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萍
【摘要】農村學校的學生相比城市的學生在諸多方面的能力都比較落后。本文根據教學實踐,探討利用高中政治導學案來幫助農村學生學得更有興趣,也學得更有方法。
【關鍵詞】高中政治導學案 農村學校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072-01
城市和農村的差距不僅僅是體現在人均收入、醫療衛生、公共基礎設施上等方面,更體現在教育教學上的差距:也許一個知識點,城市學生不用思考就懂得,而農村學生可能是百思不得其解,雖然他們也很努力;也許預習這個好習慣,城市學生早已習慣成自然,而農村學生可能還是沒辦法養成,常常忘記了要提前預習;也許城市學生從小早就閱讀了很多書籍,早就積累了非常深厚的知識儲備,而農村學生仍停留在課本和老師提供的有限資訊上……這其中當然有很多很多的原因,現實和差距擺在眼前,那我們老師該做何努力呢?筆者想只有盡力去彌補。
自從我校嘗試著運用導學案,筆者發現這個導學案在我們這農村學校的作用可以好好地挖掘一番。下面就實踐中的一些心得與大家共分享。
一、利用導學案,引導學生建立預習的好習慣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有點可笑,可是身為農村一線教師,我們深深的懂得我們的學生:他們大部分人都還沒能養成這個受益終身的好習慣。而且由于政治這個學科本身的特點,很多學生都是不預習,上課直接聽,這樣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采用導學案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每節課的導學案都是全組教師根據本校高中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編制的,使導學案具有比較強的針對性。然后教師將設計好的導學案提前分發給學生,并督促學生提前完成,這樣不僅使學生慢慢養成預習的好習慣,而且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如何預習:通過導學案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明確了學習的重點任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導學案的整體脈絡,熟悉教材,對當節課也有了清晰的思路;通過導學案的全面梳理,可以把發現的問題集中起來,便于在課堂上有目的地學習,也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教學。
針對本校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有一件事情得花點時間,就是每節課上課前必須及時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除了課代表、組長的常規檢查之外,教師還要經常抽查,同時做出相應的預習效果評價,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也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一新生經過一學期的不停強調,有一部分學生已經養成了預習的習慣,而且預習的效率也在不斷提高。其他學生可能還需要教師再多花點耐心和精力來培養。
二、利用導學案,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
有些學生在學習上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麻煩:有些知識點理解總是不到位,老是混淆在一起;每個知識點逐一復習,可是卻出現復習后面的時候忘記了之前復習的內容或者在考試中用錯了知識點,因為有些知識點有點相似,而自己復習的時候沒有注意到……
這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沒有培養比較思維能力,對知識點不懂得應該進行單項的、全面的或橫向縱向的比較,所以導致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夠透徹,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較是辨別事物差異和共同點的一種方法,是學習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學生如果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將為他們的學習插上“飛翔的翅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讓學生學會這種思維方式。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如果要比較兩個知識點,除了一些現成的資料外,很大一部分都是學生上課要抄筆記。大家知道要把一個表格抄下來,將是多么的費時費力。比如在高一政治《經濟生活》第四課第二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為了深入理解知識點,在導學案中共設計五個表格:比較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比較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比較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解析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特點、判斷各種經濟成分的關鍵點。這些表格內容都很長,要抄下來,難度是非常大的。
而自從采用了導學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一些知識點之間的比較提前印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提前思考,上課的時候只要講解其中難于直接理解的難點或很多學生存在疑問的地方。這不僅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更重要的是為了啟發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對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判斷,使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異同,把新的知識有效地整合到原有的知識結構,優化自己的知識體系,自己琢磨出一些學習的規律,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比較的思維能力。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學的質量。
三、利用導學案,及時檢測和鞏固課堂的效率,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每一節新課的導學案,教師都在導學案中編寫了課堂訓練。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可以是三五個選擇題、也可以是辨析題、也可以是問答題等。農村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都比較弱,所以如果是問答題,課堂上都會要求每個學生至少要把答題的要點完整地表達出來。鼓勵或請一兩個同學到黑板上答題,根據他們的答題情況及時評講,指導他們如何審題、答題等,無形之中也鍛煉了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這樣從高一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到了高二、高三,學生就不必那么害怕問答題了,而且學習效果也會更好一些。
四、利用導學案,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
農村學生從小閱讀過的書籍很少,而且由于條件限制他們也沒有經常關注新聞等,知識面比較窄。這對高中政治的學習其實影響頗大。高中政治需要有比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關注時政新聞等,如果這些儲備比較欠缺,那么學習政治就會比較吃力。也許通過死記硬背能記得一些死知識,但要做到融會貫通、理論聯系實際等,他們其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基于這種情況,我們在導學案中加入了“課外閱讀”和“時政鏈接”這兩個內容。比如在高一政治《經濟生活》第四課第二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這個知識點,在導學案“課外閱讀”這個欄目中增加了有關國有企業改革的相關資料。這樣學生不再僅僅是死記硬背,而是能思考我國的相關經濟現象,對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也很有好處。比如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導學案就增加了“時政鏈接”——《十八屆四中全會要點解讀》。教師在講評過程中有意地引導他們在平時也要關注身邊的大事小事,并能夠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我們在導學案的編寫和設計中充分考慮農村學生的需要,力求讓導學案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服務。不管是采用何種學習資料,最重要的還是教師和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才能真正有成效。為了達到最優目標,筆者將不斷探索,繼續研究,找尋規律。
參考文獻:
[1]楊梅、崔鴻.生物教學中比較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04(4).
[2]周鵬.注重運用比較 培養思維能力[J].小學教學研究,1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