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寒
摘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在面對養老需求的同時,醫療需求也顯著增加,“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應運而生。本文梳理我國醫養結合過程中醫療資源不足、管理分散、支付障礙等問題,提出整合醫養資源的對策建議,以期“醫養結合”模式能實現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醫養結合;困境;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R197.1;C913.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01
一、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現狀概述
2013 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推動醫養融合發展”,努力探索“醫養結合”新形式,這回應了當下養老的醫療需求與醫養服務結合政策實踐的緊迫要求。“醫養結合”是一種無病療養,有病治療,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互相融合的全新養老模式。探索醫養結合資源有效多重整合的研究十分必要。
醫養養老模式現有三種模式:一是養老機構內提供部分醫療服務,健康咨詢、應急處置、就醫指導等護理醫療需求。二是醫院轉型為康復醫院、老年護理醫院。三是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兩類機構形成合作機制,老年人的醫、養、護相互銜接[1]。第三類醫養模式是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方向。本文所研究的醫養模式即第三類,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的合作模式。
二、醫養結合模式在實際中存在諸多的困境
(一)醫養系統分離,管理分散
醫養資源分散主要表現在分布分散和管理分散。我國的養老服務機構與醫療機構各成系統,互相獨立。當老年人面臨生活自理能力困境與醫療需求時,不得不在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家庭之間輾轉。同時治療費用增加,家中家庭的經濟負擔。管理分散,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各有運用的體系,互相之間缺乏明確的銜接。養老院內以養為主,失能老人、患慢性病老人多數被養老院拒之門外。
(二)醫養養老資源不足
醫養結合的各參與方積極性不高。從醫院角度看,醫療資源緊缺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三級甲等醫院,日常接診量幾乎都已達到極限,很難將更多的服務提供給養老需求的老人。
(三)“醫養結合”的醫保政策缺失
針對醫養結合,我國尚未出臺指導醫療機構或者養老機構開展醫養結合的相關條例,現有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大都是單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的合作,缺乏系統性的規劃。醫養結合的最大問題是醫保支付。老人的整體收入水平不高,特別是失能老人、或者慢性病老人。傳統養老機構在接收老人時,更多的是要求老人身體健康,付得起日常養護費用,這樣的養老機構入住的大都是沒有醫療需求的老人。而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收費較高,以北京市第一家開展醫養結合的養老院恭和苑為例,老人的月均養護費用為一萬元左右,高昂的費用導致部分真正需要該服務的老人因為費用問題被拒之門外。長期下去,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可能會陷入經營困境退回到傳統養老模式中。
我國的醫療保險支付范圍多限于在醫療機構內發生的醫藥費、床位費、護理費等,并不包括老年人在養老機構內產生的護理費[2]。而養老機構內的醫療點又不屬于醫保定點支付的范圍。醫養結合在支付上的障礙將影響醫養結合模式的推廣與可持續運行。
三、“醫養結合”養老資源整合的建議
(一)調動醫養機構的積極性
醫養結合的參與主體分為兩類,以”醫“為主的醫療機構和以“養”為住的養老機構。“醫”主要提供者為社區衛生所,老年醫院,醫院,“養”的主要提供者是養老院、托老所、日間照料中心、老年社會福利院等。要使醫養機構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開發自身資源,必須使醫養機構機無后顧之憂,又有充足人力物力。
宏觀上,需要政府發揮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合理規劃醫養結合的途徑,考慮現有的醫療體系與養老體系的狀況,整合現有資源,結合新的人口形勢,作出前瞻性的規劃,對社會力量參與醫養結合給予支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產業,引入競爭機制,提升養老服務質量,降低服務價格,使老年人在養老市場有更多的選擇空間。提升服務與監督能力,積極主動的為養老機構申請社保定點支付醫療點,對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服務部門進行指導,增加設立康復醫院、護理醫院等以養為主的醫療機構。加強監督,制定可行的細則,促進一樣產業可持續發展。創新服務形式,對進入領域內的公辦機構與民間組織同等對待,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激發市場主體的能動性,提高醫養服務效率。
(二)強化醫養一體,加強醫養人才供給
建立起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的聯系機制,暢通轉診機制。老年人對醫療資源的需求是巨大的,養老的主要載體是養老機構。多數養老機構無序配備全科醫生,只需要與專業醫療機構建立起出診、會診、轉診的明確規則,當老人出現疾病突發時能得到及時的治療。由醫療機構給予養老機構內的日常護理人員專業指導,日常老人的健康監測由日常護理人員完成即可。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如社區衛生所、村衛生室也可主動設置在養老院內或附近,真正實現“老人不動,醫院動;醫院不動,醫生動”。培養專門的醫養結合所需人才,對40、50人員開展醫療技能培訓,所有養護人員持證上崗,由財政承擔部分培訓費。在相關醫學院校對口培養養護人才,增設康復專業、老年護理專業,從根源上擴充醫養結合所需的人才。
(三)建立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60歲以上人口1.78億,65歲以上人口為1.19億,占我國總人口的8.87%[3],同時失能老人已達到4000萬,失能老人的養老費用必然比健康老人更高,在現有的醫保支付體系中,老人在醫療機構內的護理費用才會納入醫保支付范圍,這不僅占用了大量的醫療資源也增加了老人的經濟負擔。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將老年人的養護費用,無論是在醫療機構內的護理費還是養老機構內的養護費用納入醫保體系是長期趨勢。長期護理保險不屬于純粹的公共品,政府的供給動力不足,可以采取政府與市場結合的模式。由醫療保險支付部分護理費用,由市場主體提供可供選擇的護理保險產品。鼓勵保險公司推出長期護理保險,政府對長期護理保險產品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
四、結語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最終目的是實現醫養護一體化,解決老年人的養老與醫療需求,緩解社會養老壓力、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的現狀。整合醫養資源需要多方參與,實現養老與醫療資源的融合,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文俊,孫曉偉,張亮.構建全民健康覆蓋視角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必要性[J].中國衛生經濟,2016,1.
[2]唐鈞.養老服務怪圈、有效需求、政府補貼[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4,5.
[3]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4[M].北京:中國衛生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劉 寒(1987-),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社會保障管理、社會福利與救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