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世紀20年代“二七”符號的建構和傳播

2017-06-05 22:26:54劉莉
江漢論壇 2017年5期
關鍵詞:符號

摘要:“二七”慘案后,國共兩黨及社會各界從符形、意義、時間、儀式及空間等多個維度對“二七”事件進行了塑造,不斷建構和強化“二七”符號。20世紀20年代,國共關系雖經歷了分分合合,但在建構和傳播“二七”符號的過程中皆發揮了積極作用。這對民眾認同“二七”革命精神,接受“二七”符號所蘊含的多重象征意義產生了積極的效應,使“二七”事件在民眾心中形成了深刻的社會記憶,為進一步發揮“二七”符號的社會動員功能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二七”大罷工;“二七”紀念;符號;社會動員;國共合作

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社會史視域中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項目編號:2014BLS003)

中圖分類號:K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05-0097-09

符號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工具?!叭祟惿钤谧约簞撛斓姆柺澜缰?,并在符號世界中謀生存、求發展,把符號看成生存和發展的有力工具和武器?!雹?因此,符號是人類的一種“自由創造”,能夠被人們賦予意義,并經過社會認同和約定俗成,進入信息傳播系統。創造與運用政治象征符號是各種政治力量經常運用的政治權力技術,它能幫助政治符號運用者更有效地進行社會動員,從而獲取民意,并為自身的合法性提供依據。“二七”符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政治符號之一,然而目前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卻很缺乏。“二七”慘案后,國共兩黨及社會各界根據當時的社會需要,對“二七”事件進行了全面塑造,逐步將其建構、塑造為政治象征符號。本文擬對20世紀20年代“二七”符號的建構和傳播作一探討。

一、“二七”符號的初步建構

一個行之有效的符號體系基本都是經過多年的實踐,并以特定的方式積累、修改和定型的?!岸摺狈柕乃茉旌托纬赏瑯咏洑v了這樣的過程。

1. 符形建構

在古今中外史上,重大事件常以事件的發生地或發生時間來命名。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以事件發生時間來命名重大歷史事件的傳統。由于中國古代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紀年法,因之在1912年1月1日前,中國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多以年份的干支來命名。如“辛酉政變”、“戊戌變法”、“辛丑條約”、“辛亥革命”等。中華民國成立后,中國開始采用公元紀年法。自此,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政變”、“慘案”、“運動”、“起義”等之類的大事件常以發生時間來命名。如“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一二·九”運動、“七·一五”政變、“七七”事變等。

1923年2月7日,北洋軍閥武力鎮壓了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史稱“二七慘案”。慘案發生后,京漢鐵路總工會、湖北全省工團聯合會駐滬辦事處發表了宣言,該宣言即用“二七事件”來代指“二七”慘案。因當時“二七”這一提法尚未普及,所以該宣言還特意注明“二七”事件“即吳蕭屠殺京漢工人事件”。② 其后,一些文章、書籍等也以“二七”來命名此次罷工事件。如2月27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中共的機關報《向導》上發表《二七大屠殺的經過》一文③;當時,國共兩黨還組織編寫了《二七工仇》、《二七慘劇》等讀物,使“二七”這一名稱得以廣泛傳播。此外,各地舉行的“二七”追悼會也擴大了“二七”事件的社會影響,促進了“二七”符號的廣泛傳播。例如,1923年3月22日,北京各團體與學生聯合會舉行了“二七”烈士追悼會,來自社會各界的1000余人參加了此次追悼會,發放了3000份“二七”紀念冊,并將追悼會現場的祭文、挽聯、詩詞等編成《“二七”悲憤錄》④。在國共兩黨的組織動員下,上海、廣州等地也相繼舉行了“二七”追悼會。自此,各大媒體及社會各界人士皆用“二七”來指稱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事件,“二七”遂成為這一歷史事件的符號形體。

2. 意義建構

意義問題是政治符號的核心問題。“給予某種事物以某種意義,從某種事物中領會出某種意義”⑤,從而產生出某種政治符號?!岸摺敝猿蔀橹袊F代史上人人皆知的政治符號,一方面是因為京漢鐵路工人在“二七”大罷工中確實具有不怕犧牲、英勇反抗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國共兩黨及社會各界對“二七”大罷工的意義有意識地進行了塑造。盡管這是一次失敗的罷工,罷工期間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和缺陷,但與工界其他罷工事件相比,“二七”事件更為慘烈,影響更為深遠,其革命特質和自由民主精神也更為突出。這些特性為塑造“二七”政治符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條件。

實際上,早在大罷工期間,中共就已開始塑造京漢鐵路工人的革命形象。如2月6日,中共以京漢鐵路總工會的名義向全國各鐵路工人發出通電,聲稱:“我們這回總斗爭,可以說是為爭自由作戰,為我們全國無產階級作戰。我們寧愿全體死于鋒刃之下,不愿退讓的血鐘響了,戰鼓鳴了”,“我們已經要用頭顱塞滿了前線,要用赤血染紅了旗幟呵!”⑥ 這種宣傳很快獲得了各地工人的贊同和支持。中共對京漢工人革命精神的宣傳既是出于動員社會各界起而援助京漢工人的需要,也有鼓舞士氣、促進工人內部團結的考量。大罷工失敗后,中共進一步加強了對“二七”意義的塑造,并與“打倒軍閥”聯結起來。如1923年的“五一”勞動節,中共領導下的京漢鐵路總工會再次發表宣言道:“‘二七是我們中國工人第一次奮斗的犧牲第一次的流血”,“只有大家聯合起來,不斷的犧牲,不斷的流血,打倒萬惡的軍閥,打倒帝國資本主義,實行全世界無產階級大聯合”⑦。上述可見,中共著重從全國革命的角度賦予了“二七”事件“不怕犧牲”、“爭自由”及“反對軍閥”的意義。通過賦予這次事件以意義,形成符合自身政治需要的革命話語體系,為中共革命事業的合法性創造歷史依據,是中共塑造“二七”意義的主要目的。

當時的各家媒體亦紛紛發表評論,高度贊揚此次工人大罷工的意義。如《時事新報》評論道:“政治性質的罷工在道德上要高出于經濟性質的罷工好幾倍”,“覺得他們的精神實在是高尚純潔到萬分,他們情愿受餓、情愿死,但他們必定要與軍閥官僚同死,這是何等壯烈啊!”⑧ 《京報》也充分肯定了此次大罷工的價值:“今次罷工之原因,為爭約法所賦予之集會自由。簡言之,即爭法律上之自由,比諸薪資、時間等問題實有尤為重要之價值。”⑨ 總之,當時的社會輿論對“二七”事件給予了較多的肯定和贊揚,并賦予其“爭自由”、“反軍閥”的意義。

共產國際從世界革命的高度賦予了此次大罷工所具有的國際意義。“二七”慘案后,共產國際對中國鐵路工人發表宣言道:“共產國際執委了解到你們反對英、日、美帝國主義的走狗中國軍閥的英勇斗爭,謹向你們致敬”,“鐵路工人同志們,你們在最近一次罷工中的奮斗和犧牲,已經把你們和全世界無產階級反對世界各國剝削者的斗爭匯合在一起了?!雹?可見,共產國際把中國革命視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并賦予了此次事件“反帝”的意義。

在二七慘案后的短時間內,經過不斷的闡釋和疊加,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意義從爭取鐵路工人的集會結社權,到成為全國工人爭自由的先鋒隊,再到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二七”事件不斷地被賦予新的蘊意。“二七”事件的意義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得到升華,成為“爭自由”、“不怕犧牲”、“打倒軍閥”及“打倒帝國主義”的精神象征,初步奠定了“二七”意義的基本內涵。

二、時間維度中的“二七”紀念

政治符號是特定歷史時刻的產物,它和其它任何事物一樣,有一個誕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具有明顯的時間性特征。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失敗后,經過國共兩黨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建構, “二七”紀念日成為建構和傳播“二七”符號最為重要的載體和方式?!岸摺奔o念日制度時間的形成,有著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從自發的周年紀念到形成固定的紀念日制度時間,國共兩黨是主要推動力量。

1.“二七”紀念日制度時間的建構

自1924年起,國共兩黨及社會各界開始建構“二七”紀念日制度時間。1924年2月7日,國共兩黨及社會各界在各地舉行了“二七”一周年紀念活動。因是首次舉行“二七”周年紀念活動,各地紀念活動舉行時間、形式不一,帶有較多的自發性質。有些地方甚至與“黃龐紀念”{11}、“列寧紀念”及“五一”勞動節等紀念活動一并進行。如在廣州,當各界正在籌備“二七”一周年紀念活動之際,傳來了列寧逝世的消息,在國共兩黨的組織下,廣州各界遂發起悼念列寧活動,并與“二七”紀念一并舉行{12}。直到1925年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以后, “二七”周年紀念活動才逐漸獨立舉行,但尚未成為全國性的法定紀念日。早在1925年1月28日,上海工團聯合會就提出將“二七”規定為“中華勞動紀念節”的議決案{13};2月7日,上海各工團召開了“二七”二周年紀念會,大會再次提出:“京漢路二七慘劇為中國勞動運動奮斗最烈、犧牲最大之事實,勞動界人應奉為永遠之紀念”{14}。同時,長辛店“二七”二周年紀念大會議決規定“二七”為平漢路永久紀念日及例假日{15}。在這兩年中,盡管“二七”紀念日并未正式成為全國法定紀念日,但“二七”符號已廣為傳播。一名華工在“二七”二周年時發表感言說:“‘二七這個名詞出世不久,可是他的大名早傳遍了全地球,凡是有工人階級的地方,差不多是很耳熟的?!眥16} 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中共遂獨立舉行“二七”紀念日或紀念周活動。如1928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通告,將2月1日至7日定為“中國職工運動死難烈士追悼周”,規定“在這一周中,對于為職工運動死難諸先烈,無論黨外黨內的,通通要追悼,作一廣大的宣傳?!眥17} 在以后的每年“二七”前后,中共方面皆舉行盛大紀念活動。

由于政治符號蘊含著巨大的政治能量,部分國民黨人也積極建構“二七”紀念日制度時間。1928年1月31日,由國民黨人組織的“二七”五周年紀念大會籌備會在上海召開,大會議決推派代表赴南京向國民黨中央黨部總司令部請愿,要求國民政府把“二七”規定為中國勞工紀念節,并請政府通令全國各級黨部、各級工會共同哀悼{18}。2月6日,赴南京請愿代表呈請國民黨中央黨部總司令,提議以京漢路“二七”紀念為全國勞動紀念節,以志不忘{19}。2月7日,上海各界召開了“二七”五周年紀念大會,通過五項提案,其中包括將“二月七日明令頒布為勞動紀念節”{20}。上述可見,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兩黨皆積極建構“二七”紀念日制度時間。這種情況一方面反映了兩黨對“二七”這一政治資源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兩黨對“二七”符號的爭奪。

北伐結束后,各地軍閥被打倒,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在各界的積極奔走下,國民政府將“二七”紀念日規定為國家法定革命紀念日,并開始進行一定的制約和防范。1929年1月30日,上海特別市國民黨黨委指導委員會召開會議,討論“二七”紀念宣傳辦法,認為“現在軍閥業已打倒,我們更應舉行盛大的紀念”,對于外界的“二七”紀念籌備會,國民黨人除積極參加外,“并應嚴防一般反動份子之活動”{21}。1929年2月7日,上海各界代表在“二七”六周年紀念大會上再次提出議案,“呈請市指委會轉呈中央規定‘二七為中國勞動節,并通令全國工廠商號于是日停止辦公,下旗致哀?!眥22} 在上海各界的奔走呼吁下,1929年2月中旬,國民政府中央訓練部將每年的2月7日正式規定為“京漢鐵路工人罷工紀念日”,與總理逝世紀念、黃花崗烈士殉國紀念等共同規定為各省黨務訓練所革命紀念節日,并規定紀念日當天“各省黨務訓練所,亟應舉行莊嚴之儀式,于鍛煉青年革命意志與激發青年革命情緒”。{23} 盡管“二七”紀念日仍然沒有成為全民紀念日,但首次被國民政府明文規定為全國法定革命紀念日。可以說,“二七”紀念日已被正式固定化、程序化為制度時間,“二七”符號成為國民政府的法定政治資源。紀念日制度時間的確立,擴大了“二七”符號的政治影響,使之得以廣泛傳播。

綜上可見,國共兩黨是“二七”紀念日制度時間得以確立的主要推動力量,反映了兩黨對“二七”這一政治符號的主動建構與積極利用。紀念日既是一種制度時間,也是一種政治儀式。紀念日的運作能調動政府機關、工界、學界及各社會團體參與其中,能對民眾產生教化和動員作用。因此,“二七”紀念日成為一種寶貴的政治資源。政治符號蘊含著巨大的政治能量,運用政治符號能發揮社會動員和社會認同的作用。因此,政治符號往往成為各種政治力量利用的對象。

2.“二七”紀念日制度時間的運作

“二七”紀念日是“二七”紀念所有時間符號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能否成功運作這一制度時間不僅是對“二七”符號的社會動員功能及政治認同功能的一種檢驗,而且也是“二七”符號生命力的一種體現?!岸摺奔o念日制度時間的運行過程,也是“二七”符號向全國傳播及向民眾灌輸意識形態,形成社會記憶的過程。

“二七”紀念日是國共兩黨及各社會團體運作權力、樹立權威、發布重要決策、政治動員及傳播“二七”符號的最為重要的時間場域和權力場域?!岸摺奔o念日制度時間的運作有效與否主要依賴于國共兩黨、各級黨政機關、工界、學界及各社會團體等組織機構的具體執行情況。自1924年起,國共兩黨及社會各界即開始舉行“二七”周年紀念儀式。為充分發揮“二七”紀念日的政治功效,促進“二七”符號的廣泛傳播,國共兩黨及其影響下的各社會團體在組織開展“二七”周年紀念的過程中,均進行了細致的籌備和宣傳發動工作。從成立籌備會、廣征紀念詩文、發出開會通告、到邀請各團體參與等環節,皆精心安排。

“二七”紀念日活動大多是在社會各界的推動及國共兩黨的組織發動下進行的。以1926年的“二七”紀念日為例,1月31日,廣州學生聯合會各團體致函國民黨中央黨部,認為“二七”在民族運動史上,意義重大,“茲值第三周年紀念日將屆,敝會等為鼓勵全民族為自由而戰,促進全國革命運動起見,擬于是日舉行盛大之紀念會,素念貴黨領導國民革命,為民族解放前驅,敢請領銜與敝會等共同發起,號召本市各團體籌備紀念”{24}。廣州國民黨政府接函后,對此極為重視,2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特發出通告,令市內黨員一律參加“二七”紀念大會{25}。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的組織發動下,廣東各界民眾積極參與“二七”紀念日大會。當天,“省港罷工各工會、廣州各工會、各學校農會、商會、各社團先后整隊而來,人數不下十萬,團體五百余”{26},聲勢極為浩大。國民黨對“二七”紀念日的宣傳組織,旨在樹立國民黨的政治權威及國民黨政權的合法性,并利用“二七”符號進行社會政治動員。

為擴大“二七”符號的社會影響,國共兩黨還積極利用“二七”紀念日這一制度時間,通過大眾傳媒向民眾宣揚各自的政治主張及對民眾進行教化。除每年紀念日發行的紀念冊及傳單以外,國共兩黨還發表了諸多紀念性文章、詩歌、社論、“二七”紀念宣傳大綱、通告等。國民黨主要通過《民國日報》、《申報》、《中央日報》等媒體,中共則主要通過《向導》、《晨報》、《中國青年》、《勞動》、《新中華報》等刊物。有些刊物甚至在“二七”紀念日前后設立了紀念專刊,專門登載有關“二七”的紀念性文章。如1924年二七前后,國民黨影響下的《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出了“施洋紀念號”,刊登了惲代英等撰寫的紀念施洋的文章。1927年,《青年之路》第2期出版了《二七紀念特刊》{27}。中共在“二七”紀念日前后發表了《追悼列寧并紀念二七》{28}、《為“二七”紀念告國人》{29}、《二七之意義》{30}、《紀念“二七”要爭取抗戰勝利》{31} 等一系列關于紀念“二七”的文章,向民眾闡釋“二七”紀念日的意義,發表政治主張,動員民眾。國民黨也積極利用媒體宣揚“二七”精神,發布政治宣言。如《中央工人運動宣傳委員會為二七紀念告全國工人》{32}、《二七紀念與我們的認識》{33}、《“二七”紀念之重要宣言》{34} 等文章,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也寫詩紀念“二七”烈士:“階級奮斗,誰為先鋒,京漢工友,‘二七懲戎,力戰軍閥,不畏奸兇,為自由死,撞赤血鐘!勇哉工友,義烈堪銘,開新紀元,為階級爭?!眥35} “二七”紀念日前后,國共兩黨通過大眾傳媒向民眾反復傳播有關“二七”紀念的內容,擴大了“二七”紀念的社會影響,使“二七”成為眾所皆知的政治符號。

國共兩黨正是通過對“二七”紀念日這一制度時間進行運作,繼續建構和強化“二七”政治符號,進一步對民眾進行社會動員,服務于現實政治需要的。

三、儀式維度中的“二七”符號

儀式與象征,是最能體現人類本質特征的行為表述與符號表述。兩者同作為社會認同與社會動員的方式,既有整合、強化功能,又有瓦解、分化的作用。儀式與象征既可以表達權威,又可以創造和再造權威,它們與權力之間相互依存、互為因果。在現代政治體制中,儀式操演、象征符號與政治權力之間的關系常密不可分。在國家層面,一般通過儀式與象征符號的運作,動員、教化民眾,把國家權力與政治力量深刻而透徹地滲透到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從而達到國家認同的目的?!岸摺狈柕南笳饕饬x最初主要是通過追悼會、“五一”勞動節等儀式操演得以展示的。

1. 儀式布置

儀式布置是營造儀式氛圍、體現儀式主題的重要方式,并決定著儀式的基本格調。“二七”紀念日源于紀念“二七”慘案中的遇難工人,因此紀念儀式布置以簡潔、莊重、肅穆為基調。儀式主題表達注重突出“爭取自由”、“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等“二七”精神背后的政治動員功能。

自1924年起,各地開始舉行“二七”周年紀念活動,其儀式布置大同小異,大致為:置“二七”烈士遺像、懸掛標語、飾以鮮花、挽聯等??傮w而言,儀式布置帶有強烈的現代色彩,并遺留有傳統祭禮的習俗。如1925年,全國鐵路總工會舉行了隆重的“二七”紀念日儀式,“廣場中央置高臺一座,上供諸烈士題名,鮮花一巨束,設備甚為簡樸”{36}。隨著政治形式的變化,“二七”紀念日的場景布置和挽聯內容也在不斷地附加新的內容和形式。孫中山逝世后,被國民黨塑造為“國父”,孫中山成為國家精神領袖的象征。因此,1926年以后的“二七”紀念日又附加了“中山符號”。在國共合作期間,孫中山及馬克思、列寧的遺像開始出現在“二七”紀念儀式主席臺上。如1926年廣東汕頭總工會舉行的“二七”三周年紀念日大會會場,主席臺中央懸掛著孫中山、馬克思、列寧3人的遺像,橫幅是“全世界被壓迫階級聯合起來”{37}。再如,1927年的“二七”,全國鐵路總工會組織的“二七”四周年紀念大會的儀式布置,也把孫中山遺像置于主席臺中央,把列寧、馬克思及“二七”死難烈士遺像分置兩旁{38}。這種場景布置反映了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政治基礎的國共合作背景,凸顯了儀式主題。國旗、黨旗是最為典型的國家象征符號,有些地方的儀式布置還附加了懸掛國旗、黨旗等。如1926年,在廣東各界舉行的“二七”紀念日儀式布置中,“會場布置極其悲壯,中間建搭軍政臺一座,西邊搭建學商臺一座,東邊建搭農工臺一座,三臺相對成品形,臺上懸著‘二七死難烈士遺像,伴以國旗黨旗”{39}。湖北漢川、岳口等地的“二七”四周年紀念日也懸掛有國旗、黨旗{40}。1928年,在上海各界舉行的“二七”紀念日儀式布置中,除懸掛有總理遺像、遺囑、黨旗、國旗外,還加掛有“二七”慘案發生地點及慘劇情況圖{41}。這種儀式場景布置對于營造儀式氛圍,凸顯儀式主題具有重要的渲染作用。

在中國傳統社會里,挽聯是集體或個人哀悼逝者,治喪和祭祀時專用的對聯。挽聯既帶有社會性,也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在治喪祭祀儀式布置中,挽聯和標語也是一項重要內容。它能直接彰顯儀式主題,使儀式參與者對儀式表達的內容一目了然。在各地的“二七”紀念日儀式布置中,普遍沿襲了這一傳統,且挽聯數量可觀,成為儀式場景中較為引人注目的一幕。如1926年,在長辛店工會舉行的“二七”紀念日儀式布置中,挽聯和標語“貼滿壁間,觸目皆是”,諸如“全中國的工人團結起來”、“革命先驅”、“打倒一切反動的軍閥官僚”、“反對日俄侵略東三省打倒日俄走狗”等字樣滿目皆是{42}。再如1927年,在武漢各界舉行的“二七”紀念日儀式布置中,挽聯甚多。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所送挽聯內容是:“為解放民族而奮斗,是無產階級之先鋒”,其余如“烈士血花,是革命的種子,是主義的結晶”,“二七運動,為奮斗的先鋒,為光明的道路快追尋遺跡,準備著繼續犧牲”等字樣觸目可見。{43}這些挽聯和標語的內容大多是表達繼承“二七”烈士遺志,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革命精神,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對于儀式參與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全場滿貼革命標語,令人見之氣振百倍”{44}。

通過儀式布置能夠營造出莊嚴、肅穆、神圣的氛圍,有些地方還營造出喜慶、熱鬧的節日情境。這種氛圍對于儀式參與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充分凸顯了“二七”紀念日所蘊含的政治意味。同時,也凸顯了孫中山的“國父”地位及國民黨在儀式操演中的權威性與合法性。

2. 儀節

儀節是儀式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儀式主題得以呈現的重要載體。民國時期的“二七”紀念日儀式,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早期儀節大致如下:報告開會宗旨、向烈士遺像行鞠躬禮、報告“二七”略史、來賓演說、攝影等。

1924年、1925年這兩年,各地的“二七”紀念日儀式大體遵循了上述儀節。孫中山逝世以后,國民黨為塑造孫中山的國父形象,加強黨化教育,遂將孫中山崇拜融入到各種儀式中去。在“二七”紀念日儀節中主要體現為增加了向孫中山遺像行三鞠躬禮,恭誦總理遺囑,懸掛國旗、黨旗等儀節,以彰顯國民黨的統治權威。1926年以后,在各地的“二七”紀念日儀節中,“中山”色彩尤其濃厚,特別是國民黨組織發動下的“二七”紀念日儀式,這種規范性、統一性特征非常突出。如湖北漢川縣、岳口縣各界舉行的“二七”四周年紀念日,儀節中就包括“向總理遺像‘二七死難烈士位行三鞠躬禮”,“恭讀總理遺囑,完場循聲訓誦”。{45} 此外,有些“二七”紀念日儀節中還附加了靜默3分鐘、奏哀樂、唱革命歌、通過提案、誓師及游行、呼口號等內容,有些地方甚至規定靜默時間為5分鐘。而在全國鐵路總工會舉辦的“二七”四周年紀念日儀式中,儀節多達16項,包括:報告開會宗旨、奏樂、唱國民革命歌、向國旗及革命領袖行鞠躬禮、靜默、唱“二七”歌、呼口號等16項{46}。

有些地方的“二七”紀念日儀節中還保留有中國傳統喪儀習俗,如向死者遺像獻花、讀祭文、放鞭炮等傳統習俗。以1926年長辛店工會舉行的“二七”紀念日儀式為例,“由廖文英、譚慕愚二女士向先烈遺像獻花致敬,工人吳春溪讀祭文”{47};湖北岳口各界的紀念會還增加了“升鞭震炮”環節{48}。此外,在中共舉行的“二七”紀念日儀式中,也有鳴炮開會的習俗。{49} 民國時期是中國傳統社會走向近代社會的過渡期,因此“二七”紀念日儀式中這些傳統習俗的遺留是不可避免的一種社會現象。這些傳統喪禮習俗,是廣大民眾較為熟知的禮節,更容易被一部分守舊民眾所接受。

總之,20世紀20年代的“二七”紀念日儀節融入了更多的政治元素和革命色彩,更加烘托了儀式的隆重性和強烈的感染力,把民眾對“二七符號的理解和認同內化到心靈深處,形成難以磨滅的集體記憶。

3. 社會反響

儀式具有表演性與感染性。儀式組織者往往根據現實需要來進行儀式布置和儀節設計,通過儀式操演表達主題,感染儀式參與者。在“二七”紀念日儀式中,國共兩黨在儀式操演中皆融入了諸多政治因素的考量,在演講、唱歌、閱兵、游行、呼喊口號及宣傳紀念冊等儀節方面融入了意識形態教育。通過操演紀念日儀式,國共兩黨組織動員了大量民眾參與,不僅擴大了“二七”符號的社會影響,而且也樹立了各自在民眾中的權威,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演說是各種儀式中普遍使用的一種較為有效的宣傳方式。通過演講者的講述能夠給儀式參與者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刺激,使民眾感同身受,與講演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鳴。有時,儀式組織者為增加儀式的感染力,增強儀式參與者的集體情緒,往往把“二七”事件中的親歷者或“二七”烈士家屬請到現場作報告。在1925年京漢鐵路組織的“二七”紀念日儀式上,當某被捕出獄工人“報告所受之種種非刑及獄中生活,返家時老母哭述妻死子亡時至凄涼景象,言時聲淚俱下,令人酸鼻,場中竟有大哭者,無不咬牙”{50};當演說者講述“二七”血史時,“各工人均為之泣下,同時全場呼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之聲不絕,一時極為悲壯?!眥51} 再如武漢各界舉行的“二七”四周年紀念日,邀請了死難烈士家屬先后演說,當林祥謙烈士夫人演說時,“吞聲飲淚惻惻動人,全場群眾皆為墮淚。”{52}為提高演講在儀式中的烘托效果,有些地方還組織了專門的演講隊。如南京曾組織有30人的演講隊,分隊到各區演講{53};鄭州總工會也曾組織了宣傳隊,講述“二七”慘案,“以表工人參加革命精神”。{54}可見,通過演講者的宣講,極大地調動了儀式參與者的集體情緒,有效地進行了廣泛的社會政治動員。廣大民眾受此感染,逐漸將“繼承先烈遺志”、“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等為國奮斗的民族主義情緒內化到心靈深處,強化了儀式效應。

唱歌也是“二七”紀念日儀式中常見的一種儀節,是烘托儀式氛圍的一種重要元素。各地儀式中演唱的歌曲主要有:《革命歌》、《“二七”紀念歌》、《追悼“二七”死難同志歌》、《國際歌》、《奮斗歌》、《國民革命歌》等。這些革命歌曲,有些格調低沉悠揚,令人悲痛;有些則激昂高亢,富于鼓動性、戰斗性,催人奮進。在悲壯的歌聲中,儀式參與者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禮,激發了革命斗志。這些歌曲對于宣傳革命主張,動員群眾,鼓舞民眾或戰士們的革命斗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游行可以突破儀式會場容納人數有限的局限性,拓展儀式的影響空間和受眾人群。儀式中的游行環節對于升華儀式主題和傳播“二七”符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游行過程中往往和呼喊口號、發放傳單相結合,以擴大社會影響,增強民眾記憶。因此,許多地方在“二七”紀念日儀式最后,往往附加游行和呼喊口號這一環節。例如,1926年廣東各界民眾500余團體、10多萬人舉行了“二七”紀念大游行,“由總領隊徐成章及唐樹指揮各團體,次第魚貫出門,先學界、次工界,又次為軍政界,一路擁擠非常,各團體均派人沿途散發傳單,并高呼口號”。{55} 一些縣級城鎮也在“二七”當天舉行了規模較大的游行儀式。在縣級城鎮舉行游行,是較為罕見的集會,能吸引眾多民眾觀看。1927年,湖北通城各界5000余人舉行了游行,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沿街商號放鞭致敬,炮聲聒耳、炮煙蔽目”,“工友蒞會非常踴躍,各團體均一致參加,足見國民熱心革命之一斑矣?!眥56} 漢川、岳口等地的游行也異常盛大,吸引了大批群眾圍觀。如漢川游行隊伍“沿途并高呼口號和唱國民革命歌,聲震云霄,誠漢川從來未有之盛會也”,“各團體散發‘二七紀念傳單十數種,群眾唱歌、呼口號,精神奮發百倍,秩序井然,兩旁觀者人山人海,莫不驚為空前沒有之大游行?!眥57}上述資料可見,游行不僅使儀式參與者在游行過程中深受教育,大批圍觀的民眾也被這種氛圍深深感染和感動,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有助于基層民眾了解和認同“二七”紀念日的政治意義,經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化,對“二七”符號形式了難以磨滅的社會記憶。

為吸引民眾的廣泛參與,增強儀式的感染力,“二七”紀念日儀式活動中常附加有文藝演出。如1925年在北京大學舉行的“二七”二周年紀念日大會儀式上,除演講外,還備有音樂新劇{58}。除新劇外,有些地方的“二七”紀念日儀式上還增加了形式多樣的傳統民間文藝表演。如1927年,武昌國民黨黨務干部學校在武昌首義公園表演了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除新劇《二七血史》以外,還有國樂、雙簧小調與麻雀跳舞、單弦拉戲、相聲、蓮花鬧等游藝節目{59};武昌勞動童子團也舉行了多種游藝節目,如舞蹈、革命新劇及農家子、雙簧等{60}。豐富多彩、通俗活潑的民間文藝表演增加了“二七”紀念日儀式的趣味性和節日氛圍,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氛圍,將“二七”符號所代表的政治意涵形象生動地傳達給觀眾,使民眾在愉悅的場景中易于接受“二七”符號所傳達的政治教化,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教育和社會動員效果。

“二七”紀念日儀式是國共兩黨建構和強化“二七”符號最為重要的實踐活動。即使是在各界舉行的“二七”紀念日儀式中,也常有國共兩黨的參與和組織。因此,“二七”紀念日儀式不僅呈現出民眾廣泛參與的特征,而且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國共兩黨通過掌控和操演紀念日儀式,向民眾灌輸意識形態教育,起到宣傳和社會動員的作用,從而為各自的政治目標服務。

四、空間維度中的“二七”符號

20世紀20年代,為永久紀念“二七”烈士及其革命精神,國共兩黨及社會各界開始積極醞釀建立烈士墓、紀念碑及“二七”公園等紀念空間。“二七”慘案的主要發生地長辛店、鄭州、江岸等地及烈士埋葬地成為各界建議營造神圣空間的主要地點。除物化空間外,“二七”符號還開始在教育、藝術、娛樂等社會空間里傳播。

1926年,中共領導下的全國鐵路總工會第三次代表大會決定為“二七”死難烈士制作一座石碑,會議建議紀念碑建立在長辛店的火神廟前{61}。1927年2月7日,武漢數十萬民眾在江岸舉行了“二七”四周年紀念大會暨“二七”烈士紀念碑奠基儀式。國共兩黨與各界人士代表鄧演達、蔡以忱、章伯鈞等以及林祥謙烈士的妻子參加了此次大會,由李立三擔任此次奠基儀式的總指揮{62}。當天,湖北各界在《民國日報》發出啟事,聲明要建“二七”紀念碑、烈士公墓及“二七”公園,征集烈士遺像、遺物及遺著,并呼吁社會捐款等{63}。2月9日,湖北各界召開特別會議,討論“二七”紀念碑、“二七”公園及“二七”烈士公墓及經費等事宜{64}。2月16日,湖北各界“二七”紀念大會籌備處召開第八次職員會議,決議“二七”烈士紀念碑、公園、公墓及收捐等事。{65} 總之,湖北各界曾多次召開籌備會議,積極營造“二七”神圣空間。1929年2月7日,上海各界在“二七”紀念大會上也當場議決建立烈士紀念碑,并請藝術家萬籟鳴設計“二七”紀念碑圖案。據3月3日的《申報》報道:“是項工程,不日將登報招商承造?!眥66} 從有關資料來看,20世紀20年代雖然各界要求營造“二七”神圣空間的呼聲不斷,但因經費、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上述提案大多并未得以實施。盡管如此,但為建國以后各地“二七”紀念碑、紀念堂、烈士公園等神圣空間的建造打下了輿論基礎。

民國時期,在教育空間里出現了以“二七”命名的學校。1927年,隨著北伐的不斷勝利,國民革命軍控制了京漢鐵路,并對原北洋政府交通系設立的扶輪學校進行了改組,江岸扶輪學校改名為“二七學?!眥67}。這種改組和改名意在表明國民黨對“二七”符號的擁有權和詮釋權,宣示國民革命的勝利及國民黨政權的合法性。

在娛樂空間里,“二七”符號也廣為傳播。民國時期,隨著大眾文化的迅速發展,休閑娛樂成為人們的重要生活空間。歌曲、新劇表演、影視作品等新型娛樂方式進入到人們的娛樂休閑生活中。

在重大時刻或各種儀式中演唱革命歌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當時,根據“二七”事件創作出的《二七紀念歌》和《奮斗歌》廣為傳唱?!抖呒o念歌》歌詞為:“二月七日,正是那年今日,愴神時,蘆溝橋畔血,丹水池邊雪,保定獄中鏈,辛店站前旗,萬眾同仇感,四海知!‘二七烈士永垂革命史冊”{68}。這首歌在鐵路工人中及在各地的“二七”紀念日儀式中,甚至在北伐的宣傳列車上均被廣大群眾和士兵所傳唱{69}?!秺^斗歌》則表現了工人階級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曲風鏗鏘有力,音調富有號召性,催人奮進,詞曰:“軍閥手中鐵,工人頸上血,頭可斷,肢可裂,奮斗的精神不消滅。勞苦的群眾們,快快起來起來團結”{70}。歌曲的傳唱大大拓展了“二七”符號的社會傳播空間。

文藝表演具有形象生動、引人入勝、觀賞性強的特點,是民眾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娛樂休閑方式。民國時期,各地以“二七”事件為素材,創作出了豐富的文藝作品,并在紀念日儀式中或其他活動中進行表演。如1926年的“二七”,在廣東汕頭,勞工劇社排演了白話劇《二七血痕》,該劇“將軍閥壓迫人民慘殺工人種種狀況,表演得非常顯明,全場莫不感動”{71};在肇慶,當晚第34團官兵及宣傳養成所學員,在團部劇場表演了新劇《“二七”慘案》,工農兵學各界觀看了這兩起演劇,“情狀極為真切,觀者無不動容云?!眥72} 通過新劇表演再現了“二七”革命精神,進一步將“二七”符號所代表的政治意涵形象生動地傳達給了觀眾。

在藝術空間里,時人還創作出了贊美“二七”革命精神的美術作品。如1929年,《畫報匯刊》發表了一副歌頌“二七”工人的畫作{73}。

經過國共兩黨及社會各界的積極建構和推進,“二七”符號開始在神圣空間、教育、藝術及娛樂等物化空間和社會空間里廣泛傳播,進一步強化了“二七”符號的形成和傳播。

五、結語

20世紀20年代,在“二七”慘案發生后的短短幾年時間里,國共兩黨及社會各界運用政治技術,通過社會動員,從符形、象征意義、時間、儀式及空間等多個維度對“二七”事件進行了多元塑造,從多個向度將“二七”符號滲入到社會日常生活,不斷建構和強化“二七”這一政治符號。值得注意的是,在“二七”符號的形成和傳播過程中,國共兩黨是主要推動力量。雖然在此期間,兩黨之間的關系經歷了分分合合,但在塑造“二七”意義,建構和傳播“二七”符號這一問題上,兩黨皆發揮了積極作用。這對民眾認同“二七”革命精神,接受“二七”符號所蘊含的多重象征意義具有重大的影響,使“二七”事件在民眾心中形成了深刻的社會記憶,為進一步發揮“二七”符號的社會動員功能奠定了基礎。

注釋:

① 黃華新、陳宗明:《符號學導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3頁。

② 《京漢路潮中之一片呼吁聲》,《商報》1923年2月9日。

③ 《二七大屠殺的經過》,《向導》1923年2月27日。

④ 《施林暨二七烈士追悼會預志》,《京報》1923年3月21日;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編:《中國共產黨重大歷史問題評價》(第1冊),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7頁。

⑤ [日]池上嘉彥:《符號學入門》,張曉云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頁。

⑥ 《京漢鐵路總工會致全國工友書》,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工人運動史研究室:《中國工運史料》,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第167、168頁。

⑦ 《京漢路工勞動節宣言》,《民國日報》1923年5月3日。

⑧ 《政治性質的罷工》,《時事新報》1923年2月21日。

⑨ 素昧:《為法律上之自由》,《京報》1923年2月14日。

⑩ 《共產國際執委告中國鐵路工人宣言》,中華全國總工會工運史研究室、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工運史研究室:《二七大罷工資料選編》,工人出版社1983年版,第309頁。

{11} “黃龐”是指湖南勞工會領導黃愛、龐人銓,兩人因領導工人罷工,于1922年1月17日在長沙被湖南軍警殺害。

{12} 《團粵區委報告(第十二號)——關于工人游藝會和“二七”紀念會、追悼列寧等情形》(1924年2月17日),中央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編:《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匯集 1922—1924(甲)》(內部資料),1982年刊行,第330頁。

{13} 《上海工團聯合會派代表赴長辛店》,《申報》1925年1月31日。

{14} 《京漢路二七紀念開會記》,《申報》1925年2月8日。

{15} 中國勞工運動史續編編纂委員會:《中國勞工運動史》(第三編),臺北竹利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341頁。

{16} 子貞:《“二七”紀念感言》,《二七二周紀念冊》1925年2月。

{17} 《中央通告第三十號——關于“二七”紀念》,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共中央關于工人運動文件選編》(上),檔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228—233頁。

{18} 《京漢路二七慘案籌備會》,《民國日報》1928年2月1日。

{19} 《二七慘案赴京代表請愿之滬聞》,《中央日報》1928年2月7日。

{20} 《上海京漢路二七紀念大會紀》,《申報》1928年2月8日。

{21} 《市宣傳部緊急宣傳委員會》,《申報》1929年1月31日。

{22} 《二七慘案六周紀念大會》,《民國日報》1929年2月8日。

{23} 《中央訓練部規定紀念節日》,《申報》1929年2月18日。

{24} 《籌備二七紀念會》,《廣州民國日報》1926年2月1日。

{25} 《中央黨部通告黨員參加“二七”紀念大會》,《廣州民國日報》1926年2月5日。

{26} 《粵各界舉行二七紀念》,《民國日報》1926年2月18日。

{27}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第23卷第66輯),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頁。

{28} 李大釗:《追悼列寧并紀念二七》,《新學生》1924年2月16日。

{29} 為人:《為“二七”紀念告國人》,《向導》1924年2月20日。

{30} 太雷:《二七之意義》,《人民周刊》1926年2月7日第1期。

{31} 《紀念“二七”要爭取抗戰勝利》,《新華日報》1938年第2期“社論”。

{32} 《中央工人運動宣傳委員會為二七紀念告全國工人》,《廣州民國日報》1927年2月7日。

{33} 《二七紀念與我們的認識》,《廣州民國日報》1927年2月8日。

{34} 《“二七”紀念之重要宣言》,《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2月7日。

{35} 介石:《“二七”二周紀念祝詞》,《二七二周紀念冊》1925年2月。

{36} 《全國鐵路總工會舉行二七紀念大會》,中華全國總工會工運史研究室、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工運史研究室:《二七大罷工資料選編》,工人出版社1983年版,第567頁。

{37}{44}{51}{71} 《汕頭之“二七”三周紀念大會》,《廣州民國日報》1926年2月17日。

{38}{46} 《全國鐵路工代表大會開幕記盛》,《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2月17日。

{39}{55} 《粵各界舉行二七紀念》,《民國日報》1926年2月18日。

{40}{45}{48}{57} 《漢川縣與岳口紀念“二七”情形》,《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2月16日。

{41} 《上海紀念京漢路“二七”慘案大會》,《中央日報》1928年2月8日。

{42}{47} 《昨日長辛店之二七紀念會》,《晨報》1926年2月8日。

{43}{52} 周夢蓮:《“二七”四周年武漢七十萬民眾之紀念盛會》,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二七斗爭》1927年刊印。

{49} 《各地“二七”紀念盛況》,《紅色中華》1933年2月16日第53期。

{50} 《京漢鐵路總工會已恢復》,《民國日報》1925年2月9日。

{53} 《首都紀聞》,《申報》1928年2月9日。

{54} 《豫陜噪聲》,《申報》1929年2月13日。

{56} 《通城紀念“二七”》,《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2月13日。

{58} 《二七二周紀念大會》,《晨報》1925年2月7日。

{59} 《黨務干部學校表演二七血史》,《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2月10日。

{60} 《武昌勞動童子團游藝大會》,《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2月11日。

{61} 《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第三次代表大會》,中共天津市和平區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民主革命時期和平區地方黨史資料匯編 (1919—1936)》(上冊),油印本,時間不詳,第37、38頁。

{62} 葉鵬飛:《中國工運歷史人物傳略·林祥謙》,中國工人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頁。

{63} 《湖北各界“二七”慘案紀念大會籌備會啟事》,《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2月8日。

{64} 《“二七”慘案紀念大會昨開第七次職員會議》,《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2月10日。

{65} 《湖北各界“二七”紀念善后委員會啟事》,《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2月17日。

{66} 《建筑二七烈士紀念碑之進行》,《申報》1929年3月3日。

{67} 《二七學校校務委員會成立》,《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2月16日。

{68} 羅章龍:《憶二七大罷工》,《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文史資料選輯》(第23卷,第66—68輯),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頁。

{69} 皮明庥:《武漢通史·中華民國》(下),武漢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頁。

{70} 徐士家:《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綱》,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56—157頁。

{72} 《各界舉行“二七”紀念會之熱烈》,《廣州民國日報》1926年2月20日。

{73} 《“二七”是表現革命勢力中,工人占了重要的地位》,《畫報匯刊》1929年10月。

作者簡介:劉莉,蘇州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江蘇蘇州,215123;周口師范學院講師,河南周口,466001。

(責任編輯 張衛東)

猜你喜歡
符號
幸運符號
符號神通廣大
學符號,比多少
幼兒園(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符號的由來
靈魂的符號
散文詩(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20
怎樣填運算符號
變符號
倍圖的全符號點控制數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
草繩和奇怪的符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大尺度在线|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免费看| 欧美伦理一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国产91成人| 日韩AV无码一区|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婷婷六月综合网| 在线看片国产|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九色国产在线|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国产91导航|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97se亚洲综合|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日本www| 欧美日本二区|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午夜| 国内黄色精品| 成人国产小视频|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www.91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无码| 99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亚洲无线观看| 欧美激情首页|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亚洲不卡影院|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日韩黄色精品|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麻豆精品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免费高清毛片| 欧美影院久久|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91网址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AV色爱天堂网| 91视频首页|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色AV色 综合网站| 欧美另类一区|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www.99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激情午夜婷婷|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五月婷婷综合网| 91福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