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產業集群培育在理論與實踐上雖然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面臨特色產業集群定位不準、規模不大、“聚”而不“群”、創新不足、環境不優等問題。因此,打造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特色產業集群,應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明確產業集群發展定位;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引導特色產業集聚發展;強化集群分工協作,撐大特色產業集群體量;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優化特色產業集群環境。
關鍵詞:渝東北;沿江經濟帶;產業集群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3
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是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長江上游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是一個特殊的經濟地理單元,相對其他地區而言,具有顯著的自身特點。加強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建設,不僅事關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精準脫貧,也事關長江流域生態安全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本文的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范圍限定在長江流域從墊江縣到巫山縣,南北寬度100千米~200千米的范圍。
一、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產業集群發展的理論基礎
(一)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分工協作理論是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產業集群發展的理論基石
亞當·斯密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系統地闡述了他的分工理論,該理論的重大貢獻在于特別強調分工的作用。斯密認為,分工是提高勞動生產力、增進國民財富的主要途徑。他在《國富論》中分析到:勞動生產率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
馬克思認為生產組織方式的選擇必須滿足降低個別價值與實現資本增值。馬克思認為,建立在分工協作基礎上的企業生產,可以產生比分散生產更大的效率。
當前,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依據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分工協作理論,強力推進“萬開云”板塊一體化協同發展、墊江—梁平—豐都—忠縣板塊一體化協同發展、奉節—巫山—巫溪板塊一體化協同發展三大戰略,著力打造特色工業、特色農業、特色旅游等產業集群。因此,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分工協作理論是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產業集群發展的理論基石。
(二)馬歇爾的規模經濟理論是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產業集群發展的理論支撐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兩個重要概念。馬歇爾所指的外部規模經濟是指企業間分工而導致的效率提高。馬歇爾發現了外部規模經濟與企業集群之間的密切關系,他認為產業集群是因為外部規模經濟所致。
目前,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根據馬歇爾的外部規模經濟理論,著力打造萬(州)開(州)云(陽)特色產業板塊、墊江—梁平—豐都—忠縣農產品特色經濟板塊、奉節—巫山—巫溪特色旅游經濟板塊。因此,馬歇爾的外部規模經濟理論是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塊狀經濟發展的源泉,是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產業集群發展的理論支撐。
(三)產業區位理論是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產業集群發展的理論支持
德國經濟學家韋伯1909年出版了《工業區位論》一書,創立了工業區位論。韋伯認為,任何一個理想的工業區位,都應選擇在生產和運輸成本最小點上。他從產業集聚帶來的成本節約的角度討論了產業集群形成的動因。他認為費用最小的區位是最好的區位,而聚集能使企業獲得成本節約。
根據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作為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三大板塊之一的“萬開云”板塊,充分利用所處的經濟、地理、生態區位優勢,著力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已初步形成汽車制造、裝備制造、特色化工、能源建材、照明電氣、紡織服裝、現代醫藥、農副產品加工、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等特色產業集群。因此,產業區位理論為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持。
(四)增長極理論是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產業集群發展的理論指導
增長極理論與產業集群的形成緊密相關。增長極理論由法國經濟學家佩魯在1950年首次提出。他在分析經濟在空間上的非均衡增長時,引入了“推動性單位”及“增長極”的概念。所謂“推動性單位”就是一種起支配作用的經濟單位,當它增長或創新時,能誘導其它經濟單位增長。而所謂增長極是集中了推動性單位的特定區域。佩魯認為推動性單位具有三個特點:一是新興的、技術水平較高的、有發展前景的產業;二是具有廣泛市場需求直至國際市場需求的產業;三是對其他產業有較強的帶動作用的產業。增長極同時具有“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
根據增長極理論,“萬開云”板塊正抱團打造區域增長極,重點打造特色制造業、長江黃金旅游帶精品景區腹地、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全鏈化”特色效益農業四大產業集群。因此,增長極理論為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二、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特色產業集群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特色產業集群定位不準
“十二五”期間,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各工業園區緊緊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三峽后續扶持、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機遇,積極承接沿海地區及重慶主城產業轉移,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了能源建材、特色化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食品藥品等有區域影響力的特色產業集群。但目前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各工業園區初步形成的特色產業集群大多屬于資源型產業集群、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高耗能產業集群、內生型產業集群,這些類型的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度較低,沒有形成產業鏈的緊密合作,處在價值鏈低端,且創新能力弱,信息化水平低,還不適應全球經濟發展呈現出的新態勢和特征,很難融入長江經濟帶與成渝城市群發展戰略。
(二)特色產業集群規模不大
近年來,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各板塊的工業園區不斷加大轉型升級力度,特色產業得到迅速發展,但產業規模仍然偏小,缺少年產值過500億甚至過1000億的“航母”級特色產業集群。以特色產業發展較好的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2015年,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僅特色化工產業集群實現產值150.9億元、能源建材產業集群實現產值101.4億元,與周邊的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特色產業集群規模比較,有很大差距。
(三)特色產業集群“聚”而不“群”
近年來,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各工業園區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承接國外、沿海及重慶主城產業轉移,入駐企業逐年增加。以“萬開云”板塊為例,2009年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州工業園區、云陽工業園區入駐企業分別僅有78戶、45戶、27戶,到2015年底,入駐企業分別達200戶、86戶、74戶。盡管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已入駐大批企業,并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集群,但現階段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內的產業集群仍存在“聚而不集”、“集而不鏈”、“鏈而不豐”現象。具體地說,集群內的企業僅僅是空間的集聚,雖然集于一地,但沒有形成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體系,彼此缺乏關聯、配套與協同效應。
(四)特色產業集群創新不足
一是集群創新機制不完善。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特色產業集群創新機制不完善突出表現在:產業集群創新的“政產學研”合作機制不完善;產業集群創新的動力機制欠缺;產業集群創新的協調機制不健全。
二是創新人才匱乏。以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2012年,萬州經開區有從業人員2.2萬余名,其中博士5名,碩士(研究生)81名,“海歸”人員3名,本科學歷人才1130名,各類中高級專業技術、技能人才2715名。
三是缺乏創新平臺。目前,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各工業園區的特色產業集群普遍缺乏創新平臺支撐。例如,截至目前,萬州經開區僅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建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4家、市級中小企業研發中心4家。
四是自主創新投入不夠。當前,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的研發經費投入不足。以萬州經開區為例,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不足0.9%,而同期重慶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為0.92%。
(五)特色產業集群環境不優
在政策環境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職能定位不準確,采取“行政撮合”方式將許多企業“半自愿”地納入集群,或以自身掌握的資源直接介入經濟活動,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呈現政策越位;二是地方政府的服務意識存在偏差,表現出對大企業的偏愛和對小企業的冷淡,重視硬件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忽略軟環境的培育和發展,呈現政策錯位;三是地方政府的社會保障功能不健全,呈現政策缺位。
在法治環境方面,一是產業集群知識產權的服務機制不健全;二是產業集群權益保護的執法機制不健全;三是產業集群權益受侵害后的司法保障機制不健全。
在市場環境方面,一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不充分;二是特色產業集群間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利益分享機制不健全;三是工業園區間的行政壁壘尚未完全拆除,市場分割依然嚴重,要素流轉不暢。
在融資環境方面,一是銀行金融機構對特色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大;二是特色產業集群中的優勢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不力;三是民間金融服務特色產業集群不夠。
在生態環境方面,一是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環境約束趨緊。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地處三峽庫區,屬于生態涵養發展區,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因此,國家和市里對投資庫區的項目環境要求高、環評比較嚴。二是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嚴峻。庫區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突發性強、危害性大。三是水污染防治難度增加。突出表現在:庫區工業廢水排放量大;庫區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多;農業面源污染嚴重。
三、加快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遵循五大發展理念,明確產業集群發展定位
一是著力發展生態型產業集群。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有著良好的自然生態稟賦,生態經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引擎,應大力發展生態工業集群、生態農業集群、生態旅游集群。
二是著力發展智慧型產業集群。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正處在產業集群轉型升級關鍵階段,要抓住國家實施“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兩個行動計劃機遇,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產業集群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推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產業集群中的應用,培育和發展一批主業突出、特色鮮明、體系完整、環境友好、市場競爭力強的智慧型產業集群。
三是著力發展開放型產業集群。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地處長江經濟帶與歐亞大陸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交匯區域,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發展開放型經濟基礎好,應加快培育一批外向度高、競爭力強、特色鮮明的開放型產業集群。
(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引導特色產業集聚發展
一是要優化沿江產業布局。要積極引導重化工業沿江布局,重點發展交通運輸裝備制造、精細鹽氣化工、電力能源等重化工業。
二是要優化板塊產業布局。根據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對萬(州)開(州)云(陽)特色產業板塊、墊江—梁平—豐都—忠縣農產品特色經濟板塊、奉節—巫山—巫溪—城口特色旅游經濟帶功能定位,“萬開云”板塊要重點培育特色制造業、打造長江黃金旅游帶精品腹地、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全鏈化”特色效益農業;墊江—梁平—豐都—忠縣板塊要重點培育生態特色效益農業、打造農產品加工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發展文化休閑商務旅游業;奉節—巫山—巫溪板塊重點培育特色旅游業、打造特色資源加工基地、發展生態特色效益農業。
三是要優化工業園區產業布局。其一,優化萬州經開區、開州工業園區、云陽工業園區產業布局。根據“萬開云”板塊工業園區一體化發展要求,將開州浦里工業新區、云陽水口工業新區納入萬州經開區范疇,形成A區(原萬州經開區范圍)、B區(開州浦里工業新區)、C區(云陽水口工業新區)三區分工協同的開發格局。其二,優化墊江、梁平、豐都、忠縣工業園區產業布局。墊江、梁平、豐都、忠縣工業園區要立足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積極培育符合農產品特色經濟板塊發展要求的特色制造業。其三,優化奉節、巫山、巫溪工業園區產業布局。奉節、巫山、巫溪工業園區要根據自身經濟地理條件,積極探索“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可與萬州經開區B區、C區深度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有效破解工業夢難題。
(三)強化集群分工協作,撐大特色產業集群體量
一是強化集群內部企業分工協作。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特色產業集群要充分運用馬克思的分工協作理論,不斷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關聯度高的上下游產業鏈配套企業,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
二是高層次開展產業集群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工業園區的特色產業集群不要僅局限于與本園區的產業集群之間進行競爭與合作,而要加強與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其他園區產業集群的競爭與合作,更要加強與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關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的競爭與合作。
三是推動產業集群與國外產業集群的交流與合作。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的特色產業集群尤其是重點特色產業集群要采取各種方式與國外產業集群進行交流與合作,不斷朝著全球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環節攀升。
(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業集群競爭優勢
一是加大創新投入力度。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積極爭取市級以上財政科技經費支持,引導各區縣原用于補助招商項目的財政資金的一定比例轉化為研發經費投入;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民間資本投入企業研發創新活動。
二是加快創新人才培養。鼓勵渝東北地區高校和職業教育院校圍繞重點產業、特色產業集群、按照市場需求設置相關專業,調整專業結構,開辦創新創業專門課程,為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創新型人才支撐。
三是加強創新平臺建設。鼓勵和引導骨干企業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爭創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市級企業技術中心;鼓勵和引導企業組建產業聯盟或研發聯盟,強化產業鏈整合和供應鏈管理;鼓勵和引導產業集群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網絡,建立產業集群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
(五)加強產業扶持力度,優化特色產業集群環境
一是營造寬松政策環境。建議從市級層面盡快出臺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扶持意見,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生產要素保障、加大財稅扶持力度、提高企業融資能力、保障集群發展用地、強化公共服務平臺、提供人才技術支撐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二是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在推進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特色產業集群發展中,要不斷健全產業集群知識產權的服務機制、產業集群權益保護的執法機制、產業集群權益受侵害后的司法保障機制,為加速培育壯大產業集群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三是打造和諧市場環境。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要打破行政壁壘,探索建立統一的市場準入和市場監管制度,促進各區縣市場主體登記注冊協同。
四是打造良性生態環境。要堅持區域生態建設一體化,共建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三峽庫區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筑牢渝東北沿江特色經濟帶生態安全屏障。
作者簡介:陳仁安(1964-),男,漢族,重慶人,本科,中共重慶市萬州區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