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在創新中提升能量
截至2016年底,我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已達179.4萬家,入社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44.4%。其中,國家級示范社8000家,縣級以上示范社13.5萬家、聯合社7200多家。
龐大的數量背后是農民合作社的強大影響力——伴隨組織形式不斷豐富、行業領域不斷拓展、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合作社的帶動引領作用也越來越強,合作社已逐漸成長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建設的中堅力量。
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不斷改變,合作社的內涵式發展邁出了新步伐,已從最初簡單的單一要素合作逐漸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更高級別的合作發展。一方面,合作社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拓展其服務內容向綜合發展的過程,從起初單純的從事種植、養殖服務,逐步向技術、信息、加工、銷售、儲運等全程綜合服務轉變;另一方面,合作形式不斷創新,依托土地、資源、資金、房屋、生產設施等各類產權建立合作關系。此外,經營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農業休閑觀光和鄉村民俗旅游、森林生態旅游,農機作業及維修服務,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以及其他依法開展的互助性經營服務活動都被納入其中。
新常態下農民合作社發展需要新思路。農民合作社在創新改變自身的同時,也改變了農業生產方式,降低了生產和交易的成本,在助農增收和脫貧攻堅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這種改變是順應時代需求的改變。合作領域有限、合作內容單一,難以滿足廣大農民對于合作經濟寄予的期待與要求。基于自覺自愿基礎上的這些新變化,使得合作社成為了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力軍之一。
我國農村為農民合作社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未來,合作社勢必在成員構成、組建方式、業務類型、運行機制等多方面實現多元發展,在我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更強大的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