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的人們,多將風箏視為文化娛樂用品。然而在歷史上,風箏的用途曾有過多次轉換,其最初的功能,據說是用于軍事的。
相傳公元前203年,楚漢戰爭時期,漢將韓信率軍四十萬圍項羽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進行決戰。韓信命人用牛皮制作了一只大風箏,于夜間騰空而起,飛到楚營上空唱起楚地之歌。悲怨委婉的曲調,喚起了楚軍士兵的思鄉之情,楚軍不戰而潰。
還有一則故事說,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高洋為了取樂,下令讓囚犯乘坐風箏。從六十丈(200米)高的金鳳臺上向下飛行,能夠飛出城便可免其死罪。結果,有一個叫黃頭的死囚乘坐風箏,安然飄到城外一個叫紫陌的地方,得以生還。
通過一些傳說與記載,我們可以推測出唐代以前的風箏形制很大,可以載人,放飛技術也已相當成熟。
《新唐書·田悅傳》又記,公元781年,唐代將領張侄被田悅軍隊困在臨沼,彈盡糧絕,情況危急。張侄“急以紙為風鳶高百余丈,過悅營上”,田悅命射手射之,竟不能及。求救書終于由風箏送達援軍,取得勝利。這段記載,說明唐代初年的風箏采用了紙做材料,減輕了風箏自重,可以飛得更高,操縱技術也有了進一步提高。唐代中期,社會穩定繁榮,風箏的功能開始轉向娛樂方面,形制也開始縮小。事實上,紙風箏的出現在風箏功能的轉換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唐代造紙技術普及,紙物美價廉,在生活里的應用范圍迅速拓展,取代了其他薄型材料。也因為紙的使用,風箏的制作工藝簡略了許多,但這一時期出現了象形風箏和帶響的風箏。
早期的帶響風箏非常簡單,將一弓形裝置安在風箏背上。放飛時,張緊了的弓弦迎風振動,便會發出如同箏鳴的聲音。
五代漢隱帝時,大臣李鄴將一種類似竹笛的發音裝置安在風箏頭上,“風人竹笛而鳴”,能夠產生比背弓更為悠揚的聲音。
到了宋代,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宋徽宗趙佶不僅自己在宮中放風箏,更是一位熱心的風箏文化倡導者,據說他還曾主持編撰了一本《宣和風箏譜》。因為文人士大夫的參與,使象形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每到春日,小兒競放風箏已成為一景。放風箏對于兒童來說,還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醫療活動,放飛時“令小兒張口仰視,可以泄內熱”“小兒放之空中,最能清目”。
社會對風箏的需要,使風箏制作成為一項專門的職業,甚至還出現了專門放風箏的“趕趁人”。一些有錢的公子哥,花了銀子買只風箏,但自己又不會放,只好叫別人代放,自己看著,也算是玩了風箏了。
到了元代,放風箏在民間已形成習俗,中國的風箏也在這時傳向歐洲。
明清時期,是風箏發展的鼎盛階段。每到春日晴天,天空中便飛起五彩繽紛的風箏。入夜,還在風箏線上掛一長溜鷂燈,遠遠看去,好似滿天繁星。有的還在風箏上裝“梨花雪爆”焰火,夜晚在高空點燃,非常壯觀。
明清的風箏,無論在形制、樣式、扎制技術、裝飾及放飛的技巧上,均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顧祿《清嘉錄》引張元長《筆談》載:“梁伯龍戲以彩繒作鳳凰,飛入云端,有異鳥百十拱之,觀者大駭。近作女人形,粉面黑鬢,紅衣白裙,入于云霄,裊娜莫狀。懸絲鞭于上,輒作悅耳之音。”
除了過去已有的品種被扎制得更為精致外,明清時期主要發展了寫實的造型風箏,扎人物,動態傳神;扎動物,惟妙惟肖。還出現了不少扎成吉祥紋樣的風箏。
造型風箏對扎制技術的要求非常高,除要求符合平衡原理外,還要求運用空氣動力學的原理,使造型風箏不但能夠飛上天,還能按設計要求在空中做出優美的動作來。如蜈蚣風箏,要求放上天后頭能夠昂起來;雙蝶風箏放飛后,要能左、右、上、下撲騰;龍型風箏,上天后要能左右來回游動;老鷹風箏,能在天上盤旋;而大板鷂風箏,放上天后要穩如泰山。這些風箏,在當時均能制作出來。
那時許多文人也親手扎、繪風箏,在用料上相當講究。風箏的骨架用楠竹削制,再蒙上絹紗進行繪制,這樣存放時間也長。在蘇州博物館,至今還藏有清代文人制作的風箏和線軸。一些文人在扎制時,認真總結經驗,并整理成文字記錄,以傳后人。其中以文學家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的著述最為系統、完整。書中詳細介紹了43種風箏的扎制技法,每種風箏均配有一畫一詩。直到解放前,北京扎風箏的名手用的圖式基本都是他的。
近代以來,我國的風箏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還出現了采用新構思、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風箏,如軟體風箏、遙控風箏等。風箏的功能,也由原來的軍用和娛樂,擴展到了科學研究、政治宣傳、交通運輸和裝飾藝術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