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
整村流轉土地 探索適度規模經營
劉春

遼寧省萬鑫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12月18日,流轉了鐵嶺市新臺子鎮西三家子村的全部水田。土地流轉后,實現了種收全程機械化,不僅增加了社員的收入,也提升了農民種植的整體水平。經過幾年的經營,種植基地不斷擴大。現在,合作社已擁有成員170多戶,成員水稻純收入達到每畝500多元。
近年來,國家鼓勵農村創新經營模式,提倡土地向種植大戶或農民合作社流轉,通過機械化發展現代農業,實現適度規模經營,遼寧省鐵嶺市新臺子鎮西三家子村的種糧大戶便萌生了流轉土地的念頭。于是,新臺子鎮西三家子村萬鑫農機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
萬鑫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12月18日,流轉了新臺子鎮西三家子村的全部水田。經過幾年的經營,種植基地不斷擴大,現在已發展到成員170多戶,水稻純收入達到每畝500多元。
西三家子村是典型的水田村,全村3560畝耕地都是水田,有著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但以前都是村民一家一戶地分散種植,水稻的品種、種植技術、防治病蟲害措施等始終無法統一,畝產較低、種植效率不高。
合作社成立后,開始著手整合村里的土地。經調研分析后,制定出了適合當地具體情況的土地流轉措施和實施方案:一是對于不種地的農戶,往年承包給其他戶租金為每畝400元,當年合作社按照每畝800元的價格直接將土地流轉過來。二是對于只耕種自家田地的農戶,合作社也按照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合作社給他們算了筆賬,如果村民自己種植水稻,每年每畝地大約有1100元的純收入,但他們必須長年在家管理。如果轉包給合作社經營,不僅每年每畝地肯定會獲得800元租金(提前給付租金),富余的勞動力可以到合作社打工,也可以外出打工。打工每年至少得到1萬—2萬元的收入,比單純種地收入強多了。三是聘請有多年水稻種植經驗、小規模承包土地的農戶,到合作社來負責土地耕種工作,給予合理的工資,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在合作社擔當生產隊長、農機隊長等中層骨干,他們的收入不僅比以前增加了許多,還帶動了合作社整體種植水平的提高。
水稻規模經營后,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打破了一家一戶的小池埂,可增加有效種植面積4%,全村有效土地面積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機械化解放了村里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許多農民不但沒有參與“農忙”,反而三五成群地進城打工去了;機械化為合作社節約了成本,科技上的創新則推動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如今,合作社已經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

整村流轉土地,是合作社生產管理上的創新。在生產過程中,合作社也在創新。每年秋季,來到合作社的種植基地都會看到這樣的景象:在合作社的稻田里,遠遠望去,只有幾臺收割機在田里忙活。每臺機器上一個司機再加上兩個婦女,他們把裝滿稻粒的袋子封口、拋向田間。一臺機器全速運轉,一天就能收割大約6公頃的水稻。
機械化解放了村里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許多農民不但沒有參與“農忙”,反而三五成群地進城打工去了;機械化為合作社節約了成本,科技上的創新則推動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如今,合作社已經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
實現全程機械化,是合作社成立時就計劃的事。成立后不久,合作社就開始投資購置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等新機具。2013年和2014年,合作社更是加大了購買農機的力度,投資1300萬元購置了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大型農機具115臺(套)。此外,還投資110萬元修建了一條長5公里、寬5米的機耕作業路,大大方便了大型農機具的通行,有力地推動了合作社機械化發展的進程,為全程機械化奠定了基礎。
2013年秋天,雨水較多,當地水稻在成熟后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倒伏,給秋收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人工收割不僅費用高,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勞動力外出打工,雇人很難。這一年,合作社正好購買了幾臺水稻聯合收割機,加上從外面租賃了10多臺,平均每臺機器每天可以收割80畝—100畝的水稻,即使是倒伏的水稻一天也可以收割40畝—50畝。有了這些收割機,保證了合作社在下雪之前把全部水稻收完,減少天氣因素給生產造成的損失。

2015年,受低溫多濕天氣的影響,當地春耕生產面臨困難。合作社集中人力物力,進行水稻插秧,爭分奪秒搶奪有效農時。利用大型農機具優勢,克服天氣影響,插秧時間較周邊村屯提前了10日,得到相關部門和成員的一致好評。在隨后的生產過程中,合作社充分利用打埂機、施肥機、插秧機,全力保障了水田農作物長勢良好,無病蟲害發生。當年,水稻平均每畝增收200余斤、增收300余元。看到水田豐收的場景,成員感嘆說:“包產到戶30年了,今年是水稻長勢最整齊最高產的一年,還是規模化、機械化好啊!”
與其他合作社不同的是,萬鑫農機合作社整村流轉了西三家子村的土地。因此,在合作社種植這些土地效益初步顯現的時候,開始回饋村子里的鄉親們。合作社出資,并協調林業部門為全村200多農戶的房前屋后栽植了寒富蘋果1.2萬株;栽植金葉榆、垂柳等景觀樹3.2萬株;對全村的每條街道都進行了綠化;幫助村里建起了文化廣場、安了路燈;對村內17條道路(共8公里)修葺了水泥路面及邊溝。合作社還組建了秧歌隊,豐富了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合作社的這些舉措使西三家子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在流轉本村土地的同時,合作社也一直在擴大流轉土地的規模。看到西三家子村的農戶種植效益高,其他村子也有越來越多的農戶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目前,合作社自有種植基地面積已經達到2萬多畝,提供服務的耕地面積達4萬余畝,形成了土地連片經營,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和經營。
有了規模,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合作社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利用這些土地和資源進一步提高種植效益。幾經考察和探討之后,合作社將全力打造綠色無公害名牌產品、提高知名度、拓展新領域作為發展目標,并制定了三大實施工程:一是考察學習盤錦稻田養蟹項目,提高畝產效益;二是興建水稻深加工項目,在水稻深加工上做文章;三是探索股份制合作模式,擴大周邊村屯土地流轉區域。
合作社的負責人們都明白,規劃容易制定,實施起來肯定會面臨新的難題,但他們相信,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合作社一定能夠越來越好、越發展越壯大,一定會帶領更多的農民靠種地致富。
(摘編自《中國農民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