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收入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而物價也隨之高漲,物價指數變動的區域差異正在逐漸拉大。地區物價的高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如果地區物價指數變動的幅度太大,價格上漲速度過快,就會使人們產生消費恐懼心理,將會導致當地的人力、物力、財力向其他物價穩定、生活安定的地區轉移,引起本地區各種資源的匱乏,導致地區間的經濟差異進一步拉大,產生惡性循環,同時還將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根據地區的特點和差異,合理的進行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不僅有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也利于物價的穩定。
關鍵詞:人力資本;物價指數;教育培訓;消費水平;社會效應
基金項目: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文化自信提升研究”(項目編號:16YBA020);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化困境與破解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6C0151)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05-0017-08
一、引言與相關文獻綜述
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對提高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率是最有效的,也是對社會和企業最有用且回報率最高的一種投資方式。近幾年我國農村人口生活水平在不同程度上有了較大的提高,人力資本投資與積累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遠不及發達國家。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要求政府增加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只有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才能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和人力資本的水平,從而推動地區經濟和產業的健康發展。
“人力資本之父”、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1961)最先指出了人力資本的重要性,他認為人力資本投資是造成國民產出增加最主要原因。愛德華·丹尼森(1962)認為技術進步會大大地影響生產力,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勞動的質量上,員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勞動的質量也越高。明瑟(1974)和貝克爾(1975)結合人力資本理論與勞動力遷移理論,探討了微觀分析的基礎及作用問題,特別是固有理論中遷移者的選擇問題。利夫哈瑞(1982)運用圖形從遷移者角度出發說明遷移不是帶來風險的行為,而是分散風險的方式。盧卡斯(1988)從微觀方面對人力資本的內部效應和外部效應進行討論,并研究了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之間的相互作用,指出人力資本的差異是經濟增長差異的根本來源。巴羅(1991)的研究表明,人力資本投資主要通過促進技術進步、擴散和學習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該研究結論被學術界廣泛認可。A. Vienna, L. Pelkonen和S. Ylǒnen(1998)利用 Mankiw-Romer-Weil 模型,選取了芬蘭大學專科生占雇員比例、大學本科生占雇員比例和教育水平指數三個人力資本度量指標分析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地區差異性。D. David, L. Croix和V. Vandenberghe(2003)分析了比利時各省份之間人力資本分布的不平衡狀態,并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人力資本投資的報酬率在各個省份間有差異,從而得出人力資本政策應該向報酬率高的地區傾斜的結論①。
國內學術界長期以來比較關注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對地區經濟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也比較豐富。蔡昉(1996)認為不同的行業對人力資本的要求不同,勞動者表現的環境以及影響效率提高的環境也就不同,不同行業的勞動效率所能達到的最優點也就不一樣。王金營(2002)等探討了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中人力資本的作用機制問題,研究結論表明我國落后地區若要實現趕超,人力資本方面必須有所累積。蔡昉、都陽(2000)采用FGLS回歸方法對1978—2000年中國區域經濟增長量進行研究,表明人力資本擁有的初始秉賦非常顯著地與增長率正相關,是促進當地經濟增長速度的重要因素。林毅夫等(2004)對農村勞動力遷移與地區經濟差異的關聯作了一個實際考察,通過估量遷移速度對區域間收入差距的反應彈性,得出農村勞動力轉移能有效縮小地區差距的結論。王小魯和樊綱(2004)認為中西部落后地區的勞動生產率會隨勞動力數量的削減而提高,再者勞動力遷移還為中西部地域帶回了巨額的資金,故勞動力遷移有利于縮小地區經濟差異。周曉和朱農(2003)利用1989—1995年29個省的農村宏觀數據進行實證研究,驗證了教育及物價變動對農民收入有明顯的影響。徐映梅、葉峰(2005)研究了區域人力資本指標10年間的差異及其變化趨勢對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變動的影響,結果表明對人均GDP的增長率有顯著影響的因素按其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為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長率、識字率提高率、教育投資占GDP的比例變動和每千人出生數增長率②。學者們普遍發現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地區,教育對農村人力資本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對經濟增長問題的很多實證研究都涉及到農村人力資本投資這個重要指標,特別是投資效率、區域差異和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至關重要。
二、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和物價指數變動的實證分析
1. 農村人力資本與物價指數的區域分類
農村人力資本在本文中主要是采用各地區農村就業人數2006年到2013年的變化來衡量,包括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就業人數;還采用了2001年到2012年按三次產業分就業人數的變化數據。地區物價指數在本文中主要采用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價格總指數多年的變化情況來研究。
根據國家權威劃分,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10省份或直轄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12省;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省。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即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即工業(包括采掘工業、制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筑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包括流通部門和服務部門。
2. SPSS數據分析
(1)數據來源說明。本文以我國人力資本總指數變動的趨勢,東、中、西部及東北的城鄉可支配收入,東、中、西部及東北的城鄉可支配收入增長率,按三次產業分就業人數,全國個體就業人數,東、中、西部及東北部個體就業人數為主要考察對象。這其中涉及到我國各種物價總指數包括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和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以及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數據。為了取得數據的時效性及更好的預測性,主要選擇了2000年以后的數據,其中包括2005—2013年東、中、西部及東北的城鄉可支配收入,2000—2012年城鄉就業人數,2001—2012年按三次產業分就業人數,2006—2013年各地區個體就業人數,最終測度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地區物價指數變動差異的相關關系。這些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4和國家統計局網站。
(2)數據分析。通過圖1整體可知,1995年至2012年的價格指數沒有多大波動,基本處于平緩狀態,即中國整體物價水平較為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波動范圍更為平穩,關系民生的物價更趨于合理化,究其原因,國家可能在政策上起到一定的幫扶和干預作用,特別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民生問題就是國家問題。2008年和2009年這兩年幾乎所有的價格指數都出現較大幅度波動,受國際大環境金融危機的影響,與經濟的蕭條和復蘇有著極大的關聯。經濟全球化的形態下,中國有實力、有權利和義務維護國際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穩定物價對國民的生活有重要的保障作用③。如今的“一帶一路”“亞投行”、“絲路基金”、亞太自貿區等戰略都體現了我國對于全世界經濟和平發展的貢獻。
圖2是以1978年改革開放為基數100,經分析可知35年來中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等價格指數都在平穩有序上升,幾乎翻了6倍,也就是說,我國的居民生活水平、工業發展程度、商品經營狀況都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30多年來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都在快速發展,農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勞動力也隨著經濟的發展在有序地進行轉移。
圖3表明,1995—2012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國有單位平均工資、其他單位平均工資與總體平均工資漲幅基本一致,但是城鎮集體平均工資增長有所減緩。因此,國家可以適當鼓勵城鎮集體單位提高工資,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鎮化的進程。1995年到2012年人們的平均工資翻了8倍多,在不到20年期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貧富差距也在不斷地擴大,特別是沿海和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完全處于不同的水平,不利于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同時也不利于國家的穩定協調發展,因此,縮小地區的貧富差距刻不容緩。
圖4揭示出東、中、西部及東北的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都有著較大的差距,東部農村居民的收入最高,中部次之,東北第三,西部最低。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較中可知東部遙遙領先,中部、西部和東北部三者平衡,近幾年的變化相差不大。貧窮的原因有千萬種,而取得財富的方法幾乎是相同的。東部之所以有如此得天獨厚的優勢,與國家的政策以及優越的地理位置有著極大的關系。
從圖5可以看出,2009年后東、中、西部及東北農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都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城市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這也是在國家政策積極作用下形成的良好態勢。近年來中部、西部以及東北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的可支配收入在增長率上都大于東部,特別是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有著較高的增長,這與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等戰略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為了支持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均衡發展,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數,這些重大政策的實施是一個助推器,積極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④。
2000—2012年,城鄉總就業人數有小幅度上揚,但保持在7000萬到8000萬之間,沒有太大變化。城鎮就業人數在12年間由2000多萬增加到近4000萬,農村就業人數由近5000萬減少到4000萬。這些數字都表明了農村勞動力在不斷地往城鎮轉移,城鎮化的步伐在不斷加快,特別是2008年以后。
從圖6可以看出,東部地區增加凈個體就業崗位1430.1萬,其中城鎮1166.1萬,占81.5%,鄉村264萬,占18.5%;中部地區增加凈個體就業崗位1147.1萬,其中城鎮918.2萬,占80%,鄉村228.9萬,占20%;西部地區增加凈個體就業崗位1130.1萬,其中城鎮715.3萬,占63.3%,鄉村414.8萬,占36.7%;東北地區增加凈個體就業崗位406.8萬,其中城鎮419.6萬,占103.1%,鄉村為-12.8萬,占-3.1%。這些數據可以折射出東北的城鎮化人口程度最高,東部和中部不相上下,但西部就相對較低。
(3)SPSS數據檢驗。在研究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時,常見的相關系數為Pearson相關系數、Kendall偏秩相關系數和Spearman秩相關系數。相關分析是研究變量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的重要方法,相關程度的評價標準是:r>0.8時,高度相關;0.5 從表1可知,總體平均工資、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國有單位平均工資這三者存在完全相關性。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國有單位平均工資、其他單位平均工資與總體平均工資存在高度相關性并且非常顯著。結合圖7可以發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就業人員,同時也能增加農村勞動力的收入水平,有利于國家全面、有序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國有單位的就職人員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稱為城鎮人員,因為一旦進入國有單位就職,大部分人員會在短期內進入城鎮,并且轉化為城鎮人口。不同地區的勞動力轉移會影響本地區的物價水平,進而在長期內促使本地區的物價指數的波動。當然,國家在宏觀方面的調控在總體上要根據國家統計局給予的平均工資指數和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此,國家統計局和地方統計機構在獲取真實有效數據方面就顯得十分重要,調研方式、調研地點、調研人群、調研結果的處理方法都會在最終的結果上有或大或少的影響。國家根據調研數據和發展戰略會在某些方面進行政策的傾斜,這將極大地促進某些地區的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⑤。
根據表2可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兩兩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并且非常顯著,這從一個側面解釋就是不管是產品的原材料采購環節、生產環節、銷售環節、儲藏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商品的零售價格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還是商品的價格波動和工業生產的投資與固定資產的購買價格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居民的生活,保持勞動力的合理轉移、維持物價的持續穩定和工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對于經濟社會的健康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三、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地區物價指數變動的相互影響
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巨大作用在后工業時期將表現得更為明顯,人力資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質量,與物價的上漲也存在著一定的關聯。
1. 農村個人人力資本投資對物價指數的影響
農民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人力資本存量的差異會影響我國地區間居民收入差距和價值觀,產生資本效應和勞動效應,通過投資家庭的購買力、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以及人們的勞動報酬間接地影響物價。隨著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一個地區內人們的 環保意識也會提高,必將導致環保成本進而推高資源價格⑥;個人的投資使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逐年提高,對價格總水平的上升產生了較大的促進作用。(1)個人投資使得勞動力成本攀升,勞動效應引起地區物價上漲。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勞動力成本,引致物價指數變動幅度大。我國近幾年的資源能源供給的約束程度逐漸被強化,尤其是傳統的廉價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逐漸稀缺,對當前物價上漲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個人的人力資本投資使得不再愿意從事低工資且辛苦的工作,大家更傾向于高報酬且舒適的工作,使得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性產品價格的同時上升帶來了物價上漲的壓力。(2)人力資本投資產生資本效應,人們的需求層次上升從而影響物價指數。人力資本投資使人們有了可觀的收入,改變了個人的消費觀,通過消費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減少影響物價指數的變動。人力資本通過提高人們的消費層次,使人們由生理需要上升到其他層次的需要,提升個人的核心競爭力。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相應的提高,不再停留在安全需要的層面,消費不再只是對食品的支出,增加了其他的消費,從而促進物價指數的上漲。
2. 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對物價指數的影響
企業人力資本投資主要是通過企業的內部和外部效應來引致整個地區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主要的內部效應包括提高企業員工隊伍的的素質,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有利于企業的技術創新。內部效應使企業更具有競爭力,促進員工和企業的共同發展。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具有廣泛的外部“溢出”效應⑦:(1)社會和個人增加對教育、培訓等活動的需求。(2)國家和地區的人力資本存量增加,質量提高,增加國民的消費能力、技術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潛力。(3)高質量的人力資本也會帶來收入效應。人力資本的積累使企業具有了軟實力,具有了競爭力,員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進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3. 政府人力資本投資對物價指數的影響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地區人力資本投資,地區的人力資源存量也逐步加大,我們發現無論是城市的發展,還是農村的發展,都離不開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的兩種效應正好與政府的目標相吻合。政府的人力資本投資具有兩個顯著的效應,即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1)經濟效應。經濟效應是指人力資本投資通過提高勞動力質量和技術裝備水平,使經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人力資本投資主要通過影響地區知識水平和科技力量,使城市產生競爭力,實現其經濟效應。人力資本投資對地區城市的競爭力影響主要表現為:可以幫助城市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地方科技創新,促進高新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經濟增長,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人力資本投資為城市競爭提供動力,有利于政府目標的實現和績效的提高。而這些都會給地區帶來經濟效應,經濟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引起物價的上漲。(2)社會效應。社會效應主要是通過人力資本存量的高低來體現,存量高的人群的工資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明顯高于人力資本存量低的人群,這種差距會造成一種示范效應,增強人們對人力資本投資的需求;另外則體現為社會整體環境的優化有利于社會文明和整體素質的提高。眾所周知,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必須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為前提,而個人之間人力資本存量的差別是造成個人收入水平差別的一個重要原因。人力資本轉變為個人收入要經過幾次轉變:把各種因素通過投資轉換成人力資本;把人力資本轉化成實際生產能力;把實際生產能力轉換為個人實際收入。因此,人力資本對于收入不平等的影響會經歷一個先擴大后縮小的過程。隨著人力資本的積累,收入分配最終趨于平等,人力資本這種平等化的功能也是政府人力資本投資成為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有力保障。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會引起物價的上漲,但平等化的功能不會引起物價的盲目上漲⑧。
四、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水平的政策建議
首先,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水平要以政府為投資主體,企業、個人和非政府組織投資為補充。政府作為投資主體,要加快落后地區的社會事業發展,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提高區域整體人力資本的知識存量;優化微觀人才環境,完善區域人才政策,提高人才引進的有效性;優化人力資本配置,構建良性的區域內人力資本流動機制;提高研發水平,全面提高城市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政府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引導人力資本合理流動。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對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顯著性的作用,其競爭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企業今后的發展狀況。企業必須站到一定的高度來看待培訓,企業可通過培訓落實人心,形成企業文化,使員工產生組織承諾。企業作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必須加強學習和培訓,保持企業競爭優勢。人力資本投資可幫助員工提升職業素質,提高執行力素養,同時幫助企業建立強大的凝聚力,確保持續進步與創新的能力。企業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中堅力量,特別是對職業教育的培訓,對企業的持續發展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企業有必要不斷創新,同時更新職業培訓崗位,提供專家進行培訓,并提供一定的培訓補貼,通過提高科技實力和管理能力,提高企業的競爭力⑨。個人要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方向進行投資,根據市場對自己和孩子進行投資和培訓,隨著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社會的再生產對勞動者的要求更為重要的已不是數量而是質量,這就要求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和技術素質。
其次,優化各地區的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結構,實現地區物價指數的穩定增長。政府要建立健全人力資本投資結構與地區物價水平變動掛鉤的聯動機制,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人力資本投資,增強從個人、企業到政府的社會承受能力。國家要完善人力資本投資的法律保障,健全醫療保險制度,重視健康投資的基礎性地位;同時以教育投資為主導,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多形式聯動,創造良好環境挖掘人力資源潛力。政府要加大對落后地區的人力資本投資,使其社會內部收益率不低于甚至高于發達地區,同時要改善對發達地區的投資結構,這樣既有利于發達地區的穩步發展,也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
第三,加強偏遠地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使物價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教育可以提高西部地區居民尤其是農民的勞動生產效率和收入水平,從而為更多的人能夠接受教育提供基本的物質條件,形成良性循環。教育可以增強西部地區居民尤其是農民的科學意識、人口意識和環保意識,為西部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必要條件,使得更多的農民離開農村,走向城市,再從城市帶回新的思想和觀念,帶回資金和技術,從而反過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人是先進生產力的主體因素,人力資本是寶貴的資源財富,而人力資本的創造與培養則是教育發展的結果,因此,對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農村地區教育的投入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第四,各地區要保持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物質資本投資的均衡發展。由于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因此單純地說哪一個更重要是沒有意義的,關鍵是看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哪一個更稀缺。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要按比例均衡發展,不可偏廢,正如舒爾茨指出的“我們投入的資源之配置,應當符合包括全部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投資機會之相對收益率的優先順序”,即最終要使投入人力資本與投入物質資本最后一單位資源的收益一樣,也就是說要使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匹配,這樣才能發揮人力資本投資與物質資本投資的最大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地區發展嚴重不協調,要加快西部地區經濟建設,加大對西部人力物力的投資,促進經濟貿易的繁榮,加快商品流通速度⑩。
第五,政府應根據每個省份農村的具體情況落實物價政策。地方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區的人力資本投資戰略,相應地提升我國地區發展能力,同時加大對人力資本存量的財政支出,尤其要重點加強對本地區公共事務和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因為這直接關系到整個政府活動的績效。(1)對于食品和居住價格指數權重大的城市,要抑制這類價格的過快增長,實行強有力的房控政策來控制房價;(2)對于衣著價格指數波動大的城市來說,應完善服裝市場機制,優化產業結構;(3)對于較發達的地區城市,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的消費價格波動大,這時就可以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4)加強對價格的監測、預測等工作,正確地利用價格信息引導市場預期,穩定企業的投資和居民消費,為保持CPI的基本穩定創造條件。
注釋:
① D. David, L. Croix and V. Vandenberghe, Human Capital as a Factor of Growth and Employment at the Regional Level, Preliminary Report, European Commission,
DG Employment and Social Affairs, The Case of Belgium, 2003, 5, pp.682-688.
② 徐映梅、葉峰:《人力資本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計量分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③ 唐任伍:《續寫中國奇跡的機遇和有利因素》,《人民論壇》2011年第5期。
④ 鄭衛星:《居民主觀幸福感評價指標體系初探》,《中國統計》2011年第12期。
⑤ 郭劍雄:《人力資本、生育率與城鄉收入差距的收斂》,《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⑥ 黃菁:《環境污染、人力資本與內生經濟增長:一個簡單的模型》,《南方經濟》2009年第4期。
⑦ 龍翠紅、洪銀興:《農村人力資本外溢與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關系的實證分析》,《經濟經緯》2012年第3期。
⑧ 杜偉、楊志江、夏國平:《人力資本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研究》,《中國軟科學》2014年第8期。
⑨ 蔡昉、王德文、王美艷:《工業競爭力與比較優勢——WTO框架下提高我國工業競爭力的方向》,《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⑩ 王迅:《從人力資本理論視角看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農業經濟問題》2008年第4期。
作者簡介:侯旭平,長沙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南長沙,410022。
(責任編輯 陳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