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交流不斷的擴大,公證業務也隨之[i]迅猛增長,但公證人員在辦理具體公證事項中對于證據的認定還是一個難點。本文將對公證證據的認定標準進行剖析,探討公證證據的標準問題,對公證實踐中的證據采信及公證賠償案件中的過錯認定問題將會有所啟發。本文首先探討了公證證據概念的內涵,然后從公證實際操作中的證據認定的不統一及法院在判定公證處過錯的標準問題展開分析,從而有利于公證員在辦理具體公證事項進行證據認定。
關鍵詞:公證證據;證據認定;標準
一、公證證據概述
要談公證證據的含義,首先得明確證據的概念和特性。所謂證據,就是指用以證明某一事物客觀存在或某一主張成立的有關事實材料。故公證證據應具備以下特性:
1.特定性
所謂特定性,是指作為公證證據,是應在公證活動這一特性的民事行為中所形成的證據。如不是在公證活動這一特定民事行為中所形成的都不應該列為公證證據。而是屬于其他證據。
2.真實性
所謂真實性,是指法律上的真實,而不是客觀上的真實。公證證據應具備《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公證程序規則》規定的要求即可。而不必要求達到能回復到客觀事實。
3.關聯性
所謂關聯性,是指公證證據與待證明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具有關聯。即證據具有證明力。
4.合法性
所謂合法性是指公證當事人提供證據材料形式合法,公證人員在搜集證據材料、核查證據材料的程序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公證程序規則》規定。
二、公證證據的采信標準
公證活動與民事訴訟是不同的。民事訴訟的參加人至少有原告方、被告方及法官三方人。法官主持庭審過程中,由原被告雙方對自己的主張進行舉證,并對證據進行質證。在證據采信的標準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進行了具體的規定。一般采取誰主張誰舉證、舉證不能、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舉證責任倒置的具體標準對訴訟證據進行認定。法官根據審理查明的事實,按照法律的相關規定,采取過錯責任原則、公平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進行判決。而公證活動卻不同于民事訴訟活動,公證活動是一種特殊的民事關系,公證活動的參加人一般只有兩方,即公證處與公證當事人。公證處與當事人之間形成一種特殊的委托關系,當事人委托公證處對其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
1.真實性標準
公證證據的真實性應該是法律上的真實,而不是客觀上的真實。因為公證活動的特殊性,很多判斷均是自由心證。公證證據要達到客觀真實僅僅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和目標,因此真實性就是公證處已經按照《公證法》、《公證程序規則》的規定進行了真實性的判斷即可。在這里,真實性的標準關鍵是公證處的核實,按照《公證法》、《公證程序規則》必須對證據進行核實的,公證處經過核實或是委托核實,核實屬實,那就認定公證證據具有法律真實性。
2.合法性標準
公證證據的合法性標準應是形式上的合法標準,因為公證活動的特殊性。公證的證據材料由當事人一方提供,也不可能對證據材料進行質證。公證員在審查證據材料的時候,僅僅能看的出證據材料的載體形式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而無法對當事人取得證據的方式是否合法無法做出判斷。因此公證證據的合法性僅僅指形式的合法。而不能與民事訴訟證據的合法性標準要求一樣。
3.邏輯標準
公證證據的認定很多屬于公證員主觀的智力活動。因此在證據認定上,公證證據必須符合邏輯推理。公證證據的認定過程必須符合邏輯推理的規律。邏輯規律是一種客觀存在,只有符合邏輯規律的認定才可能是正確的。反之,必然是錯誤的。
4.自由心證標準
某些特殊的待證事項,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社會管理的不規范性,造成無法有直接證據或是兩個以上間接證據來證明,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允許公證員憑借生活常識、經驗、知識結構來進行事實推定。當然,該種類的事項應嚴格限制規定。在具體的公證事項中,比如公證在辦理沒有糾紛的繼承公證事項時,被繼承人的父母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去世,在申請辦理公證時,由于歷史原因和現實的戶籍管理原因,無法提供被繼承人父母的死亡證明。也無法出具其它間接證據來證明被繼承人父母已死亡這一待證事項。那如何辦理?筆者個人認為在這種情形下,應當允許公證員自由心證,按照年齡判斷,如被繼承人的父母還在世,按照被繼承人的年齡推斷,其父母年齡應在百歲以上,那么可以直接推定其父母已經死亡這一事項。如不允許公證員自由心證,那么這一公證事項是無法辦理的。如公證拒絕后,那么當事人唯一能尋求的就是最后的司法救濟,訴訟,在訴訟過程中,法院也是不能查明這一事項的。同時,在中國司法實踐中,沒糾紛的繼承法院是不予受理的。如果不規定自由心證這一標準,那么,這一類的繼承將得不到解決。也會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埋下了伏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按照統計,全國的百歲老人也不會有多少個,那么,我們這樣的推定,造成錯證的情形的發生率也不多。反而這樣的推定有利于社會問題的解決,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三、公證證據認定標準的意義
公證證據認定標準統一化法定化,有利于公證活動的規范化。由于公證活動的主觀性強,建立了公證證據的認定標準,可以規范公證員辦理公證時對證據認定這一關鍵環節有一個參照,減少自由心證,盲目認定。
有利于公證質量的提高。公證活動的關鍵在于證據的認定,證據認定準確清晰了,那公證書的質量也就相應的可以提高。公證質量提高了,也就增強了公證的公信力。
有利于法院在審理公證賠償的民事訴訟中對公證處過錯程度的認定。公證處在民事責任中承擔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對于公證處是否有過錯,過錯責任的大小,法院在以往的判決中,由于《公證法》、《公證程序規則》對于公證證據認定標準的過于原則,法官在很多時候采取了自由心證原則。由于公證處是個機構,對方當事人很多時候是自然人,法官很多時候處于同情弱者的心理考慮。加重了公證處過錯的判斷,加大了公證處的責任。如公證證據認定有個具體標準,法官在審理該類具體案件時,會依據該證據標準來判斷公證處是否盡到了審慎、充分的義務,從而來判斷公證處的責任承擔。
參考文獻:
[1]門慶姝,孫波.論證據保全公證[J].經營管理者,2013(26):227.
[2]李雄英,龍敏.公證證據基本問題探析[J].社會科學:文摘版,2016(8):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