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佳澍
晚夏盛陽,西子湖旁,自清晨至子夜,徹日響著蟬的叫聲,或急或緩,或喜或悲。古人詠蟬,或說蟬聲震天是依托浩浩的秋風傳播,或說蟬鳴之高是因為它居于高處,靠的是自身的本性而非秋風。我當然傾向于后者,震天蟬聲皆因蟬的本性高潔,登高臨遠,而非依托他物。只要自身志向高遠,那么即使不借助外物,依然可以美名遠播,蟬如此,人亦如此。
那一聲蟬鳴,越過時光的長廊,來到了東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位偉大的田園詩人不喜歡世俗繁華,而喜歡流連山水,雖然生活清苦,卻也樂得自在。他厭惡官場的爾虞我詐欣然歸隱,縱情于湖光山色,卻依然收獲了盛世美名。他的心在山水間,他的詩就栽種在田園之中。在彼情彼境中,他心生厭惡,而在此情此景中,他收獲了人生的另一種美麗。他不屑于托秋風言志,而是憑借自己的高潔在歷史的長空中畫了一道彩虹,這道彩虹從往昔到今朝,已成為無數人難以企及的一個高度。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品格真正踐行了“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道理,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楷模。
那一聲蟬鳴,撥開歷史的烏云,把我帶進了宋代的詞海之中。蘇軾是豪放派的集大成者,他一生高潔,從不向權貴低頭,雖然被貶到黃州做了一個團練副使的小官,可是他依然選擇固守——固守自己的高潔與清廉。這是一種怎樣的偉大品格呢?寧可到蠻荒之地受苦,也不愿讓自己的靈魂受辱!這又是怎樣的一種高尚呢?雖然昏庸的統治者可以讓他改變生活的地域,可是卻改變不了他對高潔的執著與堅守!于是,在歲月滄桑中,每當提到他的名字,人們無不肅然起敬。蘇軾用自己的固守再一次踐行了“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道理。他值得我們學習,雖然大浪淘沙,可是卻淘不盡我們對他的尊敬與贊美。
那一聲蟬鳴,穿越茫茫海洋,來到大洋彼岸。張充和是書法大家,被譽為“最后的大家閨秀”。晚年生活在美國,她沒有世俗意義上的“進取心”,更不肯巴結權貴,于是選擇沉默與堅定。她一直守護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不肯通過媒體或者其他的途徑去獲取關注。很多人都認為她很傻,可是若干年之后,歷史的大浪并沒有把她的成就淘盡。張充和沒有借助“秋風”,而是憑借自己的高潔與遠大追求實現了流芳百世。秋風可借,然而那卻是內心膽怯的流露,張充和的自信讓她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閃著耀眼的光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往今來已經有太多的賢者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做人要有蟬的精神。蟬雖然很小,可是卻有自己高潔的品行,它能不為世俗所動,始終堅守自己的本性,這是一種怎樣的高潔與偉大呢?又是一種怎樣的清高與自信呢?雖然歷史已經變得遙遠,可是我們依然可以從史冊中尋找到那泓清泉,它汩汩地流淌著,流過貧瘠,流過蠻荒,流進我們的心中。有了這泓清泉,我們就可以在成長的路上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僅是為了證明那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更是為了活出自己的一份尊嚴與個性。
西子湖旁,翠柳蔭下,邀一輪明月,品一杯清茶,聲聲蟬鳴,悠然我心!
基礎等級:從文章開頭就緊密進行扣題。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尤其是標題富有詩意。在舉陶淵明、蘇軾和張充和的例子進行分析時,不僅有說服力,而且在通過對事例的分析論證觀點時也運用了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整散句結合,反問句、設問句的運用都恰切妥帖。結尾段呼應前文,不僅前后呼應而且升華了主題。故本項評36分。
發展等級:文章勝在語言有文采,有詩意。雖然素材都略顯陳舊,但是在作者筆下翻出了新意。故本項評16分。
綜合以上亮點,該作文最后得分:基礎等級36分+發展等級16分=52分。