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流轉為農業企業化發展提供先決條件,農業企業化為土地流轉提供發展思路,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而本文主要探究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以及二者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障礙。
關鍵詞:土地流轉;農業企業化;農民收入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3
一、研究背景
我國“三農”問題一直是一個重要議題,農業問題作為國民溫飽問題的基礎性產業和改革的重點,每每作為國家兩會一號提案。我國自改革開放后,農業改革也不斷推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市場化改革,反應了我國農業體制問題在探索中不斷進步。而三農問題提出的農業發展慢、農民收入低、農村發展落后,正是我國當下改革的阻力,針對由于分散化經營導致的交易成本高,農民收入低的問題,如何提高農業經營整體化,組織化程度,是一種改革重點。
二、研究問題及提出
但是我國土地現狀為呈碎片化分割,一方面使得只能精耕細作,發展不了機械化耕作,生產效率較低,不利于農業市場化、商品化發展;另一方面,細分化的土地狀態,使得大規模農業資本投入,農場規模化經營的可能性降低,較高的生產成本,拉低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小農生產與科技化、市場化、現代化農業發展是不相匹配的。為此,中央政府嚴重關切農業發展問題,多次出臺文件推動農業改革,鼓勵土地流轉,促進土地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隨著十八大召開之后,有關產權問題的提議,加速了土地流轉在全國范圍的推行,流轉改革進程加快。
我國土地流轉速度呈較大趨勢增長,到2014年年底,我國土地流轉總面積已達到了全國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8.8%,可以說是突飛猛進。
同時,農業企業化以及農村土地流轉有著相互影響依賴,相互促進發展的關系,可以說這是一場我國自下而上的、內生的大范圍制度變遷。農業企業化是根據市場化,以市場為調節機制,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前提,優化整合農業生產力,深度開發土地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有一大主要發展障礙,即為土地要素的流轉問題。
土地流轉為農業企業化發展提供先決條件,農業企業化為土地流轉提供發展思路,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而本文主要探究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以及二者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障礙。
本次實踐地選在安徽省淮北市,淮北位于安徽省北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之交,經濟以煤炭工業為主,受國家整體經濟政策影響近幾年工業經濟發展較為緩慢,但是農業經濟穩步發展,有望成為經濟發展停滯下的突破口。2015年,淮北市農業人口125萬人,常年糧食播種面積26.67萬hm2,耕地13.60萬hm2,蔬菜播種面積2.33萬hm2,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同時養殖業也形成了較大的規模。淮北市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較于去年,增長了近10%,已達到了10030元。
三、淮北市現狀
近年來,淮北市土地經營規模逐漸發展,在產權這方面,按時跟進農村土地的確權問題,進一步促進土地經營權的規模化流轉。淮北市的土地流轉面積以達到該地耕地面積的近32%,總體土地流轉絕對面積大40000余畝。土地規模化承包的地區,主打水果、糧食種植、蔬菜、畜牧養殖這4個產業。目前,形成了糧食及瓜果蔬菜間作套種的高效種植基地。形成了有該地特色的示范性種植培育基地,同時大規模養殖戶也達到了2000多個,位于全省領先地位。
同時,淮北市的農村企業化水平以進一步跟進,發展加速,作為該地典范的百善工業園區和鳳凰山工業園區處于領先地位,多次被評為省級優秀示范園區。淮北市的家庭農場數目也逐年增多,發展形勢良好,優培優選,多家農場被評為示范級農場。該地更是有多家主營農業產品深加工的農業企業,在釀酒制造,糧食加工,禽類加工等方面,淮北市已形成了有集聚效應的產業群。總體農產品加工上下游產業鏈于2015年達到了近550億元的產值。
總體上,淮北市從三方面推進農業企業化發展:一是農業產業招商引資,二是增強農業龍頭企業的競爭力,三是基地建設向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發展,四農產品加工業聚集化鏈條式發展。
四、實地調研過程分析
在調查走訪孫疃鎮陳樓村、鐵佛鎮周圩村過程中我們了解到:
陳樓村流轉土地200公頃,為淮北市普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租賃經營,每畝土地租期為3年,年租金800元, ,以種植黑糯玉米為主,為公司提供黑色素原材料。該村土地采取了“五統一分”的方式反包給當地的農民種植,即將布局,品種, 肥料,生物農藥,栽培管理技術這五個方面相統一,并實行分開管理與核算,每年種植的時間范圍是兩季。加工的公司提供全部生產資料,如生產機械等,而定苗、施藥與鮮穗采集等具體細節則由農戶來負責實施。據計算,該村每畝地每年可收4000個左右的合格鮮穗,而公司則根據相關規定,檢查交售數量及合格率,向農戶支付報酬,大致價格為每穗0.5元。該價格較當地農戶的其他種植收益更高。
周圩村也有大量的流轉土地,已達到66.67公頃, 這其中自2008年秋季開始就簽定的租賃合同中, 每畝地的年租金為700元,租期為14年,目前共有有13.33畝。該流轉土地目前準備作為生態養殖(家禽及畜牧)的用地。同時淮北市同興食品有限公司于當地租賃了月53公頃的土地,采用多樣化種植模式,以大蒜種植和棉花種植業為主,與農戶簽訂的租金為從800到1000元不等,其中同興食品有限公司主要收購大蒜,用于加工成蒜粉、脫水蒜片,從而出口。鮮蒜價格最高時達到6元/kg,但是大蒜產量相較于小麥要低,在當地實踐走訪時可知,大蒜的種植收益與小麥幾乎持平。另這,相關企業的經營效益有所下降。
五、關于農業企業化的實證分析
目前,各省級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明顯,我們推斷一個地區農業企業化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即發達地區農業企業化程度高,欠發達地區農業企業化程度低。為驗證該推斷,下文主要通過選取與主題有關的兩個主要影響因素,以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香港、澳門除外)作為研究樣本,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查閱所獲得的數據進行處理,加深對農村土地流轉帶來的農業企業化趨勢的理解。
因農業企業化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較難以數據的形式體現,所以下文選取該地區第一產業法人單位數來體現該地區第一產業集中程度,從而表示該地區農業企業化程度。再選取該地區生產總值表示該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再以農機購置資金來反映農業機械化程度,以地區第一產業生產總值來反映該地區。
除了我們上述用于分析的幾個因素外,還有許多因素可能產生影響,也許有許多有顯著相關變量我們沒有選取到模型之中。從r方來看,機械化水平對收入的影響并不強。所以,一個地區農業企業化與當地經濟有一定相關性,但是并不是絕對的。相比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現代設施及資本存積量更高,文化水平也更高,因此其農業企業化的發展能夠擁有較好的經濟基礎。然而經濟相對不太發達的地區,有可能原以工業制造為經濟拉動點,當工業發展進入緩慢瓶頸期是,農業企業化會規模化有可能成為當地政府一個新的發展點,一次來改變經濟增長結構問題。
反映在數據上的原因可能在于發達地區農機設備儲備較為充足,不需要大量采購,而欠發達地區因為發展較晚,需要大量采購農機設備發展農業企業化,所以用農機設備單年的購買量來反應機械化程度較為片面。而且就收入水平與農業企業化的關系而言,收入水平還受其他多個變量的影響,不僅局限于農業企業化,未做到多個變量的篩選剔除,英雌就該模型而言,若是再加入幾個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會得到更好的結果
六、政策建議
(一)企業資金問題
我國農村企業化的的過程中,資金缺口一直是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解決資金到位不足,將關系到我國農村企業化能否順利發展。因此,首先,應拓寬我國農村資金引入的資金來源與渠道。從現有的農村金融制度入手,加大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建立,給予當地農業企業一定政策性的優惠貸款,解決農村民間金融的融資難問題,完善農村信用評級以及擔保體系。從政府的角度,政府應加大農村企業的支持力度,完善一些優惠稅收及補貼的政策,并出臺一些列詳細、具有一定針對性的農村信用貸款優惠政策,以降低農戶以及農業企業的貸款難度和貸款成本。在從我國現有的商業銀行體系的角度,國有商業銀行以及城市商業銀行應加大對農村貸款的傾斜支持力度,降低農業貸款的審批流程制度。
其次,從農戶的角度,可以鼓勵農戶以各種形式參股,如土地經營權以及其他生產資料等。多要素投入參股,這一方面解決了農業企業化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又使得農業企業化的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得到自發的落實。同時,參股后的農戶有更大的意愿加入當地農業企業的運營管理和監督中,可以加大當地農業企業的產出規模和利用程度。
(二)企業家來源問題
農業企業作為以農業深加工為運營主體的企業,同樣需要有較高管理素質的管理人員來管理,但由于農業企業的地域限制,以及運營內容的農業化,使得其吸引優秀管理經營人員的能力不足,尤其是新一代大學生,往往不愿回到農村,經營農業企業,而是更加傾向于在大中型城市工作就業,但往往大中型城市的就業崗位趨于飽和狀態,并不需要如此多的大學生。因此,應該重新樹立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引導更多更適合的大學生回到農村發展。從政府政策上,應給予更多傾向于大學生回農村幫助農業企業發展的利好政策,在工作崗位,稅收補貼,就業機會提供等方面給予大學生以相應支持,同時在部分高校建立回鄉創業基金,打通大學生回鄉創業融資難的問題。
另者,從農業企業的高層次管理人員的需求來看,如何吸引以及輸送優秀管理者或企業家,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從大型企業來看,應該拓展農業領域的同時,擴展農業方面人才的輸送,從企業的高層直接延伸,這會比從底層招聘選拔管理者更有優勢,而優秀管理人員的流入,對農業企業的運營發展、產品附加值以及技術革新產生重要作用。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
在土地流轉,經營權轉讓的過程中,有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被解放出來,而其未來就業問題則是一個重要問題。
一方面,就當地的土地流轉后,剩余勞動力可以直接在當地的農業企業進行進一步就業,且在低端勞動制造的就業需要因機械化生產二減少后,剩余勞動力可以轉移到其他領域,發揮深加工的作用。從原有的制造領域轉向包裝、深加工、營銷、物流運輸等領域,這也更能有效利用原有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價值,發揮更大效用。這不僅解決了部分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還提高了農戶收入,使得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但另一方面,農業企業的就業提供并不能滿足所有剩余勞動力的就業需求,仍然有一部分勞動力需要走入城市,轉換身份,成為城市里的務工者,而其文化程度與職業能力不能滿足城市就業崗位的職業需求,因此如何對這一部分勞動力進行進一步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議價能力、以及自我保障能力,也是一個重中之重。政府應建立職業再培訓平臺,對剩余勞動力提供免費或低價的職業技能培訓,從而為其將來在城市的生活打下一個基礎。同時,政府不僅在職業能力培訓這方面提供一系列機會,還為參加培訓后的人口提供一個信息較為對稱的職業機會平臺,促進這部分人口的就業落實,解決摩擦性失業問題。
總而言之,對于加快土地流轉以促進農村企業化,以及利用農業企業化來進一步促進土地流轉的加速,是我國當前農村問題的重要一步。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應保護我國農民的利益,其作為弱勢群體,應受到政策保護和傾向。在建立一個公平公正,信息對稱,價格合理,平等自愿的全國土地流轉市場平臺的基礎上,還應完善有關土地流轉的具體法規政策,行政條例。如經營權和轉讓權的界定確立以及轉讓登記制度。保證當事人的自身利益,規范土地流轉市場的一些列秩序與機制。在出現相關法律糾紛時,應做到執法機構的公正透明,相關界定的有法可依,為保障雙方尤其是農民一份的應得利益不受損害。
參考文獻:
[1]胡鞍鋼,吳群剛.農業企業化:中國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J].農村經濟問題,2001(1).
[2]楊思瑩.農業企業化經營問題分析及政策建議[J].產業經濟,2013(1).
[3]陳彤.我國農業企業化及其發展模式的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1995(8).
[4]譚林麗,孫新華.當前農業規模經營的三種路徑[J].產業經濟,2014(11).
作者簡介:錢吉汗(1995-),女,浙江寧波人,主要從事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