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志
公元804年,日本遣唐使船在寧波成功靠岸,次年,又順利返回,這標志著寧波抵達日本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日臻成熟,逐漸成為中日海上交通的重要通道。九世紀中期,以唐朝商人、新羅商人、渤海商人和日本商人為主的海上貿易商團開始崛起。其中,在寧波口岸,聚集大批海商,他們承載著貨物的運輸與人員的跨國往來。
有一位日本僧人名為惠萼,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輝煌一筆。惠萼于會昌元年(841,一說840年)渡海從日本經新羅在山東半島登陸,偕弟子到五臺山求法。此后,又巡禮泗州普光王寺、天臺山,并參謁杭州鹽官縣齊安禪師。會昌二年(842),惠萼從明州(寧波)乘李隣德的商船返回日本。此為惠萼第一次在中國的活動軌跡。
惠萼從841年至863年,二十多年的時間,一直往返于中日之間,記載他的史料非常豐富,僅清代以前,中國就有二十多種,日本則達三十八種。關于惠萼的名字,史書中亦有惠諤、惠鍔、慧鍔、慧諤、慧萼之稱。近年來,最新研究表明,惠萼至少五次入唐,返回日本五次,除第一次從山東上岸之外,其余往來大唐,均從寧波口岸進出。如此頻繁往來于東亞海域,時間跨度之長,入唐次數之多,在中日交流史上僅此一人。
惠萼第二次來唐,是在會昌四年(844)三月前,從明州上岸后,欲往五臺山供養,恰逢唐武宗推行一系列“滅佛”政策,止步蘇州,更名“居士空無”。在蘇州期間,惠萼抄寫白居易的《白氏文集》,據日藏《白氏文集·識語》卷第五〇記載:“時會昌四載四月十六日寫取勘畢。日本國游五臺山送供居士空無,舊名惠萼,忽然偶著敕難,權時裹頭,暫住蘇州白舎人禪院。”惠萼不但是修習南禪宗并將馬祖禪宗傳入日本的第一人,而且還把《白氏文集》七十卷本帶回日本。此書意義重大,為后世日本吸收漢文化發揮巨大作用。847年,惠萼乘明州海商張友信船,從三江口出發,沿甬江徐徐東進,經望海鎮(今寧波市鎮海區)駛入東海,過日本五島列島到達九州本島。
舉世聞名的普陀山“不肯去觀音”像,就源于惠萼。最早記錄此事的文獻是《寶慶四明志》(1225-1227年):“先是大中十三年,日本僧惠諤詣五臺山敬禮,至中臺精舍,睹觀音貌像端雅,喜生顏間,乃就懇求,愿迎歸其國,寺眾從之。諤即肩舁至此(明州開元寺),以之登舟,而像重不可舉,率同行賈客盡力舁之,乃克勝。及過昌國梅岑山(今普陀山),濤怒風飛,舟人懼甚。諤夜夢一胡僧謂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風相送。諤泣而告眾以夢,咸驚異。相與誅茅縛室,敬置其像而去。因呼為‘不肯去觀音。”
此事發生在唐大中十三年(859)。此前,日本齊衡元年(854),惠萼再度來唐,登五臺山,于中臺精舍迎歸觀音像。惠萼從五臺山請來觀音像,途經明州入住開元寺,置像普陀的故事,中國方面的文獻還有:《佛祖統記》、《延祐四明志》、《佛祖歷代通載》、《定海廳志》、《補陀洛迦山傳》、《重修普陀山志》、《重修南海普陀山志》等。這些文獻從南宋至清代,內容相似而微異。
“普陀”之名,源于梵語“普陀洛迦”、“普陀羅伽”、“補陀洛迦”等,意為“美麗的小白華(花)”。出典《華嚴經·入法界品》,印度南部有座“補怛洛迦”山,觀自在菩薩講經說法之圣地。普陀山在西漢年間稱“梅岑山”,因道士梅福隱居此山,修道煉丹,自此稱為梅岑山。宋代又稱寶陀山。宋元豐三年(1080),神宗趙頊欽賜“寶陀觀音寺”額并赍銀建寺。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欽賜寶陀觀音寺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
日本方面,有關惠萼以及普陀山的文獻主要有:《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元亨釋書》、《本朝高僧傳》、《續日本后繼》、《日本文德天皇實錄》、《金澤文庫舊藏白氏文集》、《高野雜筆集》、《頭陀親王入唐略記》等。提及普陀山之開山,最早見于1322年虎關師錬著的《元亨釋書》,該書卷十六《唐補陀落寺慧萼傳》載:“大中十二年,抱像道四明,歸本邦。舶過補陀之海濱,附著石上不得進。舟人思載物重,屢上諸物,舶著如元,及像出,舶能泛。萼度像止此地,不忍棄去,哀慕而留。結廬海嶠以奉像,漸成寶坊,號補陀落山寺。今為禪剎之名藍,以萼為開山之祖云。”此外,日本史料另有一些記載惠萼途經明州,在普陀山供奉觀音像的事跡。從內容上看,后來的這些史料都出典于《佛祖統紀》。《佛祖統紀》中則載惠萼于大中十二年(858)歸國,這與《寶慶四明志》略有出入。
不過,比較兩國最早記述惠萼與不肯去觀音因緣的史料,不難發現,《寶慶四明志》是根據唐末長史韋絢的文章歸納整理的。韋絢是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女婿,劉禹錫的摯愛弟子。而惠萼又于蘇州南禪院轉抄《白氏文集》七十卷帶回日本,韋絢與惠萼有過交往,因此,應該說,《寶慶四明志》的可信度更大。同時說明,此傳說自唐代開始就有所流傳。
然而,在普陀山的觀音信仰中,也另有一說。成書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載:“昔有新羅賈人往五臺,刻其像欲載歸其國。暨出海遇焦,舟膠不進。乃還置像于焦上。上院僧宗岳者迎奉于殿。自后海舶往來,必詣祈福,無不感應。”由此可知,普陀山的觀音像是“新羅賈人”請來的,早在惠萼與普陀山“不肯去觀音”傳說問世之前,普陀山就有來自朝鮮半島方面的觀音海神信仰。但惠萼的“不肯去觀音”傳說卻得到廣泛傳播,成為后世普陀山不容置疑的開山之證。
惠萼最后一次來華是在862年,隨日本王子真如親王抵大唐明州。親王在明州城內停留了三個多月之后,途徑越州、揚州、泗州、洛陽等地,于咸通五年(864)五月二十一日到達長安城。而另一批人員,陪同親王入唐的惠萼及水手們,次年(863)四月自明州歸國。
一個僧人,一段因緣,惠萼與普陀山不肯去觀音之緣起盛傳千古。由此,觀音由普度眾生的菩薩,又增添了一種新的職能,演化為保護島民漁業、航海舶賈、沿岸漁民的海上保護神。長久以來,前來普陀山參拜的僧俗絡繹不絕,觀音信仰傳播到更廣闊地區,遍及日本、朝鮮及東南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