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國 富源
關于丹東市創建國家高新區的思考與建議
◎馬永國1富源2

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新的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和支持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政策措施的相繼出臺,給地處東北亞中心地帶的丹東市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為充分發揮丹東高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努力適應國家鼓勵自主創新、轉型升級的要求,積極推動丹東開發開放和振興發展,加速丹東高新區申創國家高新區已顯得愈發重要和刻不容緩。前不久,我們專程赴湖南省懷化市針對該市申報、創建以及科技部組織專家評審論證其升級國家高新區的全部過程進行了實地觀摩和考察。所見所聞,感觸頗深、獲益匪淺,為丹東市申創國家高新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本文就丹東市如何申報和創建國家高新區的相關問題作出思考并提出建議。
丹東 國家高新區 湖南懷化 經驗借鑒
湖南懷化地處湘鄂渝黔桂五省邊區中心地帶,區域面積2.76萬平方公里,轄13個縣(市)區,人口525萬,是湖南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素有“滇黔門戶”“全楚咽喉”之稱。方圓350公里范圍內無大城市,經濟輻射可達五省周邊44個縣、9萬平方公里、1500萬人口的廣大區域。目前,該市正在建設五省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73.25億元、增長8.5%,完成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0.79億元、增長10.7%,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2016年前10個月,全市GDP、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規上工業企業增加值都呈上升趨勢,甚至有的經濟指標增速呈2位數增長。2016年7月,懷化市被湖南省批準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此同時,該市在國家科技部高新司和中國高新產業技術院的支持和指導下,當年啟動了申報和創建國家高新區工作,并實現了當年規劃、當年申報、當年評審,在全國地級市率先有望當年實現獲批為國家高新區的先例。懷化市之所以能實現如此之目標,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經驗值得借鑒和仿效。
1.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重視,親自抓總、親自調度、親自組織,市人大、市政協主動參與、積極配合,舉全市之力畢其功于一役。市委書記彭國甫親自擔綱申報國家高新區領導小組的組長,定期召集有關部門研究申報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和聽取工作進度情況,及時配備得力干部與上級有關部門做好銜接和申報的基礎工作,多次帶隊赴國家科技部匯報申報和創建的進展工作。市長趙應云對申報工作過程中遇到的每一個棘手問題都親自出面協調解決。全市上下合力聯動、高端推動,不遺余力打造出一個在湘鄂渝黔桂五省邊區和武陵山片區具有示范意義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地。
2.市里成立“申建辦”專門機構,集中力量專司其職負責高新區的申報創建的組織工作。“申建辦”由市高新區、科技局、規劃局、城建局、財政局、國土資源局、環保局、發改委、經信委、各經濟區和所在地行政區政府等成員組成。辦公室設在市科技局,高新區積極參與其中。從各單位抽借調的工作人員個個精明強悍、任勞任怨,“五加二”“白加黑”,不辭辛苦地開展工作;成員單位統一調度、密切配合、目標明確、各司其職、分工協作、績效考核、效率優先。
3.整合園區、做大總量、彎道超車。懷化高新區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能實現快速申報并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與其市委、市政府在省級高新區獲批后,隨即將懷化工業園區和鶴城工業園區及中方工業園區整合到高新區范圍內,將其高新區面積和經濟總量做大做強,達到申報國家高新區的要求和標準而功不可沒。至此,懷化高新區實現了“彎道超車”、快速申報和半年效果凸顯且效果可圈可點。
4.“以升促建”強勢推進。通過邊申報、邊建設、邊提高,切實做到國家高新區名符其實。懷化高新區在省政府批準其為省級高新區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就開始申報國家高新區且得到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國家科技部的認可。此舉徹底顛覆了我們過去那種只有達到國家科技部規定的有關標準才能申報的傳統意識,主動作為、勇于擔當、努力實踐、強勢推進,這些經驗和做法實在令我們腦洞大開。現在,國家科技部鼓勵各地升級高新區主要是通過“以升促建”的過程,推動各省高新區邊申報、邊建設、邊提高,最終成功申報國家高新區來推動當地經濟的繁榮和快速發展。為此,懷化市委、市政府聘請了中國高新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專家,一邊幫助其編制高新區總體發展規劃和產業規劃,一邊指導申報和創建國家高新區的工作。同時,邀請國家科技部高新司和火炬中心等有關部門前來懷化考察高新區的項目建設和園區的創新驅動發展情況。在此基礎上,該市還在創建國家高新區工作中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加大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設施建設,積極招商高新技術項目和戰略新興產業項目,從而真正做到了邊申報、邊建設、邊提高,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2014年4月16日,省政府批準丹東市建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遼政[2014]52號),其核心區域面積為12.24平方公里,控制性規劃面積為33.26平方公里。高新區轄1個建制鎮,8個行政村,17448口人。自高新區建立以來,按照布局集中、產業積聚、土地集約、規模適度的要求,堅持科學發展、自主創新,不斷完善體制機制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目前,高新區的產業基礎發展良好,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產業、裝備制造產業和健康產業為重點,以現代服務業為配套的產業體系。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管網建設有效推進,基本實現了“七通一平”如園區內的給排水、電力、通訊、道路、熱力、燃汽等,且已先后開工建設各類項目31個,投資總額83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2個,投資總額16億元;工業項目19個,投資總額67億元。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已擁有省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8家、院士工作站4個、博士工作站6個、重點實驗室2個、產業聯盟4個、產業專業技術創新平臺4個、孵化器3個。擁有授權專利171件,其中發明專利39件。如中科院丹東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目前已入駐各類項目13個,孵化高新技術企業3家,并全部與中科院所合作。如今,丹東高新區已注冊各類企業205戶,其中工業企業137戶,區直屬企業20戶,在建企業11戶,其他各類企業38家,待全部企業建成達產后,年產值可達80億元以上,實現稅收5億元左右。
丹東高新區作為丹東市目前惟一的省級高新區,近年來通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集聚創新資源和招聘高層次技術人才,加快研發和轉化先進科技成果,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優勢產業的增長動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2014年,高新區成功引進了全球第一條年產2萬噸的生物基尼龍56纖維生產線,為打造新一代我軍戰時防護紡織品服裝生產基地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除此之外,高新區還在生物基新材料、滿族醫藥、生物科技、健康產業等新型產業領域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并被確定為省防護紡織產業化基地、省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孵化基地、省軍民融合產業基地、省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和省科技金融試驗區。
如今,丹東高新區的功能分區定位準確、空間布局合理、主導產業集聚度高,園區開發建設步伐不斷加大,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創業優質環境和科技創新能力。在推進“以升促建”國家高新區的工作中,丹東市高新區申報優勢明顯并已得到國家科技部高新司和中國高新產業技術研究院專家的首肯和一致稱贊。
將丹東高新區創建升級為國家高新區,為今后丹東市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加快丹東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提升沿邊對外開發開放水平,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其重要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不可低估。
1.將丹東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是貫徹落實國家即將批準的《丹東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的迫切需要。丹東高新區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稟賦獨特、產業基礎良好、投資環境優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創建國家高新區的潛力巨大、且勢在必行。按照《實施方案》的內容要求,丹東高新技術產業將作為重點建設目標,通過以實施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為支撐,扶持、培育一批起點較高、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打造具有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丹東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后,將通過打造高端平臺,建設中日韓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和中日韓企業總部基地,一方面集聚創新資源,進一步加強與日韓等發達國家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外埠企業到丹東高新區投資創業;另一方面,通過丹東開發開放重點試驗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從而更加有效地發揮高新技術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引領全市產業高起點、高水平的快速推進和發展。與此同時,丹東高新區升級國家高新區后,還將使邊境地區的經濟結構、產業布局和市場開放發生深刻變化,更加有利于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更好地解決邊境地區的經濟滯后和經濟落后等問題,進一步促進我國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不斷拓展我國對外開放的空間和領域。
2.將丹東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有利于提升園區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轉型升級,促進丹東新一輪的振興與發展。丹東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區,其根本目的是要充分發揮丹東高新區現已形成的科技、產業和人才優勢,全力把高新區建設成為全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戰場,構筑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陣地,極大地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推動丹東市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建設,促進丹東新一輪經濟振興和發展,確保2020年全市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3.將丹東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有利于發揮國家高新區的品牌效應,落實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加速丹東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丹東高新區若獲準進入“國家隊”,將大大提升丹東的對外開放形象,進一步增強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包括更好地吸引國內外的投資商落戶高新區,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盡快實現“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主體目標。園區將通過實施“項目引進培育工程”,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在特色產業方面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在核心技術方面形成一批有重大突破的知識產權,形成優勢明顯的高新技術支柱產業。同時,丹東高新區還將有效聚合區內、區外投融資、創新創業、新技術、新業態等資源體系,積極發展專業孵化器和特色孵化器,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快速成長,提升園區工業企業的產業豐厚度,為地方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據對國家科技部審核和呈報國務院最后批準的有關程序了解到,國家高新區自申報開始乃至最后批準,大體要經過六個方面的工作程序:一是地方政府行文向省政府提出申請;二是省政府向國務院報送請示,國務院接到請示后責成科技部負責審核;三是科技部指導省科技廳提出工作方案,地方政府聘請有實力、有經驗的第三方編制高新區總體發展規劃及產業規劃;四是科技部高科司與火炬中心組織專家對全部規劃進行評審并組織實地考察驗收;五是將申報《工作方案》征求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和國土資源部意見并組織會簽;六是國家科技部向國務院呈報并爭取批準。丹東市申報國家高新區將按照“以升促建”的工作思路,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畢其功于一役,努力爭取將丹東高新區早日升級為國家高新區。為此,特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領導、上下聯動、形成合力。成立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成員單位由市科技局、高新區、經信委、規劃局、城建局、財政局、國土資源局、環保局以及各經濟區和所在地的行政區政府等組成。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科技局(簡稱“升創辦”)。領導小組建立并實行重大問題協調機制,定期聽取和研究申創單位組織者即市科技局匯報創建工作的進展情況,適時召開成員單位開展議事協調工作,并對創建活動開展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如資金、規劃調編、開發建設、招商引資和聘請專家評審等問題,通過“一事一議”和“現場辦公”等形式予以有效解決。同時,各成員單位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密切配合、上下聯動、形成合力、主動作為、勇于擔當,要積極向上爭取國家科技部、發改委、住建部、國土資源部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盡快組織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專家評審組的考核,并盡快將丹東高新區正式納入國家科技部擬升級的國家高新區“排隊名單”中。

2.積極整合相關重點園區,拓展高新區發展新空間。目前,根據科技部強調的創建國家高新區主要是通過“以升促建”,積極整合和創新園區有效資源,努力提升園區的發展質量和擴大園區經濟規模,使高新區在更高起點上形成“區域統籌、創新引領、融合發展”的新格局。為此,建議市政府對丹東市高新區進行整合擴容,將與之毗鄰的丹東新區、東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前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納入丹東高新區規劃范圍,進一步做大高新區的經濟總量和規模,調整和完善高新區的總體發展規劃。整合后的丹東高新區產業上限面積將達到51平方公里,規劃控制面積293平方公里。發展規劃的空間布局將突出“一核兩區”架構,“一核”,即為省政府批準的高新區12.24平方公里的原有面積;“兩區”,即為東片區83.46平方公里的丹東新區規劃面積,西片區的63平方公里為東港經濟開發區和前陽經濟開發區的規劃面積。通過丹東高新區“一核”的輻射帶動功能和創新驅動功能,促使東片區和西片區的經濟園區圍繞各自的主導產業快速發展。確保整合后的高新區總體發展規劃充分體現出“創新、改革、發展、開放”要求,科學調整和制定園區的產業規劃及專業規劃,積極推動丹東高新區差異化、專業化和特色化發展。將未來丹東市的國家高新區打造成全市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的引領區、機制體制改革的先導區、萬眾創新創業的核心區、創新驅動發展的示范區。
3.積極理順整合后的高新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整合后的高新區在管理體制上,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原則,由分管副市長兼任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和管委會主任,管委會設常務副主任、兼黨工委副書記一名(正處級),負責高新區的日常工作,另設兩名副主任和一名專職紀委書記,分管招商引資、開發建設和紀檢監察工作。其他兩個片區的三個經濟區和所在地行政區的主要領導兼任高新區管委會的副主任,并負責其所在經濟區域的招商引資、開發建設、經濟運行以及所在地行政區的黨建、動遷、文化教育、衛生、維穩和社會管理等工作。高新區的內設機構規格待定,數量將不超過7個,人員編制不超過40人,并享有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內設經濟發展局、規劃建設局、科技局、財政局等有關部門。同時,盡快完成高新區一級財政、一級金庫建設,賦予高新區更多財政管理權限。加大對高新區的財政支持,將財稅收入市本級部分全部留給高新區。同時,設立高新區發展專項基金,支持高新區特色產業發展、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
4.進一步完善高新區政策支撐體系。在叫響“舉全市之力,共建國家高新區”口號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對高新區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責成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和制定《關于加快丹東國家高新區建設的意見》,明確高新區發展的總體要求、戰略定位、空間布局、功能分區、發展目標、主導產業、重要任務和保障措施,并制定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轉型升級、孵化器培育等專項支持政策或實施細則。
5.進一步提升高新區科技創新能力。加大政府科技資源對高新區企業的扶持力度,繼續推進和完善中科院丹東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實施“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的園區創新發展模式,逐漸形成面向市場、以企業為主體、以工程技術中心為支撐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和成果轉化機制。重點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等各類資源向高新區企業集聚,促進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高新區要加快建設科技孵化器、企業加速器、留學生創業園、博士后工作站等技術研發平臺和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擁有技術專利等創新成果的人才來區投資興業;吸引國內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來區設立實驗室。積極促進全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的有效開展。
總之,丹東市創建國家高新區是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實現新一輪振興發展的重要舉措。建議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和省有關部門的通力合作與協調,堅持把加快丹東高新區建設發展作為丹東市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調整產業結構、推動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內容,按照國家高新區“以升促建”的工作思路,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加大丹東高新區開發建設力度,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創新創業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爭取丹東高新區早日升級為國家高新區。
(作者單位:1.丹東市科技局;2.丹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責任編輯: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