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平+任維政+陳世燕

【摘要】為了解決 “互聯網+”與“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郵政快遞業對相關專業人才知識、能力、素質、規格的普遍性和特定性需求,本文在政產學研(Government-Business-University-Research)深度融合的基礎上,結合行業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基于GBUR的郵政行業高端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在北京郵電大學現代郵政學院進行了探索性實踐,實踐過程中政-產-學-研各個部門角色清晰、目標明確、作用明顯、形成合力,為各種行業性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參考案例。
【關鍵詞】教學模式 GBUR 創新教育 現代郵政業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255-02
1.引言
隨著全球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思維、大數據、無人智慧工廠、智能裝備、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各種創新層出不窮,制造業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國都在積極謀劃布局信息時代的制造技術發展。如2013年4月,德國政府正式推出了《德國工業4.0戰略》,率先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德國工業4.0戰略希望通過信息物理系統,開創新的制造方式,實現“智能工廠”。信息物理系統是指通過傳感網緊密連接現實世界,將網絡空間的高級計算能力有效運用于現實世界中,從而在生產制造過程中,設計、開發、生產有關的所有數據將通過傳感器采集并進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產系統。2012年2月,美國正式發布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倡導“工業互聯網”,它將智能設備、人和數據連接起來,并以智能的方式利用這些交換的數據。在通用電氣的倡導下,AT&T、思科、通用電氣、IBM、英特爾已在美國波士頓宣布成立工業互聯網聯盟IIC,以期打破技術壁壘,促進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2015年,中國正式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為中國制造業未來10年的發展設計頂層規劃與路線圖,力爭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三大轉變,推動中國到2025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北京郵電大學為了切實有效地推動中國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高端人才培養,以現代郵政學院建設為契機,探索出了基于政產學研相結合的高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GBUR的高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GBUR培養模式總體架構
“政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是對傳統產學研合作模式的進一步深化與發展。在該模式體系下,政府作為行業發展、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支持者和引導者,企業作為行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和技術創新主體,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和技術創新的支持者,并在政府、企業和高校的共同參與下形成科研創新支撐平臺。合作各方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通過某種合作與運行機制,將各種人才培養要素有效地組合在一起,誘發各創新主體間的“化學反應”,實現長期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行業人才培養的戰略合作體系。在“政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中,政府、企業、高校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職。
如圖1所示,該模式中發揮北京郵電大學與國家郵政局有史以來的行業背景關系,在國家教育部和國家郵政局的共同支撐下,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人才培養和行業發展的戰略部署、宏觀調控、政策支持、標準制定、組織協調等方面的引導作用。
在整個政產學研培養模式框架中,產業與學校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合作是整個結構的主體。產業方提供了人才需求、人才使用、學生實習、教師實習、雙師合作、獎助學金、創新基金和創業基金等方面人才培養活動和支持。學校方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部分擔負著一系列的人才培養具體工作,如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培養方案、教學實施、教師培訓、創新實踐、活動組織和測評考核等教學實踐工作。
由大學、企業和政府共同搭建的科技研發聯合支撐平臺主要從事機制創新、標準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方面的研究與探索,為人才培養提供前瞻性的探索、為行業技術攻關提供先進的科研成果、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3.政府引導平臺建設
為滿足郵政快遞業迅猛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強烈需求,2015年10月17日,教育部與國家郵政局共建成立北京郵電大學現代郵政學院—全國首家“現代郵政學院”。現代郵政學院將充分利用教育部與國家郵政局共建給予的大力支持與指導幫助,緊密依托行業,構建政產學研合作平臺,在辦學體制機制、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要勇于創新,引入外部辦學力量,探索出一種新型、具有示范性的學院辦學模式與管理運行機制。
3.1國家教育部的引導和支持
(1)在專業設置與專業建設方面給予政策引導和支持
現代郵政業尚不在教育部專業目錄上,在經過深入翔實的調研、分析和討論,教育部從郵政、快遞發展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戰略高度上,在相應專業設置與專業建設上給予了大力支持。
(2)在校企聯合培養方面給予政策引導和支持
在設立專項人才培養計劃、鼓勵探索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構建中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有效銜接的人才培養機制與培養平臺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3)在相應專業的招生名額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為滿足現代郵政業飛速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國家郵政局聯合下發了《教育部 國家郵政局關于共建北京郵電大學現代郵政學院的意見》,在北京郵電大學率先成立國內首家現代郵政學院。2016年6月從校內2015級學生中選拔學生,成立了物流工程專業(郵政快遞智能工程)2015級實驗班,共30人。同時本年度面向全國招生,其中,物流工程(郵政快遞智能工程)專業計劃招生120人,工商管理(郵政快遞管理工程)專業計劃招生60人。即2016年9月份開學總計將有210名學生到現代郵政學院學習。
3.2 國家郵政局的引導與支持作用
(1)人才培養方面的引導與支持
通過政策支持等,積極創造條件推動學院與郵政快遞企業、研究機構之間的產學研合作,共建聯合科研和教學實驗室、學生實習基地,深度參與面向郵政、快遞行業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人才培養過程。將學院作為培養郵政、快遞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2)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銜接建設方面的引導與支持
在構建中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有效銜接的人才培養機制與培養平臺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3)企業培訓方面的引導與支持
支持學院發揮人才培養優勢,積極承擔郵政、快遞行業各類培訓。
(4)科研工作的引導與支持
支持學院優先承擔國家郵政局關于郵政戰略、產業經濟、政策法規和郵政裝備等方面的科研項目,為郵政業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4.校企深度融合平臺建設
北京郵電大學與郵政、快遞企業共同探索建立校企從人才培養、師資培養、教學資源和科技創新等全方位深度融合的創新合作模式,并使之具有示范性。面向郵政業與物流行業,立足于高起點辦學,要將專業建設與學科布局發展綜合考慮,進行綜合頂層設計,實現本科-碩士-博士層次貫通培養。在人才培養類型上,既要培養高層次研究型人才,也要充分考慮企業高端人才需求,開展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以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爭取實現本科及以上層次人才培養與高職教育優秀學員、企業骨干人員的提升培養相互銜接,形成貫通的培養模式。
4.1 人才培養融合
企業為高校提供精準的人才需求規格和人才使用需求,學校則可以按照企業的人才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人才培養。在培養方案之外增加企業需要的課程和培訓項目。一方面保證了學生就業:另一方面也培養了企業急需的行業創新型人才,為企業提供了高端人才的保障。
4.2 師資培養融合
(1)高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
按照行業高端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為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師對行業人才需求認識和對行業技術創新的理解,進一步加強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鼓勵和創造條件讓高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從而為相關專業的教學改革、課程結構調整和行業亟需高端人才培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企業專家到高校作兼職導師
因為是針對行業的人才需求開展專業與學科的建設,所以不管是課程設置還是創新實踐活動都是緊密圍繞著行業技術發展的前沿展開的。為此對教師的行業經驗和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有效的彌補高校教師行業工作經驗欠缺的不足,積極爭取企業的高級工程人員、高級管理人員到學校為學生開始專業課程或者作為創新項目指導教師,從而更有效的保證了行業人才培養的先進性和適用性。
4.3 教學資源融合
4.3.1高校教學資源優勢
(1)人才與智力資源
高校聚集了一大批專家學者,無論是從工作需要還是從自身專業知識的積累和提高來講,他們在自身學科方面都掌握著大量的高精尖知識和技能,他們關注著科學的每一步發展,這樣的人才和智力資源可以為企業人員培訓和技術指導的重要教學資源。
(2)在職培訓資源
充分發揮高校科研學術優勢,可以有針對性的為企業人員進行前沿技術和行業發展趨勢講座培訓。高校還可以利用自身的辦學優勢,招生企業人員在職攻讀工程碩士學位,為企業的高素質人才培訓和深造提供有效的支撐。
4.3.2企業教學資源優勢
(1)構建基礎實踐平臺
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建設高水準的專業實驗室,以使學生的基礎應用能力在校內得到良好的訓練;建設開放實驗室和創新實驗室,搭建師生校內的實踐平臺及面向社會的產學研通道,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建設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的專業見習與實習提供較好的實訓場所。
(2)搭建企業實習平臺
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較高層次的頂崗實習,區別于高職院校的普通應用型崗位的實習,高端的頂崗實習可以讓學生更為深入和系統的了解行業業務規律和基本操作技能。企業還可以為優秀學生提供出國實習機會,讓學生在學校就能夠感受國際化行業發展,增強對行業認識的國際化視野。
(3)提供企業獎助學金
企業為品學兼優的學生提供資助獎學金,為培養規格化定向人才提供了資金上的保證。企業獎助學金的推行,一方面提升了相關專業招生和學習的吸引力,同時也為企業吸納優秀人才提供了有效的依據。
5.科研支撐平臺建設
科研支撐平臺通過某一優勢學科或學科群,通過政府部門和企業科技創新立項為引導,教師帶領學生承接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課題,解決企業急需解決的難題和科技開發項目,融政產學研于一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產學研結合,形成良性循環。
利用學校的智力資源和高精尖的儀器設備,聯合企業共同成立科技研發平臺,面向行業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承擔國家和企業的重大攻關課。教師與企業合作研發課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綜合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效克服傳統理論教學存在的被動學習和實驗室模擬實驗教學的封閉式學習的弊端。從而促進學生個體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發展,得到組織、設計、操作、管理等多方面的鍛煉。
6.總結
通過政產學研培養模式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三個有利于的人才培養成效:
(1)有利于培育優勢而辦出專業的自身特色
政產學研合作使專業建設具有時代感和超前性,同時使實訓技術具有現代感和先進性。畢業生的優勢體現在有較強的行業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上拓展了人才培養的資源,并有利于促進學生就業,高校和企業之間本著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共建教學、科研、生產實體,作為學生科研的培訓基地、實踐教學基地,使學生能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實踐能力、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同時也為學生就業增加了機會和途徑。
(2)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政產學研培養模式的實踐,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投身社會實踐,可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團隊意識和創業意識;通過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結合教師的科研課題進行,使學生能得到實際的鍛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有利于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提高教學質量
在政產學研工作實踐中,一方面使教師長期積累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了檢驗,發揮了作用;另一方面也在實際工作中積累了許多典型案例并充分認識實際問題,發現科研的關鍵點。
參考文獻:
[1] 王憲云,全力打造政產學研一體化實踐教學平臺[J].科技視界,2012(01):36-38.
[2]李娜.校企共建電子商務實訓體系的實踐與研究[J].電子商務,2011(3):70-71.
[3]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03):27-31.
[4]周曉娟,鐘鳴,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政產學研訂單培養模式下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10):246-247.
作者簡介:
劉曉平(1965-),男,黑龍江人,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機器人技術、自動化立體倉庫技術、智能控制技術、機械結構動態設計與制造信息化、無線傳感網絡等。
任維政(1974-),男,黑龍江人,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電工電子技術、物聯網技術等。
陳世燕(1983-),女,河北人,北京郵電大學教育職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