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貸風險一直是銀行業務發展中重要的關注內容,社會市場中造成信貸風險的因素有很多,對于出現的信貸風險,一般的銀行都不得不頂著重大的資金損失來進行業務的調整,所以說信貸風險對于銀行業務的發展以及擴張有著重大的影響,不僅如此,還會對其他與銀行業務有著密切往來經濟體利益的影響,這種較為嚴重的后果是大家都不愿意面對承擔的。所以在實際的市場經濟競爭中,如何最大程度上的避免類似問題的出現,這就是本文討論的主要內容,需要進一步將銀行信貸業務與銀行信貸風險納入到法律監督的體系之內,使銀行信貸業務獲得更好的法律保護,僅供參考。
關鍵詞:銀行風險;法律保護;貸款規模
中圖分類號:F832;D922.2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1
前言
銀行的運作盈利模式主要是借助金融信貸方式實現的,但是實際的金融信貸行業其中的高風險以及高數量的特征都會給銀行本身的發展有較大的問題挑戰,金融就是直接的資金流通,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業務損失,對整個銀行的而言都顯的至關重要,所以在銀行業務發展中控制好信貸的規模以及信貸風險的控制對于維持自身資金鏈,保障自身經濟的發展非常的重要。所以加強對銀行風險、貸款規模與法律保護水平研究探討,有著重要的現實性意義。
一、銀行風險和信貸規模的概述
1.銀行風險的實際表現。我國的銀行業務發展與國外的銀行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的銀行發展長期處于壟斷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是銀行的長期發展中都是處于較為粗放式的發展狀態,加之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逐步的開放,銀行與市場經濟中的金融業務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市場發展中的無序性以及金融業務的風險問題,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銀行業務規劃審查的欠缺,以上這些原因的分析都會引發銀行信貸風險[1]。其實,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中不良貸款的數量已經超過銀行本身的資產數量。同時這些問題的存在于發展已經較大程度上限制了銀行的發展與改革。
2.銀行信貸的規模控制。雖然各種銀行之間對于信貸的控制上都有較為嚴格的規定,從信貸的申請到具體的審批發放,這一復雜過程中都有不同的工作人員具體操作與執行,對申請者的實際資質進行嚴格的審查,確保發放貸款的客體是符合相關規定的。但是在實際的操作執行中還是有較多問題的存在,尤其是基層銀行操作較為隨意,所以銀行的規模控制沒有達到實際的要求,使銀行的發展面臨一定的金融風險。
二、銀行風險的主要形成因素
1.外部因素。造成銀行信貸風險的外部因素較多,從大環境的社會方面而言,其中信用危機是的主要影響因素,隨著社會發展中人們自身素質的提高,信用危機的影響得到有效的緩解;其次是相對人方面的問題,人員素質較為魚龍混雜,以及對于他們的追究方式發展不是很完善,進一步刺激了類似行為的發生;最后,就是法律方面的問題了,雖然實際的法律對這一方面的規定是比較完善的,但是沒有執行能力的人,應該如何保證對于當事人損失的挽回,這一棘手性問題是法律所不能解決的,所以對于銀行發展的業務風險存在著問題隱患。
2.內部因素。形成銀行風險的內部因素主要是源于自身運作的不夠規范,現階段的銀行發展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機構部門的延伸擴展,為銀行的有效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如業務制度落實不到位,業務人員的操作不夠規范等等問題,造成的銀行信貸風險增加[2]。
三、銀行信貸風險的法律保護
1.《商業銀行法》對銀行信貸風險的保護。我國對于商業銀行的法律保護,其中專門性質的法律就是《商業銀行法》,該法律的第35到40條都是由明確的法律條文規范,法律的42條主要是論述了關于擔保在權的法律保護,實際的法律條文如:借款人應當按期歸還貸款的本金和利息;借款人到期不歸還擔保貸款的,商業銀行依法享有要求保證人歸還貸款本金和利息,或者是對擔保物有優先受償的權利。此外還包括,商業銀行因為行使質權或是抵押權而取得的股權或是不動產,應該在自取得之日起的兩年內進行處理;借款人如果是在還款期限內無法信用還款,應當按照合同要求承擔違約責任。其次,《商業銀行法》的51和52條主要對商業銀行的內部制度進行了一定的規范約束,以達到借用法律約束的方式促進銀行內部的管理得到較大程度上的改善。商業銀行法的第五章主要是關于銀行財務會計系統內容的規定與完善,結合實踐研究發現,實際上只有銀行財務會計系統的科學完善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實現銀行內部責任的監督與各項制度的落實[3]。該法律的第六章內容主要是銀行內部的監管方式法律規定,其中的第七章的一部分內容是明確規定了對于銀行內部人員違法行為的追究處理方式。確保銀行的監管實施是有效到位的。
2.其他方面的法律保護。例如刑法中有專門的關于破壞金融業務的犯罪罪名,如果金融業務對于銀行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那么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就可以是為是犯罪;其他的社會市場經濟法律法規中,處于對市場經濟的規范與保護,也從自身方面對于金融風險的發生做出了一定的預防策略以及相應的處罰措施。通過實踐研究表明發現,加大對銀行信貸的法律保護有力與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以及盡可能的減少企業控制權的私利化發展。較好的法律保護對于銀行的發展而言可以擴大銀行信貸規模,促進良好市場經濟的發展,從這些方面看對于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四、結語
有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給眾多國家的金融體系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大批的企業破產倒閉,鑒于此次危機的經濟教訓,防范銀行金融風險,提高對資本的監管與控制,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重點的關注對象,所以在這一過程中,切實發揮相關法律的保護作用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值得我們深思考慮。
參考文獻:
[1]張健華,王鵬.銀行風險、貸款規模與法律保護水平[J].經濟研究,2012(5):18-30.
[2]莊傳之.關于銀行風險、貸款規模與法律保護水平問題的研究[J].商情,2014(51):169-169.
[3]杜勇,胡海鷗.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融資約束與貨幣政策信貸渠道[J].投資研究,2016(4):111-122.
作者簡介:宋歡歡(1982-),女,漢族,山東青州人,經濟學碩士,濰坊銀行高新管轄行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