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谷珊珊
大港安在非洲的“家”
○ 文/谷珊珊
在“家”的呵護下,海外員工為大港油田樹立品牌形象、拓展海外市場做出重要貢獻。

●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對外合作項目研究所在尼日爾工作區辦起了特色小院。組織員工在工作之余進行文體活動。 供圖/谷珊珊
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對外合作項目研究所是一個特殊的團隊,這是順應大港油田公司“走出去”發展戰略而成立的首家技術服務單位,是油田公司海外市場發展中技術支撐的主力軍。
去尼日爾工作,是員工們第一次走出國門。沒有沙漠地區復雜斷塊勘探開發的工作經驗,更沒有沙漠地區炎熱缺水少電的生活經驗,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嚴峻的政治局勢對團隊的每個成員來說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
按照科研生產業務開展到哪里,工會的關愛就送到哪里的工作原則,研究所成立了前線工會小組,在特殊環境下通過打造“海外之家”對員工后勤生活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實踐。
在“家”的呵護下,對外合作項目研究所取得了一批有深度、有影響的重大研究成果,形成了適合尼日爾中高勘探區圈閉評價與篩選的配套技術,創新提出了適合沙漠油田的高效開發策略和實施準則,累計部署井位169口,獲商業油流井143口,增加石油地質儲量7.25億噸,發現多個億級油田,百萬噸產能投資減少了15%以上,為大港油田拓展海外市場作出了重要貢獻。
尼日爾地區平均溫度在40-50℃,最高地表溫度可達60-70℃,科研人員在室內開空調,溫度也只能降至35℃,且當地電壓不穩,經常停電。員工們一去就要駐守三個月,前線員工租住在一個400平方米的院落里,一層居住用,一層辦公用。由于安全和衛生原因,員工們不得隨意離開駐地院子,工作之余活動空間有限。這種駐扎的特殊工作方式產生了很多家庭問題,一系列情況導致員工初到尼日爾時情緒不穩、生病上火。
為了使員工在前線的生活能夠安心、舒心,工會小組積極打造溫馨、健康、安全的特色小院。在保證健康安全的基礎上,工會小組每天堅持開展三項活動:清晨組織跑步鍛煉,呼吸新鮮空氣;下午5點以后組織踢毽子、跳繩等文體活動;晚飯后組織大家談興趣愛好、聊子女教育、曬家庭靚照等。針對一些處于特殊時期的員工,前線工會小組也會有的放矢。如:有的員工孩子剛滿一周歲,大家就組織討論嬰幼兒的撫養和教育問題;有的青年員工妻子正懷孕,大家就及時向他傳授照顧好孕婦的經驗等。
為了轉移大家的思鄉情緒,工會小組還開辟了前線菜園、周末餐桌。大家從國內帶來各種菜籽,在后院開荒種地,每天輪流澆水除草,既鍛煉了身體,又豐富了餐桌。
各項活動的開展,平復了大家恐懼緊張的心理,緩解了寂寞煩躁的情緒,形成了積極樂觀的工作作風,也增進了團結互助、相親相愛的“戰友情”。
尼日爾地處西非,政局不穩,國內動亂頻發。2013年6月,恐怖組織襲擊了尼亞美中央監獄,并向中石油在內的多家外國公司發出襲擊警告。空中時有戰機呼嘯,安全形勢十分緊張,員工心中忐忑不安。瘧疾、鼠疫等傳染病是當地常見病,加上埃博拉病毒疫情在西非大規模爆發,雖然尼日爾沒有發現病例,但因鄰國出現確診病例,引起人們的極大恐慌。
安全局勢以及疾病的肆虐超乎預期,工會小組與前線領導研究后,每天帶領大家熟悉逃生通道、練習逃生方法,還要求大家必須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同時,加強警戒,嚴格控制人員外出。針對前線瘧疾病毒傳染的情況,工會小組一方面積極宣傳相關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定時噴灑藥物等方式進行積極的預防工作。由于瘧疾存在潛伏期,研究所工會與大港油田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及時溝通,聯系了京津地區唯一可以進行瘧源蟲檢驗的醫院,確保員工在有可疑癥狀發生時第一時間送醫就診。并在國內聯系購買了瘧疾急救藥,要求所有員工離開油田兩天以上時必須隨身攜帶。
在關心前線員工的同時,研究所工會將后方工作重點放在關心員工家屬上。楊冰是海外所的年輕人,負責尼日爾油田成藏研究及動態分析。2011年舍下懷孕的愛人,來到尼日爾開拓海外市場,孩子出生時也沒能趕回來。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研究所工會在楊冰妻子懷孕期和孩子出生時,給予了全程照顧。孩子剛滿半歲,楊冰又被派往前線。為了不給單位添麻煩,楊冰將妻兒送回了湖南老家。但工會依然每月給楊冰妻子打電話,詢問孩子情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等。在妻子的支持下,楊冰全身心投入工作,確保了尼日爾各項科研生產工作的連續性。
研究所工會還建立了員工家屬檔案和家屬聯系卡。家屬檔案登記了所有員工家屬的電話、單位、住址,工會負責每月與海外員工家屬通一次電話,了解家中困難,隨時幫助解決困難。制作家屬聯系卡,發給員工家屬,聯系卡登記了所有班子成員的聯系電話,使員工家屬在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可以聯系到所領導。
由于尼日爾的前線工作缺少培訓機會,一段時間下來,年輕員工們提出一個難題:無法參加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或大港油田公司舉辦的專業技術培訓,嚴重影響了知識的儲備。
根據前線員工參加培訓受限的情況,研究所工會特別開設了前線課堂,利用尼日爾駐地有限的人力和教學資源,有針對性和自主性地開展小型員工培訓,分為專家課堂、互學課堂。專家課堂由兩位首席專家和兩位高級專家擔任講師。當他們在前線值守期間,會根據國際石油科技進步和當地的地質油藏條件,為前線員工進行每月一次的授課。互學課堂則是在前線專業不同、業務相關、水平相近的員工之間開展的活動。根據前線科研工作需要,員工可以打破專業組界限,一對一或一對多地互相學習、互相借鑒。
今年2月,因國內接到緊急任務,前線只留下勘探組的董小偉和開發組的張東星堅守。兩名30歲出頭的小伙子自然結成了互學關系。他們互相交流討論工作中遇到的難點問題。2月19日,董曉偉接到向尼日爾石油公司匯報完鉆探井實施效果分析的緊急通知,要求匯報增加新鉆井油藏描述及產能預測內容。但在對產能潛力進行評估時,他一直無法確定油藏能量大小、米采油指數和單井控制范圍。通過與張東星的交流,董曉偉運用地質建模、數模方法快速而準確地得出了結論。兩個人互教互學先后完成了尼日爾勘探儲量評價、圈閉經濟評價、退地方案、下半年鉆井部署工作,完成方案匯報3次,各類文字報告7個,得到項目公司領導好評。
在研究所員工們的共同努力下,該所多次得到尼日爾項目公司和尼日爾國家石油公司的高度贊揚,樹立起了大港油田“高水平、高素質、高服務質量”的品牌形象,并成功開拓了哈薩克斯坦、緬甸、乍得、國內海南等國家和地區的技術支持項目。
責任編輯:趙 雪
znzhaox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