網絡輿論監測與安全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2]周蔚華,徐發波.網絡輿情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王騰曉.網絡輿論暴力現象及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9).
[4]王冬梅.網絡輿論暴力的形成機制及應對策略[J].傳播與版權,2013(08)
[5]常松.博客輿情的分析與研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